首页 理论教育医学影像解剖图谱:心血管系统概览

医学影像解剖图谱:心血管系统概览

【摘要】:血液循环1.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血液沿心血管系统循环不息。心1.心血管系统包括心、动脉、毛细胞血管和静脉。此处是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相互接近之处,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1.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血液沿心血管系统循环不息。

2.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大循环)。

3.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小循环)。

4.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体循环的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全身各部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

5.肺循环路程较短,只通过肺,主要使静脉血转变成氧饱和的动脉血。

见图8-1、图8-2。

检索关键

血液循环、体循环、肺循环。

动脉(artery)

1.动脉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

2.动脉管壁较厚,可分3层:内膜、中膜、外膜。

3.内膜菲薄,腔面为一层内皮细胞,能减少血流阻力。

4.中膜较厚,含平滑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大动脉以弹性纤维为主,中、小动脉以平滑肌为主。

5.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可防止血管过度扩张。

6.动脉壁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7.动脉在行程中不断分支,愈分愈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

8.全身各大局部的动脉主干可以概括如下:颈总动脉→头颈;锁骨下动脉→上肢;胸主动脉→胸部;腹主动脉→腹部;髂外动脉→下肢;髂内动脉→盆部。

检索关键词

动脉。

毛细血管(capillary)

1.毛细血管是连接动、静脉末梢间的管道,管径一般为6~8μm,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构成。

2.毛细血管彼此吻合成网,除软骨、角膜、晶状体、毛发、牙釉质和被覆上皮外,遍布全身各处。

3.毛细血管数量多,管壁薄,通透性大,管内血流缓慢,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检索关键词

毛细血管。

静脉(vein)

1.静脉是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

2.小静脉由毛细血管汇合而成,在向心回流过程中不断接受属支,逐渐汇合成中静脉、大静脉,最后注入心房。

3.静脉管壁也可以分内膜、中膜和外膜3层,但其界线常不明显。

4.与相应的动脉比较,静脉管壁薄,管腔大,弹性小,容血量较大。

检索关键词

静脉。

心(heart)

1.心血管系统包括心、动脉、毛细胞血管和静脉。

2.心主要由心肌构成,是连接动、静脉的枢纽和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且具有内分泌功能。

3.心位于胸腔前下部,中纵隔内,外裹心包,约2/3居身体正中矢状切面的左侧,1/3在其右侧。

4.心的大小、形态和位置随着生理功能、年龄、体型、性别和健康状况不同而存在差异。

5.心近似于倒置、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大小似本人拳头。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表面尚有四条沟。心的纵轴呈斜向,约与身体矢状面和水平面均成45°。

6.心内部被心间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心有4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

7.心房接受静脉,心室发出动脉。

8.在房室口和动脉口处均有瓣膜,它们颇似泵的阀门,可顺流而开启,逆流而关闭,保证血液定向流动。

见图8-3、图8-4、图8-5、图8-8。

检索关键词

心血管系统、心。

心的外形(the shape of heart)

1.心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表面有四条沟。

2.心尖圆钝、游离,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与左胸前壁接近,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扪及心尖冲动。

3.心底朝向右后上方,主要由左心房和小部分的右心房构成。上、下腔静脉分别从上、下注入右心房;左、右肺静脉分别从两侧注入左心房。心底后面隔心包后壁与食管、迷走神经和胸主动脉等相邻。

4.心的胸肋面(前面)朝向前上方,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该面大部分隔心包被胸膜和肺遮盖;小部分隔心包与胸骨体下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邻近,故在左侧第4肋间隙胸骨左侧缘旁处进行心内注射,一般不会伤及胸膜和肺。

5.膈面(下面)几乎呈水平位,朝向下方并略朝向后,隔心包与膈毗邻,大部分由左心室,一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6.心的下缘(锐缘)介于膈面与胸肋面之间,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7.左缘(钝缘)居胸肋面与肺面之间,绝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仅上方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参与。

8.右缘不明显,由右心房构成。

9.心左、右缘形态圆钝,无明确的边缘线,它们隔心包分别与左、右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以及左、右纵隔胸膜和肺相邻。

10.冠状沟(房室沟)几乎呈冠状位,近似环形,前方被肺动脉干所中断,该沟为右上方的心房和左下方的心室的表面分界。

11.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分别在心室的胸肋面和膈面,从冠状沟走向心尖的右侧,它们分别与室间隔的前、下缘一致,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12.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的会合处稍凹陷,称心尖切迹。

13.后房间沟在心底,右心房与右上、下肺静脉交界处的浅沟,与房间隔后缘一致,是左、右心房在心表面的分界。

14.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点,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处是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相互接近之处,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

见图8-3、图8-4、图8-5。

检索关键词

心尖、心底、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后房间沟、心尖切迹、房室交点。

心膈角(left cardiodiaphragmatic angle)

1.心膈角为膈内侧与心脏所形成的夹角,正常时心膈角均为锐角。

2.心脏、肺脏及横膈构成的角,凡从邻近纵隔、肺脏、横膈及膈下病变,都可以表现为心膈角阴影。

检索关键词

心膈角。

右心房(right atrium)

1.右心房是心右上的部分,可分为前方的固有心房和后方的腔静脉窦两部分,右心房壁薄而腔大,壁厚约2mm。

2.固有心房和腔静脉窦两部以表面的界沟和内面的界嵴相分界。

3.固有心房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称为右心耳。

4.右心房有3个入口和1个出口:入口分别是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口,出口是右房室口。

5.右心房的卵圆窝是胎儿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此处较薄,一般在出生1岁左右闭合,房间隔缺损多在此发生,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

6.冠状窦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相当于房室交点的深面。

7.房间隔前上部的右心房内侧壁,由主动脉窦向右心房凸起而成主动脉隆凸,为心导管术的一个标志。

8.Todaro腱为下腔静脉口前方心内膜下可触摸到的一个腱性结构,它向前经房间隔附着于中心纤维体(右纤维三角),向后与下腔静脉瓣相延续。

9.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三角,其前部的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尖对着膜性室间隔的房室部。

见图8-10、图8-11、图8-12。

检索关键词

右心房、右心耳、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右房室口、卵圆窝、主动脉隆凸、Todaro腱、Koch三角。

右心室(right ventricle)

1.右心室位于右心房的前下方,直接位于胸骨左缘第4、5肋软骨的后方,在胸骨旁左侧第4肋间隙做心内注射多注入右心室。

2.右心室前壁与胸廓相邻,构成胸肋面的大部分。前壁较薄仅及左心室壁厚度的1/3,供应血管相对较少,通常是右心室手术的切口部位。

3.右心室腔被一弓形肌性隆起,即室上嵴分成后下方的右心室流入道(窦部)和前上方的流出道(漏斗部)两部分。

4.右心室流入道,又称固有心室,从右房室口延伸至右心室尖。

5.右心室流入道的入口为右房室口,呈卵圆形,其周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三尖瓣环围绕。

6.右心室流出道,又称动脉圆锥或漏斗部,位于右心室前上方,内壁光滑无肉柱,呈锥体状,其上端借肺动脉口通肺动脉干。

7.肺动脉瓣与肺动脉壁之间的袋状间隙称肺动脉窦。

8.动脉圆锥的下界为室上嵴,前壁为右心室前壁,内侧壁为室间隔。

见图8-10、图8-11、图8-12。

检索关键词

右心室、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固有心室、动脉圆锥、右房室口、三尖瓣、肺动脉瓣、肺动脉窦。

左心房(left atrium)

1.左心房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构成心底的大部,是4个心腔中最靠后的一个腔。前方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后方与食管相毗邻。

2.根据胚胎发育来源,左心房可分为前部的左心耳和后部的左心房窦。

3.左心耳较右心耳狭长,壁厚,突向左前方,因与二尖瓣邻近,为心外科常用手术入路之一。左心耳腔面因有梳状肌而凹凸不平。

4.左心房窦又称固有心房,内壁光滑,其后壁两侧有左、右各一对肺静脉开口,开口处无肺静脉瓣。左心房窦借左房室口通左心室。

见图8-5、图8-6。

检索关键词

左心房、左心耳、左心房窦、左房室口、二尖瓣。

左心室(left ventricle)

1.左心室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近似圆锥形,构成心尖及心的左缘。

2.左心室壁厚约为右心室的3倍,达9~12mm。

3.左心室前壁介于前室间沟、左房室沟和左冠状动脉旋支的左缘支三者之间的区域称为外科手术壁,壁内血管较少,是进入左心室腔的惟一壁面。

4.左心室腔以二尖瓣前尖为界分为窦部(流入道)和主动脉前庭(流出道)两部分。

5.窦部是左心室的主要部分,内壁粗糙不平,入口是左房室口,其周围由二尖瓣环围绕。

6.主动脉前庭是左心室前内侧部分,壁光滑无肉柱,缺乏伸展性和收缩性,其出口是主动脉口,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3个半月形的瓣膜,称主动脉瓣。

7.心像一个“血泵”,瓣膜类似泵闸门,保证了心内血液的定向流动。

见图8-10、图8-11。

检索关键词

左心室、外科手术壁、窦部、主动脉前庭、左房室口、二尖瓣、主动脉瓣。

心纤维性支架

1.心纤维性支架,又称心纤维骨骼,位于房室口、肺动脉口和主动脉口的周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2.心纤维性支架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提供了心肌纤维和心瓣膜的附着处,在心肌运动中起支持和稳定作用。

3.人的纤维性支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发生不同程度的钙化,甚至骨化。

4.心纤维性支架包括左、右纤维三角、4个瓣纤维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主动脉瓣环和肺动脉瓣环)、圆锥韧带、室间隔膜部和瓣膜间隔等。

5.右纤维三角,又称中心纤维体,位于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和主动脉后瓣环之间,其后面有时发出一结缔组织束,称Todaro腱,位于右心房心内膜深面。

6.左纤维三角位于二尖瓣与主动脉左瓣环之间。

7.肺动脉瓣环位于较高水平,借圆锥韧带(又称漏斗腱)与主动脉瓣环相连。

8.主动脉左、后瓣环之间的三角形致密结缔组织板,称瓣膜间隔。

见图8-15。

检索关键词

心纤维性支架、左纤维三角、右纤维三角、二尖瓣环、三尖瓣环、主动脉瓣环、肺动脉瓣环、圆锥韧带、瓣膜间隔、Todaro腱。

心间隔(heart septum)

1.左、右心房之间为房间隔,左、右心室之间为室间隔,右心房与左心室之间为房室隔。

2.房间隔,又名房中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房间隔向左前方倾斜,由两层心内膜中间夹心房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其前缘与升主动脉后面相适应,稍向后弯曲,后缘邻近心表面的后房间沟。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卵圆窝,是房间隔最薄弱处。

3.室间隔,又名室中隔,位于左、右心室之间,室间隔可分为肌部和膜部。肌部占据室间隔的大部分,由肌组织覆盖心内膜而成。膜部又分后上部(房室部)和前下部(室间部),室间隔缺损多发生于前下部。

4.房室隔为房间隔和室间隔之间的过度、重叠区域。其上界是间隔上的二尖瓣环,下界为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前界右侧为室上嵴,左侧为主动脉右瓣环,后界为冠状窦口前缘至隔侧尖的垂线。

见图8-10、图8-11。

检索关键词

心间隔、房间隔、室间隔、房室隔。

心壁(heart wall)

1.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组成,它们分别与血管的3层膜相对应。

2.心内膜是被覆于心腔内面的一层滑润的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心瓣膜是由心内膜向心脏折叠而成。

3.心肌层为构成心壁的主体,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心房肌和心室肌附着于心纤维骨骼,被其分开而不延续,故心房和心室可不同时收缩。

4.心外膜即浆膜性心包的脏层,其表面被覆一层间皮,间皮深面为薄层结缔组织,在大血管和心通连处与血管外膜相连。

见图8-13。

检索关键词

心壁、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

心传导系统(conduction system of heart)

1.心肌细胞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两类: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心肌细胞。

2.普通心肌细胞构成心房壁和心室壁的主要部分,主要功能是收缩。

3.特殊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

4.心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和Purkinje纤维网。

见图8-14。

检索关键词

心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束支、右束支、Purkinje纤维网。

窦房结(sinuatrial node)

1.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

2.窦房结多呈长梭形(或半月形),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从心外膜表面用肉眼不易辨认,结的长轴与界沟基本平行。

3.人心窦房结内恒定地有窦房结动脉穿过其中央。

4.窦房结内的细胞主要有起搏细胞(P细胞)和过滤细胞(T细胞)。

5.窦房结细胞的排列有一定规律,由结的中心向边缘依次为窦房结中央动脉、P细胞层、T细胞层、普通心房肌细胞。

见图8-14。

检索关键词

窦房结。

结间束(internodal tract)

1.窦房结和房室结之间有结间束相连,左、右心房之间亦有房间束连接,但迄今尚无充分的形态学证据,结间束有3条。

2.前结间束由窦房结头端发出向左行,弓状绕上腔静脉前方和右心房前壁,向左行至房间隔上缘分为两束:一束左行分布于左房前壁,称上房间束(Bachmann束);另一束下行经卵圆窝前方的房间隔,下降至房室结的上缘。

3.中结间束,即Wenchebach束,由窦房结右上缘发出,向右、向后弓状绕过上腔静脉,然后进入房间隔,经卵圆窝前缘,下降至房室结上缘。

4.后结间束又名Thorel束,由窦房结下端(尾部)发出,在界嵴内下行,经下腔静脉瓣越冠状窦口的上方,至房室结的后缘,在行程中分出纤维至右心房壁。

见图8-14。

检索关键词

结间束、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Bachmann束、Wenchebach束、Thorel束。

房室交界区(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 region)

1.房室交界区是心传导系统在心房与心室互相连接部的特化心肌结构。

2.房室交界区位于房室隔内,其范围基本与房室隔右侧面的Koch三角一致。

3.房室交界区由房室结、房室结构的心房扩展部和房室束的近侧部3部分组成,各部之间无截然的分界。

4.房室交界区将来自窦房结的兴奋下传至心室,使心房和心室肌依次交替收缩。

5.房室交界区是冲动从心房传向心室的必经之路,且为最重要的次级起搏点,许多复杂的心律失常在此区发生,这一区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检索关键词

房室交界区。

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

1.房室结是房室交界区的中央部分,为一个矢状位的扁薄的结构。

2.房室结位于Koch三角的尖端,左下面邻右纤维三角,右侧有薄层心房肌及心内膜覆盖。

3.房室结的后上端和右侧面有数条纤维束伸至房间隔和冠状窦口周围,即房室结的心房扩展部。

4.房室结的前端变细穿入右纤维三角,即为房室束。

5.房室束出右纤维三角行于肌性室间隔上缘,以后经过室间隔膜部的后下缘分为左、右束支。

见图8-14。

检索关键词

房室结。

房室束(atrioventricular bundle)

1.房室束又称His束,起自房室结前端,穿右纤维三角,继而走在室间隔肌性部与右纤维三角之间,向前下行于室间隔膜部的后下缘。

2.左束支的纤维陆续从主干发出,最后分为右束支和左束支。

3.房室束行程中有重要的毗邻关系,心外科手术如瓣膜置换时要注意这些重要邻接关系,避免损伤房室束。

见图8-14。

检索关键词

房室束、His束。

右束支(right bundle branch)

1.右束支起于房室束分叉部的末端,从室间隔膜部下缘的中部向前下弯行,表面有室间隔右侧面的薄层心肌覆盖,经过右心室圆锥乳头肌的后方,向下进入隔缘肉柱,到达右心室前乳头肌根部分支分布至右心室壁。

2.右束支分出较晚,主干为圆索状且较长,易受局部病灶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

见图8-14。

检索关键词

右束支。

左束支(left bundle branch)

1.左束支发自房室束的分叉部,在室间隔左侧心内膜下行走,于肌性室间隔上、中1/3交界水平,分为前组、后组和间隔组3组。

2.左束支分支从室间隔上部的前、中、后3处分散到整个左心室内面,在游离壁互相吻合成Purkinje纤维网,相互间无明显界限。

见图8-14。

检索关键词

左束支。

Purkinje纤维网

1.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内膜下交织成心内膜下Purkinje纤维网。

2.Purkinje纤维网主要分布在室间隔中下部心尖,乳头肌的下部和游离室壁的下部,室间隔上部、动脉口和房室口附近则分布稀少或没有。

3.心内膜下Purkinje纤维网发出分支以直角或钝角进入心室壁内则构成心肌内Purkinje纤维网,最后与收缩心肌相连。

见图8-14。

检索关键词

Purkinje纤维网。

心的血管(the vessel of heart)

1.心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

2.回流的静脉血,绝大部分经冠状窦汇入右心房,一部分直接流入右心房,极少部分流入左心房和左、右心室。

3.心本身的循环称为冠状循环。

4.总的冠脉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4%~5%。

见图8-4、图8-5、图8-7、图8-15。

检索关键词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1.左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的左冠状动脉窦,主干很短,为5~10mm。

2.左冠状动脉向左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然后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

3.前室间支主要分为左室前支、右室前支和室间隔前支。

4.旋支主要分为左缘支、左室后支、窦房结支、心房支和左房旋支。

5.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分叉处常发出对角支,向左下斜行,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粗大者也可至前乳头肌。

见图8-4、图8-5、图8-7、图8-15。

检索关键词

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旋支、对角支、左室前支、右室前支、室间隔前支、左缘支、左室后支、窦房结支、心房支、左房旋支。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

1.右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的右冠状动脉窦,行于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再沿冠状沟右行,绕心下缘至膈面的冠状沟内。

2.右冠状动脉一般在房室交点附近或右侧,分为后室间支和右旋支。

3.右冠状动脉的分支有:窦房结支、右缘支、后室间支、右旋支、右房支、房室结支。

4.右冠状动脉一般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前壁大部分、右心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心室后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后1/3,包括左束支的后半以及房室结和窦房结。

见图8-4、图8-5、图8-7、图8-15。

检索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窦房结支、右缘支、后室间支、右旋支、右房支、房室结支。

壁冠状动脉

1.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大部分走行于心外膜下的脂肪中和浅层心肌的浅面。

2.有时冠状动脉的主干或分支中的一段被浅层心肌形成的结构所掩盖,该结构称心肌桥,该段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

3.壁冠状动脉好发于前、后室间支。

4.壁冠状动脉受心肌桥的保护,局部承受的应力较小,心舒张时亦可控制血管,使之不过度扩张,较少发生动脉的硬化。

检索关键词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

冠状窦(coronary sinus)

1.冠状窦位于心膈面,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

2.冠状窦从左心房斜静脉与心大静脉汇合处作为其起点,最终注入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冠状窦口往往有1个半月形瓣膜。

3.冠状窦起始部的壁较薄,而大部分窦状窦壁远较一般静脉壁为厚,其表面由左、右心房来的薄层肌束覆盖,有类似瓣膜的作用。

4.冠状窦的主要分支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见图8-5。

检索关键词

冠状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心大静脉(great cardiac vein)

1.心大静脉在前室间沟,伴前室间支上行,斜向左上进入冠状沟,绕心左缘至心膈面,于左心房斜静脉注入处移行为冠状窦。

2.心大静脉借其属支,收纳左心室前壁,右心室前壁的小部,心左缘、左心房前外侧壁、室间隔前部、左心耳及大动脉根部的静脉血。

见图8-5。

检索关键词

心大静脉。

心中静脉(middle cardiac vein)

1.心中静脉起于心尖部,伴右冠状动脉的后室间支上行,注入冠状窦的末端。

2.心中静脉收纳左、右心室后壁、室间隔后部、心尖部和部分心室前壁的静脉血。

检索关键词

心中静脉。

心小静脉(small cardiac vein)

心小静脉起于心的下缘,接受心下缘及部分右心室前、后壁的静脉血,在冠状沟内,伴右冠状动脉向左注入冠状窦右端或心中静脉。

检索关键词

心小静脉。

心前静脉(anterior cardiac vein)

1.心前静脉起于右心室前壁,可分为1~4个支,向上越过冠状沟直接注入右心房。

2.有些心前静脉与心小静脉吻合。

检索关键词

心前静脉。

心最小静脉(smallest cardiac veins)

1.心最小静脉又称Thebesius静脉,是位于心壁内的小静脉。

2.心最小静脉自心壁肌层的毛细血管丛开始,直接开口于心房或心室腔,直径约1mm。

3.心最小静脉没有瓣膜。

4.冠状动脉阻塞时,心最小静脉可成为心肌从心腔获得血液供应的一个途径,对心肌内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检索关键词

心最小静脉、Thebesius静脉。

心包(pericardium)

1.心包是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圆锥形纤维浆膜囊。

2.心包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心包,内层是浆膜心包。

见图8-16。

检索关键词

心包、纤维心包、浆膜心包。

纤维心包(fibrous pericardium)

1.纤维心包由坚韧的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

2.纤维心包上方包裹入心的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上腔静脉和肺静脉的根部,并与这些大血管的外膜相延续。

3.纤维心包下方与膈中心腱愈着。

检索关键词

纤维心包。

浆膜心包(serous pericardium)

1.浆膜心包位于心包囊的内层,又分脏、壁两层。

2.壁层衬贴于纤维性心包的内面,与纤维心包相贴。

3.脏层包于心肌的表面,称心外膜。

4.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的根部互相移行,两层之间的潜在的腔隙称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检索关键词

浆膜心包、心外膜、心包腔。

心包腔(pericardial cavity)

1.脏、壁两层心包膜之间的潜在腔隙称为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2.在心包腔内,浆膜心包脏、壁两层反折处的间隙称心包窦,主要有: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心包前下窦。

3.心包横窦为心包腔在主动脉、肺动脉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前方间的间隙。

4.心包斜窦为位于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其形状似口向下的盲囊,上端闭锁,下端为连于心包腔本部的开口。

5.心包前下窦位于心包腔的前下部,心包前壁与膈之间的交角处,由心包前壁移行至下壁所形成。

6.人体直立时,心包前下窦位置最低,心包积液常存于此窦中,是心包穿刺的比较安全部位。

7.从剑窦与左侧第7肋软骨交角处进行心包穿刺,恰可进入心包前下窦。

检索关键词

心包腔、心包窦、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心包前下窦。

肺动脉干(pulmonary trunk)

1.肺动脉干是一短而粗的动脉干,起自右心室,在升主动脉的右侧向左后上下方斜行,至主动脉弓的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2.左肺动脉较短,水平向左,经食管、胸主动脉前方至左肺门,分上下两支进入左肺上、下叶。

3.右肺动脉较长而粗,水平向右,经升主动脉、上腔静脉之后方达右肺门,分3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

4.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有一纤维性的动脉韧带,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动脉导管如在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锁,则称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可结扎以治疗。

5.肺动脉为功能性血管,在肺内的分支多与支气管的分支伴行,直至分支进入肺泡隔,包绕肺泡壁形成肺泡毛细血管网。

见图8-4。

检索关键词

肺动脉、肺动脉干、动脉韧带、动脉导管。

主动脉(aorta)

1.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

2.主动脉由左心室发出,根据它的行程,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

见图8-20、图8-21、图8-17。

检索关键词

主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

升主动脉(ascending aorta)

1.升主动脉在胸骨左缘后方平第3肋间隙处,起自左心室,向右前上升至第二胸肋关节后,续于主动脉弓。

2.升主动脉起始处略显膨大,称主动脉球,其腔内称主动脉窦,左、右冠状动脉起始于此。

3.升主动脉发出左、右冠状动脉。

见图8-20、图8-21。

检索关键词

升主动脉、主动脉球、主动脉窦。

主动脉弓(aorta arch)

1.主动脉弓是右侧第2胸肋关节与第4胸椎下缘之间突向上的弓形动脉,其前方有胸骨,后方有气管和食管。

2.主动脉弓壁外膜下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内含有压力感受器,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

3.在动脉弓下方近动脉韧带处有2~3个粟粒状小体,称主动脉小球,属化学感受器,参与调节呼吸。

4.主动脉弓的凸侧自右向左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见图8-20、图8-21。

检索关键词

主动脉弓、主动脉小球、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降主动脉(descending aorta)

1.降主动脉续主动脉弓,自第4胸椎下缘左侧沿脊柱下降,至第12胸椎水平穿膈主动脉裂孔入腹腔,下行至第4腰椎体下缘前方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2.降主动脉在胸腔一段称胸主动脉,在腹腔一段称腹主动脉。

见图8-20、图8-21、图8-24。

检索关键词

降主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主动脉裂孔。

胸主动脉(thoracic aorta)

1.胸主动脉是胸部的动脉主干,其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两种。

2.壁支,有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膈上动脉,分布于胸壁、腹壁上部、背部和脊髓等处。

3.脏支,包括支气管支、食管支和心包支,分布于气管、食管和心包的一些细小分支。

见图8-20、图8-21。

检索关键词

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

1.腹主动脉自膈的主动脉裂孔处续胸主动脉,沿脊柱左前方下降,至第4腰椎下缘附近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2.腹主动脉的脏支分成对和不成对两种,其中成对的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卵巢)动脉。不成对的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

见图8-24。

检索关键词

腹主动脉。

头臂干(brachiocephalic trunk)

1.主动脉弓凸侧发出的三大分支之一,为一粗短干。

2.头臂干向右上斜行至右侧胸锁关节的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见图8-9、图8-20。

检索关键词

头臂干、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1.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

2.左侧颈总动脉发自主动脉弓,右侧颈总动脉起于头臂干。

3.两侧颈总动脉经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4.颈总动脉上段位置表浅,在活体上可摸到其搏动。

5.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见图8-18。

检索关键词

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

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

1.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膨大部分。

2.窦壁外膜较厚,其中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称压力感受器。

3.当血压增高时,窦壁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见图8-18。

检索关键词

颈动脉窦。

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

1.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动脉杈的后方。

2.颈动脉小球为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

3.当血中氧分压降低或二氧化碳增高时,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检索关键词

颈动脉小球。

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

1.颈外动脉起始段在颈内动脉前内侧,后经其前方转至外侧,上行穿腮腺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

2.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和咽升动脉等。

见图8-18。

检索关键词

颈外动脉。

面动脉(facial artery)

1.面动脉约平下颌角起始,向前经下颌下腺深面,于咬肌止点前缘绕过下颌下缘至面部,沿口角及鼻翼外侧,可以纡曲上行到内眦,易名内眦动脉。

2.面动脉分支分布于下颌下腺、面部和腭扁桃体等。

3.面动脉在咬肌前缘绕下颌骨下缘处位置表浅,在活体可摸到其搏动,当面部出血时,可在该处压迫止血。

见图8-18。

检索关键词

面动脉、内眦动脉。

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1.颞浅动脉在外耳门前方上行,越颧弓根至颞部皮下,分支分布于腮腺和额、颞、顶部软组织。

2.在活体外耳门前上方颧弓根部可摸到颞浅动脉搏动,可在此处压迫止血。

见图8-18。

检索关键词

颞浅动脉。

上颌动脉(maxillary artery)

1.上颌动脉经下颌颈深面入颞下窝,在翼内、外肌之间向前内走行至翼腭窝。

2.上颌动脉分支分布至外耳道、鼓室、牙及牙龈、鼻腔、腭、咀嚼肌、硬脑膜等处。

3.上颌动脉分布于硬脑膜的分支称脑膜中动脉。

4.脑膜中动脉在下颌颈深面发出,向上穿棘孔入颅腔,分前、后两支,紧贴颅骨内面走行,分布于颅骨和硬脑膜。

5.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颅骨翼点内面,颞部骨折时易受损伤,引起硬膜外血肿。

见图8-18。

检索关键词

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1.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自颈部向上至颅底,经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进入颅内,紧贴海绵窦的内侧壁向前上,至前床突的内侧又向上弯转并穿出海绵窦而分支。

2.颈内动脉按其行程分为4段: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和前床突上部,后两者合称虹吸部,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

3.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等。

4.颈内动脉走的行程大致为:颈部垂直向上;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水平向内;在破裂孔上方向上;在海绵窦内水平向前;在前床突内侧垂直向上;在前穿质下方的终末部形成向后向上。

见图8-18。

检索关键词

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

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

1.左侧锁骨下动脉起于主动脉弓,右侧锁骨下动脉起于头臂干。

2.锁骨下动脉从胸锁关节后方斜向外至颈根部,呈弓状经胸膜顶前方,穿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缘延续为腋动脉。

3.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肩胛背动脉。

4.上肢出血时,可于锁骨中点上方的锁骨上窝处向后下将该动脉压向第1肋进行止血。

见图8-19。

检索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腋动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肩胛背动脉。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1.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

2.左、右椎动脉入颅后逐渐靠拢,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合成一条基底动脉。

3.椎动脉的主要分支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

见图8-19。

检索关键词

椎动脉。

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1.胸廓内动脉在椎动脉起点的相对侧发出,向下入胸腔。

2.胸廓内动脉沿第1~6肋软骨后面下降,分支分布于胸前壁、心包、膈和乳房等处。

3.胸廓内动脉较大的分支称腹壁上动脉,穿膈进入腹直肌鞘,在腹直肌深面下行,分支营养该肌和腹膜。

见图8-19、图8-20、图8-22。

检索关键词

胸廓内动脉、腹壁上动脉。

甲状颈干(thyrocervical trunk)

1.甲状颈干为一短干,在椎动脉外侧,前斜角肌内侧缘附近起始,迅即分为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等数支。

2.甲状颈干分支分布于甲状腺、咽和食管、喉和气管以及肩部肌、脊髓及其被膜等处。

见图8-19、图8-20。

检索关键词

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

腋动脉(axillary artery)

1.腋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直接延续,是上肢的主要动脉干。

2.腋动脉行于腋窝深部,至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

3.腋动脉的重要分支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胸上动脉、旋肱前动脉。

4.胸肩峰动脉分为数支分布于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和肩关节

5.胸外侧动脉分布到前锯肌、胸大肌、胸小肌和乳房。

6.肩胛下动脉分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前者至背阔肌和前锯肌;后者穿三边孔至冈下窝,营养附近诸肌,并与肩胛上动脉吻合。

7.旋肱后动脉伴腋神经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和肩关节等处。

8.胸上动脉至第1、2肋间隙。

9.旋肱前动脉至肩关节及邻近肌。

见图8-19。

检索关键词

腋动脉、肱动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胸上动脉、旋肱前动脉。

肱动脉(brachial artery)

1.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

2.肱动脉最主要的分支是肱深动脉。

3.肱深动脉斜向后外方,伴桡神经绕桡神经沟下行,分支营养肱三头肌和肱骨,其终支参与肘关节网。

4.肱动脉发出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肱骨滋养动脉和肌支,营养臂肌和肱骨。

5.肱动脉位置比较表浅,能触知其搏动,当前臂和手部出血时,可在臂中部将该动脉压向肱骨以暂时止血。

见图8-33、图8-34。

检索关键词

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肱深动脉。

桡动脉(radial artery)

1.桡动脉先经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继而在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绕桡骨茎突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到手掌,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

2.桡动脉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遮盖,是临床触摸脉搏的部位。

3.桡动脉的主要分支有掌浅支和拇主要动脉。

4.掌浅支与尺动脉末端吻合成掌浅弓。

5.拇主要动脉分为3支,分布于拇指掌面两侧缘和示指桡侧缘。

见图8-33、图8-34、图8-35、图8-36。

检索关键词(www.chuimin.cn)

桡动脉、掌深弓、掌浅弓。

尺动脉(ulnar artery)

1.尺动脉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下行,经豌豆骨桡侧至手掌,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成掌浅弓。

2.尺动脉的主要分支有骨间总动脉和掌深支。

3.骨间总动脉分为骨间前动脉和骨间后动脉,分别沿前臂骨间膜前、后面下降,沿途分支至前臂肌和尺、桡骨。

4.掌深支穿小鱼际至掌深部,与桡动脉末端吻合形成掌深弓。

见图8-33、图8-34、图8-36、图8-37。

检索关键词

尺动脉、掌浅弓、掌深弓。

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

1.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

2.掌浅弓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

3.从掌浅弓发出3条指掌侧总动脉和1条小指尺掌侧动脉。

4.3条指掌侧总动脉行至掌指关节附近,每条再分为2支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别分布到第2~5指相对缘。

5.小指尺掌侧动脉分布于小指掌面尺侧缘。

6.在体表,掌浅弓凸缘相当于拇指伸展时鱼际隆起远侧缘的平面,一般不超过近侧掌横纹。

见图8-36。

检索关键词

掌浅弓、指掌侧总动脉、小指尺掌侧动脉。

掌深弓(deep palmar arch)

1.掌深弓由桡动脉的终支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构成。

2.掌深弓较细,位于掌骨和骨间肌的浅面、指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的深面,与尺神经深支伴行。

3.由掌深弓向远侧发出3条掌心动脉,在掌指关节附近,分别连于相应的指掌侧总动脉。

4.掌深弓的最远侧部分约在掌浅弓凸缘的近侧1~2cm处。

5.掌浅弓和掌深弓有很重要的功能意义,当手紧握物体时,掌浅弓常因受压而血液受阻,血液则可经掌深弓流动,使手得到充分的血供。

见图8-37。

检索关键词

掌深弓、掌心动脉。

肾动脉(renal artery)

1.肾动脉左右各一,约平第1~2腰椎间盘高度直接起于腹主动脉,走向肾门,分支入肾,多分为前、后两干,由前、后干分出段动脉。

2.在肾窦内,前干走行在肾盂的前方,分出上段动脉、上前段动脉、下前段动脉和下段动脉。后干走行在肾盂的后方,入肾后延续为后段动脉。

3.左肾动脉较短,右肾动脉较长(绕过下腔静脉后方进入右肾门);右肾动脉起点比左肾动脉低。

4.肾动脉起始部的外径平均为0.77cm。

5.肾蒂主要结构的排列由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输尿管,由上向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输尿管。

见图8-24。

检索关键词

肾动脉。

睾丸动脉(testicular artery)

睾丸动脉细长,在肾动脉起始处稍下方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沿腰大肌前面斜向外下方走行,穿入腹股沟管,参与精索组成,分布至睾丸和附睾,故又称精索内动脉。

见图8-24。

检索关键词

睾丸动脉、精索内动脉。

卵巢动脉(ovarian artery)

经卵巢悬韧带下行入盆腔,分布于卵巢和输卵管壶腹。

检索关键词

卵巢动脉。

腹腔干(coeliac trunk)

1.腹腔干为一粗短动脉干,在主动脉裂孔稍下方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立即分为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

2.腹腔干的分支分布于肝、胆囊、胰、脾、胃、十二指肠和食管腹段。

3.横轴位上,腹腔干层面约平胰腺体部。

见图8-24、图8-25、图8-26。

检索关键词

腹腔干。

胃左动脉(left gastric artery)

1.从腹主动脉发出后,行向左上方至胃贲门处向上发出食管支供给食管腹段。

2.本干急转向右,在肝胃韧带内沿胃小弯右行,陆续发出5~6条胃支,供给胃体小弯左半部。

3.胃左动脉在胃小弯中部常与胃右动脉吻合。

4.胃左动脉有时发出肝左副动脉,分布于肝左叶。

5.肝左副动脉一般多取代肝左叶外侧段动脉,有时甚至完全取代肝固有动脉左支(肝左动脉),故胃手术结扎胃左动脉应予注意,以确保肝的血液供应。

见图8-25、图8-26。

检索关键词

胃左动脉。

脾动脉(splenic artery)

1.脾动脉沿胰上缘蜿蜒左行至脾门,分为数条脾支入脾。

2.脾动脉在胰上缘走行中,发出多条较细小的胰支至胰体和胰尾;发出1~2支胃后动脉。

3.脾动脉在脾门附近,发出3~5条胃短动脉,经胃脾韧带至胃底;发出胃网膜左动脉,其胃支和网膜支营养胃和大网膜,其终末支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成动脉弓。

见图8-24、图8-25、图8-26。

检索关键词

脾动脉。

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

1.肝总动脉较短,自腹腔干发出后,在腹膜后沿胰头上缘行向右前方,至十二指肠上部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2.肝固有动脉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分为左、右支,分别进入肝左、右叶。

3.肝固有动脉右支在入肝门之前发出一支胆囊动脉,分支分布于胆囊。

4.肝固有动脉分出胃右动脉沿胃小弯向左,与胃左动脉吻合,沿途分支至十二指肠上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

5.胃十二指肠动脉经十二指肠上部,胃幽门后方到下缘分为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6.胃网膜右动脉沿胃大弯向左,沿途分出胃支和网膜支至胃和大网膜,其终支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

7.胰十二指肠上动脉有前、后两支,分布到胰头和十二指肠。

见图8-25、图8-26。

检索关键词

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胆囊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肝固有动脉(proper hepatic artery)

1.肝固有动脉从肝总动脉发出后,在小网膜游离缘(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走行。

2.肝固有动脉位于胆总管和肝管的左侧,门静脉的左前方,上升至肝门附管分为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有时尚有肝中动脉。

3.肝固有动脉在靠近起始部发出胃右动脉。

见图8-25、图8-26。

检索关键词

肝固有动脉。

肝右动脉(right hepatic artery)

1.肝右动脉分出后,开始居于胆总管的后方,有时也可见位于胆总管或胆囊管的前方,行向右上方,经胆囊三角自肝门入肝,供给肝右叶。

2.肝右动脉在胆囊三角处发出胆囊动脉,经胆囊管上方至胆囊颈,分为深、浅两支。浅支分布于胆囊下面,深支至胆囊上面常有小支至与胆囊相邻的肝组织。

3.胆囊动脉常见二支者,发出部位也有时变异。

4.胆囊三角为肝下面与胆囊管和肝总管围成的尖向下的三角形,又称Calot三角。

检索关键词

肝右动脉、胆囊动脉、胆囊三角,Calot三角。

肝左动脉(left hepatic artery)

肝左动脉自肝总动脉分出后行经左肝管和门静脉左支之间入肝左叶,常有小支至肝方叶。

检索关键词

肝左动脉。

胃右动脉(right gastric artery)

1.胃右动脉起自肝固有动脉,在小网膜内沿胃小弯左行,与胃左动脉吻合。

2.胃右动脉发出胃支分布于小弯右半的前、后壁,还分出小支到十二指肠上部。

3.胃右动脉有时起自肝总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

见图8-25、图8-26。

检索关键词

胃右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gastroduodenal artery)

自肝总动脉发出后,行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面,至幽门下缘处分为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上后动脉。

见图8-25、图8-26。

检索关键词

胃十二指肠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right gastroepiploic artery)

1.胃网膜右动脉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处发出后,在大网膜前两层之间(即胃结肠韧带内)沿胃大弯左行,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

2.胃网膜右动脉在起始部发出幽门支,分布于幽门。沿途向上发出胃支,分布于胃大弯右半部的前、后面,与胃右动脉的胃支吻合;向下发出网膜支,分布于大网膜。

3.网膜支中有几条比较粗大,称为大网膜左、中、右动脉。

4.大网膜中动脉一般分为2~3支,分别与大网膜左、右动脉吻合成弓。弓的位置主要位于大网膜的远侧部,亦有少数位于大网膜中间部或近侧部。

见图8-25、图8-26。

检索关键词

胃网膜右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1.肠系膜上动脉约在第1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在脾静脉和胰头的后方下行,跨过胰腺钩突的前方,在胰腺下缘和十二指肠水平部之间进入小肠系膜根,斜行向右下,至右髂窝处其末端与回结肠动脉的回肠支吻合。

2.肠系膜上动脉的主干呈向左侧稍凸的弓状,从弓的凸侧依次发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和13~18支空、回肠动脉,从弓的凹侧依次发出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

3.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行于胰头与十二指肠之间,分前、后支与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后支吻合,分支营养胰和十二指肠。

4.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13~18支,由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壁发出,行于肠系膜内,反复分支并吻合形成多级动脉弓,由最后一级动脉弓发出直行小支进入肠壁,分布于空肠和回肠。

5.回结肠动脉为肠系膜上动脉右侧壁发出的最下一条分支,斜向右下至盲肠附近分数支营养回肠末端、盲肠、阑尾和升结肠。至阑尾的分支称阑尾动脉,经回肠末端的后方进入阑尾系膜,分支营养阑尾。

6.右结肠动脉在回肠动脉上方发出,向右行,分升、降支与中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吻合,分支至升结肠。

7.中结肠动脉在胰下缘附近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向前并稍偏右侧进入横结肠系膜,分为左、右支,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吻合,分支营养横结肠。

见图8-26、图8-27、图8-28。

检索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空肠动脉、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1.肠系膜下动脉在平第3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在腹后壁腹膜深面行向左下方,在左髂窝从髂总动、静脉前方越过,经左输尿管内侧入于乙状结肠系膜,末端下降移行为直肠上脉,沿途发出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

2.左结肠动脉横行向左,至降结肠附近分升、降支,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吻合,分支分布于降结肠。

3.乙状结肠动脉有2~3支,斜向左下方进入乙状结肠系膜内,各支间相互吻合成动脉弓,分支营养乙状结肠。

4.直肠上动脉为肠系膜下动脉的直接延续,在乙状结肠系膜内下行,至第3骶椎处分为2支,沿直肠两侧分布于直肠上部,在直肠表面和壁内与直肠下动脉的分支吻合。

5.乙状结肠动脉与左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均有吻合,但一般认为与直肠上动脉之间的吻合不够充分。

见图8-28。

检索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

髂总动脉(common iliac artery)

1.腹主动脉在腹腔内沿脊柱左前方下降至第4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2.髂总动脉沿腰大肌内侧下行,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

见图8-24、图8-28。

检索关键词

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

髂内动脉(internal iliac artery)

1.髂内动脉是盆部的动脉主干,为一短干,沿盆腔侧壁下行,发出壁支和脏支。

2.壁支有闭孔动脉、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

3.脏支有脐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

4.闭孔动脉沿骨盆侧壁行向前下,穿闭膜管至大腿内侧,分支至大腿内侧群肌和髋关节。

5.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分别经梨状肌上、下孔穿出至臀部,分支营养臀肌和髋关节等。

6.脐动脉是胎儿时期的动脉干,出生后其远侧段闭锁形成脐内侧韧带,近侧段管腔未闭,与髂内动脉起始段相连,发出2~3支膀胱上动脉,分布于膀胱中、上部。

7.子宫动脉沿盆腔侧壁下行,进入子宫阔韧带底部两层腹膜之间,在子宫颈外侧2cm处从输尿管前上方跨过,再沿子宫侧缘纡曲上升至子宫底。子宫动脉分支营养子宫、阴道、输卵管和卵巢,并与卵巢动脉吻合。

8.阴部内动脉在臀部下动脉前方下行,穿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再经坐骨小孔至坐骨直肠窝,发出肛动脉、会阴动脉、阴茎(蒂)动脉等支,分布于肛门、会阴部和外生殖器。

9.膀胱下动脉男性分布于膀胱底、精囊和前列腺。女性分布到膀胱和阴道。

10.直肠下动脉分布于直肠下部、前列腺或阴道等处。

见图8-24、图8-29、图8-30、图8-31、图8-32。

检索关键词

髂内动脉、闭孔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脐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

髂外动脉(external iliac artery)

1.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前部,移行为股动脉。

2.髂外动脉在腹股沟韧带稍上方发出腹壁下动脉,进入腹直肌鞘,分布到腹直肌并与腹壁上动脉吻合。

3.髂外动脉发出1支旋髂深动脉,斜向外上,分支营养髂嵴及邻近肌。

见图8-24、图8-39。

检索关键词

髂外动脉、股动脉、腹壁下动脉、旋髂深动脉。

股动脉(femoral artery)

1.股动脉是髂外动脉的直接延续。

2.在股三角内下行,经收肌管,出收肌腱裂孔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

3.在腹股沟韧带稍下方,股动脉位置表浅,活体上可摸到其搏动,当下肢出血时,可在该处将股动脉压向耻骨下支进行压迫止血。

4.股动脉的主要分支有股深动脉、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

5.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5cm处起于股动脉,经股动脉后方向后内下方,发出旋股内侧动脉至大腿内侧群肌;旋股外侧动脉至大腿前群肌;穿动脉至大腿后群肌、内侧群肌和股骨。

6.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分别至腹前壁下部和髂前上棘附近的皮肤及浅筋膜。

见图8-39。

检索关键词

股动脉、腘动脉、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穿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

腘动脉(popliteal artery)

1.腘动脉在腘窝深部下行,至腘肌下缘,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2.腘动脉在腘窝内发出数支关节支和肌支,分布于膝关节及邻近肌,并参与膝关节网。

见图8-38、图8-40。

检索关键词

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

胫后动脉(posterior tibial artery)

1.胫后动脉沿小腿后面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转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两终支。

2.胫后动脉主要分支为腓动脉。

3.腓动脉起于胫后动脉上部,沿腓骨内侧下行,分支营养邻近诸肌和胫、腓骨。

4.足底内侧动脉沿足底内侧前行,分布于足底内侧。

5.足底外侧动脉在足底,向外侧斜行至第5跖骨底处,转向内侧至第1跖骨间隙,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形成足底深弓。

6.由足底深弓发出4支跖足底总动脉,后者向前又分为2支趾足底固有动脉,分布于足趾。

见图8-40、图8-43。

检索关键词

胫后动脉、腓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足底深弓、跖足底总动脉、足底固有动脉。

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

1.胫前动脉由腘动脉发出后,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面,在小腿前群肌之间下行,至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

2.胫前动脉沿途分支至小腿前群肌,并分支参与膝关节网。

见图8-40、图8-41、图8-42。

检索关键词

胫前动脉、足背动脉。

足背动脉(dorsal artery of foot)

1.足背动脉是胫前动脉的直接延续,经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前行,至第1跖骨间隙近侧,分为第1跖背动脉和足底深支两终支。

2.足背动脉的主要分支有足底深支、第1跖背动脉、弓状动脉。

3.足底深支穿第1跖骨间隙至足底,与足底外侧动脉末端吻合成弓。

4.第1跖背动脉沿第1跖骨间隙前行,分支至指背面侧缘和第2趾背内侧缘。

5.弓状动脉沿跖骨底弓形向外,由弓的凸侧缘发出3支跖背动脉,后者向前又各分为2支细小的趾背动脉,分布于第2~5趾相对缘。

6.足背动脉位置表浅,在踝关节前方,内、外踝连线中点、长伸肌腱的外侧可触知其搏动,足部出血时可在该处向深部压迫足背动脉进行止血。

见图8-41、图8-42。

检索关键词

足背动脉。

肺静脉(pulmonary vein)

1.肺静脉每侧两条,分别为左上、左下肺静脉和右上、右下肺静脉。

2.肺静脉起自肺门,向内穿过纤维心包,注入左心房后部。

3.左肺上、下静脉分别收集左肺上、下叶的血液,右上肺静脉收集右肺上、中叶的血液,右下肺静脉收集右肺下叶的血液。

4.肺静脉将含氧量高的血液输送到左心房。

见图8-5、图8-13、图8-16。

检索关键词

肺静脉。

面静脉(facial vein)

1.面静脉起自眦静脉,在面动脉的后方下行,位置表浅。

2.面静脉在下颌角下方跨过颈内、外动脉的表面,下行至舌骨大角附近注入颈内静脉。

3.面静脉通过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并通过面深静脉与翼静脉丛交通,继而与海绵窦交通。

4.面静脉缺乏静脉瓣,面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

5.基于面静脉的特点,将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

见图8-44、图8-46。

检索关键词

面静脉、危险三角。

下颌后静脉(retromandibular vein)

1.下颌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

2.上颌静脉起自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的翼静脉丛。

3.下颌后静脉下行至腮腺下端处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注入面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和枕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

4.下颌后静脉收集面侧区和颞区的静脉血。

见图8-45、图8-46。

检索关键词

下颌后静脉、颞浅静脉、上颌静脉、翼静脉丛。

颈外静脉(external jugular vein)

1.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在下颌角处汇合而成,沿胸锁乳头肌表面下行,在锁骨上方穿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2.颈外静脉主要收集头皮和面部的静脉血。

3.颈外静脉末端有一对瓣膜,但不能防止血液逆流。

4.正常人站位或坐位时,颈外静脉常不显露;当心脏疾病或上腔静脉阻塞引起颈外静脉回流不畅时,在体表可见静脉充盈轮廓,称颈静脉怒张。

见图8-45、图8-47。

检索关键词

颈外静脉。

颈前静脉(anterior jugular vein)

1.颈前静脉起自颏下方的浅静脉,沿颈前正中线两侧下行,注入颈外静脉末端或锁骨下静脉。

2.左、右颈前静脉在胸骨柄上方常吻合成颈静脉弓。

检索关键词

颈前静脉、颈静脉弓。

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

1.颈内静脉于颈静脉孔处续于乙状窦,在颈动脉鞘内沿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外侧下行,至胸锁关节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2.颈内静脉的颅内属支有乙状窦和岩下窦,收集颅骨、脑膜、脑、泪器和前庭窝器等处的静脉血。

3.颅外属支包括面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甲状上静脉和甲状腺中静脉等。

4.颈内静脉壁附着于颈动脉鞘,并通过颈动脉鞘与周围的颈深筋膜和肩胛舌骨肌中间腱相连,故管腔经常处于开放状态,有利于血液回流。

5.颈内静脉外伤时,由于管腔不能闭锁和胸腔负压对血液的吸引,可导致空气栓塞。

见图8-45、图8-46、图8-47。

检索关键词

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

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

1.锁骨下静脉在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静脉,向内行于腋动脉的前下方,至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2.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部叫静脉角,是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

3.锁骨下静脉的主要属支是腋静脉和颈外静脉。

4.临床上常经锁骨上或锁骨下入路做锁骨下静脉导管插入。

见图8-47、图8-50。

检索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头臂静脉、静脉角。

头静脉(cephalic vein)

1.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下部的桡侧、前臂上部和肘部的前面以及肱二头肌外侧沟上行,再经三角胸肌间沟行至锁骨下窝,穿深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2.头静脉在肘窝处通过肘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交通。

3.头静脉收集手和前臂桡侧浅层结构的静脉血。

见图8-54、图8-55。

检索关键词

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

贵要静脉(basilic vein)

1.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沿前臂尺侧上行,至肘部转至前面,在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再经肱二头肌内侧沟行至臂中点平面,穿深筋膜注入肱静脉,或伴肱静脉上行,注入腋静脉。

2.贵要静脉主要收集手和前臂尺侧浅层结构的静脉血。

见图8-54、图8-55。

检索关键词

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肱静脉、腋静脉。

前臂正中静脉(median vein of forearm)

1.前臂正中静脉起自手掌静脉丛,沿前臂前面,注入肘正中静脉。

2.前壁正中静脉有时分叉,分别注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此时不存在肘正中静脉。

3.前臂正中静脉收集手掌侧和前臂前部浅层结构的静脉血。

见图8-54。

检索关键词

前臂正中静脉、肘正中静脉。

腋静脉(axillary vein)

1.两条肱静脉在大圆肌下缘处汇合成腋静脉。

2.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在第1肋外侧缘续为锁骨下静脉。

3.腋静脉收集上肢浅静脉和深静脉的全部血液。

检索关键词

腋静脉、肱静脉、锁骨下静脉。

头臂静脉(brachiocephalic vein)

1.头臂静脉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

2.左头臂静脉比右头臂静脉长,向右下斜越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头臂干的前面,至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后方于右头臂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

3.头臂静脉还接受椎静脉、胸廓内静脉、肋间最上静脉和甲状腺下静脉等。

见图8-47。

检索关键词

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

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

1.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汇合而成。

2.上腔静脉沿升主动脉右侧下行,至右侧第2胸肋关节后方穿纤维心包,平第3胸肋关节下缘注入右心房。

3.上腔静脉在穿纤维心包之前,有奇静脉注入。

4.上腔静脉借助各级属支收集头、颈、上肢、胸壁和部分胸腔器官回流的血液。

见图8-23、图8-47。

检索关键词

上腔静脉、左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奇静脉。

奇静脉(azygos vein)

1.奇静脉在右膈脚处起自右腰升静脉,沿食管后方和胸主动脉右侧上行,至第4胸椎体高度向前勾绕右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静脉。

2.奇静脉沿途收集右侧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和半奇静脉的血液。

3.奇静脉上连上腔静脉,下借右腰升静脉连于下腔静脉,故是沟通上腔静脉系和下腔静脉系的重要通道之一。

4.当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时,奇静脉可成为重要的侧副循环途径。

见图8-47、图8-56。

检索关键词

奇静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右腰升静脉。

半奇静脉(hemiazygos vein)

1.半奇静脉在左膈脚处起自左腰升静脉,沿胸椎体左侧上行,约达第8胸椎体高度经胸主动脉和食管后方向右跨越脊柱,注入奇静脉。

2.半奇静脉收集左侧下部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的血液。

见图8-47。

检索关键词

半奇静脉、左腰升静脉、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accessory hemiazygos vein)

1.副半奇静脉沿胸椎体左侧下行,注入半奇静脉或向右跨过脊柱前面注入奇静脉。

2.副半奇静脉收集左侧上部的肋间后静脉的血液。

见图8-47。

检索关键词

副半奇静脉。

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s vein)

1.小隐静脉起自足外侧缘的足背静脉弓,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下角处穿深筋膜,再经腓肠肌两头之间上行,注入腘静脉。

2.小隐静脉主要收集足外侧部和小腿后部浅层结构的静脉血。

见图8-53。

检索关键词

小隐静脉、足背静脉弓、腘静脉。

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

1.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经内踝的前方、小腿的内侧、股骨内侧髁后方,至大腿内侧行向前上,于耻骨结节下外方3~4cm处,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2.大隐静脉是全身最长的静脉。

3.大隐静脉在注入股静脉之前接受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腹壁浅静脉和旋髂浅静脉等5条属支。

4.大隐静脉收集足、小腿和大腿的内侧部以及大腿前部浅层结构的静脉血。

5.大隐静脉在内踝前方的位置表浅而恒定,是静脉注射、输血、输液的常用部位。

6.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借穿静脉与深静脉交通。

见图8-53。

检索关键词

大隐静脉、足背静脉弓、股静脉。

股静脉(femoral vein)

1.足和小腿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均为两条。

2.胫前静脉和胫后静脉汇合成一条腘静脉。

3.腘静脉穿收肌腱裂孔移行为股静脉。

4.股静脉伴股动脉上行,经腹股沟韧带后方续为髂外静脉。

5.股静脉接受大隐静脉和与股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

6.股静脉在腹股沟韧带的稍下方位于股动脉内侧,临床上常在此处做静脉穿刺插管。

见图8-39、图8-53。

检索关键词

股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腘静脉、髂外静脉。

髂外静脉(external iliac vein)

1.髂外静脉是股静脉的直接延续。

2.左髂外静脉沿髂外动脉的内侧上行,右髂外静脉先沿髂外动脉的内侧,后沿动脉的后方上行,至骶髂关节前方与髂内静脉汇合成髂总静脉。

3.髂外静脉接受腹壁下静脉和旋髂深静脉。

见图8-39、图8-48、图8-50、图8-51。

检索关键词

髂外静脉、股静脉、髂总静脉。

髂内静脉(internal iliac vein)

1.髂内静脉沿髂内动脉后内侧上行,与髂外静脉汇合成髂总静脉。

2.髂内静脉的属支与同名动脉伴行。

3.盆腔脏器的静脉在器官壁内或表面形成丰富的静脉丛,如膀胱静脉丛和直肠静脉丛、前列腺静脉丛、子宫静脉丛和阴道静脉丛等。

见图8-48、图8-50、图8-51、图8-52。

检索关键词

髂内静脉、髂总静脉。

髂总静脉(common iliac vein)

1.髂总静脉由髂外静脉和髂内静脉汇合而成。

2.双侧髂总静脉伴髂总动脉上行至第5腰椎右侧汇合成下腔静脉。

3.左髂总静脉长面倾斜,先沿左髂总动脉内侧,后沿右髂总动脉后方上行。

4.右髂总静脉短而垂直,先行于右髂总动脉后方,后行于该动脉的外侧。

5.髂总静脉接受髂腰静脉和骶外侧静脉,左髂总静脉还接受骶正中静脉。

见图8-48、图8-51。

检索关键词

髂总静脉、髂外静脉、髂内静脉。

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1.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4或第5腰椎右前方汇合而成。

2.下腔静脉沿腹主动脉右侧,脊柱右前方上行,经肝的腔静脉沟,穿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再穿纤维心包注入右心房。

3.下腔静脉的属支分壁支和脏支两种,多数与同名动脉伴行。

4.壁支包括:膈下静脉和腰静脉,各腰静脉之间的纵支连成腰升静脉。

5.脏支包括: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和肝静脉等。

6.睾丸静脉起自睾丸和附睾的蔓状静脉丛,左侧以直角注入左肾静脉,右侧以锐角注入下腔静脉。

7.卵巢静脉起自卵巢静脉丛,在卵巢悬韧带内上行,合成卵巢静脉,左侧注入左肾静脉,右侧注入下腔静脉。

8.肾静脉在肾门处合为一干,经肾动脉前面向内行,注入下腔静脉。左肾静脉比右肾静脉长,跨越腹主动脉的前面。左肾静脉接受左睾丸静脉和左肾上腺静脉。

9.左侧肾上腺静脉注入左肾静脉,右侧注入下腔静脉。

10.肝静脉由小叶下静脉汇合而成。肝左静脉、肝中间静脉和肝右静脉在腔静脉沟处注入下腔静脉。

见图8-48。

检索关键词

下腔静脉、膈下静脉、腰静脉、腰升静脉、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肝静脉。

肾静脉(renal vein)

1.肾静脉在肾门处汇合为一干,经肾动脉前面向内行,注入下腔静脉。

2.左肾静脉比右肾静脉长,跨越腹主动脉的前面。

3.左肾静脉接受左睾丸静脉和左肾上腺静脉。

4.肾内的静脉与肾内动脉不同,无节段性,但有广泛吻合。

见图8-48。

检索关键词

肾静脉。

肝静脉(hepatic vein)

1.肝静脉为引流肝脏血液的系统,包括左、中、右三支,均于腔静脉窝上端的第二肝门注入下腔静脉。

2.肝左静脉是三大肝静脉中最细的一支,内径约8.0mm,位置表浅而水平,主要作为左外叶和左内叶的分界标志。

3.肝中静脉向上行于正中裂的上2/3,内径约10.0mm,作为左内叶和右前叶的分界标志。

4.肝右静脉全长的近侧4/5位于呈弧形弯向右的右叶间裂内,内径约10.0mm,作为右前叶和右后叶的分界标志。

见图8-48。

检索关键词

肝静脉、第二肝门。

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

1.肝门静脉多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

2.肝门静脉经下腔静脉前方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在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后方上行至第一肝门,分为两支,分别进入肝左叶和肝右叶。

3.肝门静脉在肝内反复分支,最终注入肝血窦。

4.肝血窦含有来自肝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的血液,经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

5.肝门静脉的分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

6.脾静脉起自脾门处,经脾动脉下方和胰后方右行,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

7.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

8.胃左静脉在贲门处与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的属支吻合。

9.胃右静脉接受幽门前静脉,幽门前静脉经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前面上行,为手术时区别幽门和十二指肠上部的标志。

10.胆囊静脉注入肝门静脉主干或肝门静脉右支。

11.附脐静脉起自脐周静脉网,沿肝圆韧带上行至肝下面注入肝门静脉。

见图8-49、图8-50。

检索关键词

肝门静脉、第一肝门、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图8-1 1.面动脉;2.颈总动脉;3.头臂静脉;4.腋动静脉;5.肺动脉干;6.胸主动脉;7.肱动静脉;8.腹腔干;9.腹主动脉;10.髂总动脉; 11.桡动静脉;12.尺动静脉;13.髂外动脉;14.股动静脉;15.掌深弓; 16.掌浅弓;17.腘动静脉;18.胫后动静脉;19.胫前动静脉;20.足背动脉;21.足背静脉弓;22.小隐静脉;23.股内侧静脉;24.股外侧静脉; 25.大隐静脉;26.阴部外静脉;27.腹壁浅静脉;28.旋髂浅静脉;29.髂内动静脉;30.前臂正中静脉;31.肘正中静脉;32.贵要静脉;33.门静脉; 34.下腔静脉;35.头静脉;36.上腔静脉;37.主动脉弓;38.锁骨下动静脉;39.颈内静脉;40.颈外静脉;41.颞浅动静脉

图8-2 1.身体上部周围毛细血管;2.肺毛细血管;3.肺动脉干;4.左肺静脉;5.左心房;6.左心室; 7.腹腔干;8.胃毛细血管;9.脾毛细血管;10.肾动脉; 11.肠系膜上动脉;12.肠毛细血管;13.身体下部周围毛细血管;14.肾毛细血管;15.肝门静脉;16.肝毛细血管; 17.下腔静脉;18.右心室;19.胸导管;20.右心房;21.上腔静脉;22.主动脉;23.右肺静脉;24.淋巴结;25.淋巴管

图8-3 1.甲状腺;2.臂丛;3.锁骨下动静脉;4.主动脉弓;5.肺动脉干;6.左肺;7.心包;8.心尖;9.膈; 10.冠状沟;11.右心耳;12.升主动脉;13.上腔静脉; 14.头臂静脉

图8-4 1.主动脉弓;2.动脉韧带;3.肺动脉干; 4.左心耳;5.旋支;6.心大静脉;7.前室间支;8.左室前支;9.前室间沟;10.右心室;11.右缘支;12.右房支; 13.右室前支;14.右冠状动脉;15.动脉圆锥支;16.窦房结支;17.右心耳;18.上腔静脉

图8-5 1.左锁骨下动脉;2.上腔静脉;3.右肺动脉;4.左心房;5.右肺静脉;6.右心房;7.冠状窦;8.下腔静脉;9.右冠状动脉;10.后室间支;11.右心室;12.后室间沟;13.房室结支;14.左室后支;15.左心室;16.冠状沟;17.旋支;18.左肺静脉;19.左肺动脉;20.主动脉

图8-6 1.背阔肌;2.前锯肌;3.右心房;4.左心房;5.右心室;6.左心室;7.肩胛骨;8.菱形肌;9.斜方肌;10.竖脊肌;11.食管;12.降主动脉

图8-7 为CT后处理MPR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及其多发点片状钙化斑

图8-8 1.室间隔;2.左心室;3.二尖瓣;4.左心房;5.右心房;6.房间隔;7.三尖瓣;8.右心室

图8-9 1.头臂干;2.右肺上叶;3.上腔静脉;4.右肺中叶;5.右心房;6.右肺下叶;7.肝左外叶;8.前斜角肌;9.气管;10.左颈总动脉;11.主动脉弓;12.肺动脉干;13.左心室;14.右心室;15.胃;16.脾

图8-10 1.升主动脉;2.肺动脉干;3.肺动脉瓣; 4.左心耳;5.左心室;6.前乳头肌;7.后乳头肌;8.隔缘肉柱;9.后乳头肌;10.前乳头肌;11.腱索;12.下腔静脉;13.卵圆窝;14.前瓣;15.上腔静脉

图8-11 1.升主动脉;2.左心耳;3.左冠状动脉; 4.室间隔膜部;5.左心室;6.前乳头肌;7.后乳头肌; 8.室间隔肌部;9.右心室;10.下腔静脉;11.卵圆窝; 12.右心房;13.右冠状动脉;14.梳状肌;15.上腔静脉

图8-12 1.肺动脉瓣;2.动脉圆锥;3.三尖瓣前瓣;4.隔缘肉柱;5.腱索;6.前乳头肌;7.下腔静脉瓣; 8.冠状窦瓣;9.卵圆窝;10.右心房;11.右心耳

图8-13 1.上腔静脉;2.左心房;3.左肺静脉; 4.左心耳;5.左心室;6.心肌中层;7.心肌浅层;8.心肌深层;9.右心室;10.右心房;11.肺动脉干;12.右心耳; 13.主动脉

图8-14 1.房间支;2.房室束;3.左脚后支;4.左脚前支;5.浦肯野纤维;6.左心室;7.右脚;8.前乳头肌; 9.右心室;10.后结间束;11.右心房;12.房室结;13.界嵴;14.卵圆窝;15.中结间束;16.前结间束;17.窦房结;18.上腔静脉

图8-15 1.右半月瓣;2.左半月瓣;3.后半月瓣; 4.右冠状动脉;5.右纤维三角;6.前瓣;7.后瓣;8.隔瓣;9.三尖瓣;10.主动脉瓣;11.二尖瓣;12.前瓣; 13.后瓣;14.左纤维三角;15.左冠状动脉;16.左半月瓣;17.右半月瓣;18.前半月瓣;19.肺动脉瓣

图8-16 1.主动脉;2.肺动脉干;3.左肺静脉;4.心包斜窦;5.纤维心包;6.纵隔胸膜;7.隔;8.下腔静脉; 9.浆膜心包;10.右肺静脉;11.心包横窦;12.上腔静脉

图8-17 1.主动脉;2.肺动脉瓣听诊区;3.肺动脉干;4.肺动脉瓣;5.主动脉瓣;6.二尖瓣;7.二尖瓣听诊区;8.三尖瓣听诊区;9.三尖瓣;10.主动脉瓣听诊区;11.上腔静脉

图8-18 1.内眦动脉;2.上颌动脉;3.面动脉;4.舌动脉;5.甲状腺上动脉;6.颈总动脉;7.颈动脉窦;8.颈内动脉;9.枕动脉;10.耳后动脉;11.脑膜中动脉;12.颞浅动脉

图8-19 1.甲状腺上动脉;2.甲状腺下动脉;3.颈总动脉;4.右锁骨下动脉;5.胸廓内动脉;6.腋动脉; 7.胸肩峰动脉;8.胸外侧动脉;9.三角肌;10.锁骨; 11.肩胛上动脉;12.肩胛背动脉;13.肋颈干;14.甲状颈干;15.椎动脉;16.肩胛提肌;17.中斜角肌

图8-20 1.前斜角肌;2.椎动脉;3.胸廓内动脉; 4.左颈总动脉;5.主动脉弓;6.支气管支;7.肋间内肌; 8.食管支;9.胸主动脉;10.胸导管;11.膈;12.腹主动脉;13.内脏小神经;14.内脏大神经;15.肋间神经; 16.奇静脉;17.肋间后动脉;18.交通支;19.肋间外肌; 20.交感干;21.肋间最上动脉;22.锁骨下动脉;23.臂丛;24.甲状颈干;25.甲状腺下动脉

图8-21 1.肋间神经;2.食管;3.左锁骨下动脉; 4.胸导管;5.交感干;6.肋间后动脉;7.支气管支; 8.左主支气管;9.交感干神经节;10.食管支;11.半奇静脉;12.胸主动脉;13.内脏大神经;14.膈;15.纵隔后淋巴结;16.食管;17.心包;18.左肺静脉;19.心包膈动脉;20.膈神经;21.左肺动脉;22.喉返神经;23.迷走神经;24.左颈总动脉

图8-22 1.锁骨;2.锁骨下动脉;3.上腔静脉; 4.肋间内肌;5.胸横肌;6.膈;7.腹直肌鞘后层;8.腹直肌;9.肌膈动脉;10.腹壁上动脉;11.胸骨支;12.肋间前支;13.胸廓内动脉;14.胸廓内静脉

图8-23 1.肋间内膜;2.肋间内肌;3.交感干神经;4.肋骨;5.肋间外肌;6.肋间外膜;7.肋间内肌; 8.肋间神经;9.肋间外肌;10.肋间神经;11.肋间后静脉;12.奇静脉;13.交通支;14.竖脊肌

图8-24 1.膈下动脉;2.左肾上腺;3.腹腔干; 4.脾动脉;5.左肾;6.左肾动脉;7.左睾丸动脉;8.左输尿管;9.髂总动脉;10.髂外动脉;11.骶外侧动脉; 12.直肠;13.膀胱;14.腹壁下动脉;15.旋髂深动脉; 16.闭孔动脉;17.髂内动脉;18.髂腰动脉;19.骶正中动脉;20.腰动脉;21.肾上腺下动脉;22.肾上腺中动脉; 23.肾上腺上动脉;24.肝静脉

图8-25 1.肝固有动脉;2.下腔静脉;3.胃左动脉;4.腹腔干;5.肝总动脉;6.胃;7.腹主动脉;8.脾; 9.胃网膜左动脉;10.脾动脉;11.胰;12.左网膜;13.胃网膜右动脉;14.胃右动脉;15.胃十二指肠动脉;16.胆总管;17.门静脉;18.胆囊管;19.胆囊动脉;20.胆囊; 21.肝圆韧带;22.肝总管;23.肝固有动脉右支;24.肝固有动脉左支

图8-26 1.胃;2.胃左动脉;3.胃网膜左动脉; 4.胃短动脉;5.脾动脉;6.脾支;7.脾静脉;8.脾;9.胰; 10.膈结肠韧带;11.腹主动脉;12.横结肠;13.横结肠系膜;14.大网膜;15.肠系膜上动脉;16.胰十二指肠下动脉;17.肝总动脉;18.十二指肠;19.胰十二指肠上动脉;20.胃十二指肠动脉;21.胃网膜右动脉;22.肝固有动脉;23.门静脉;24.肝;25.胃右动脉;26.胆囊;27.下腔静脉;28.腹腔干

图8-27 1.大网膜;2.空肠;3.肠系膜上动静脉; 4.空肠动脉;5.回肠动脉;6.回肠;7.阑尾;8.阑尾动脉;9.盲肠;10.升结肠;11.回结肠动脉;12.右结肠动脉;13.胰十二指肠下动脉;14.胰;15.中结肠动脉; 16.横结肠;17.横结肠系膜

图8-28 1.大网膜;2.肠系膜下静脉;3.结肠左曲;4.肠系膜下动脉;5.左结肠动静脉;6.乙状结肠动静脉;7.降结肠;8.直肠上动静脉;9.乙状结肠;10.髂总静脉;11.膀胱;12.直肠;13.髂总动脉;14.肠系膜;15.下腔静脉;16.肠系膜上动脉;17.腹主动脉;18.胰;19.中结肠动静脉;20.横结肠;21.十二指肠空肠曲

图8-29 1.髂内动脉;2.髂腰动脉;3.骶正中动脉;4.骶外侧动脉;5.臂上动脉;6.第一骶神经前支; 7.膀胱下动脉;8.臂下动脉;9.阴部内动脉;10.直肠下动脉;11.输精管壶腹;12.直肠;13.前列腺;14.肛门外括约肌;15.阴囊;16.阴茎头;17.耻骨联合;18.膀胱;19.输精管;20.膀胱上动脉;21.闭孔动脉;22.闭孔神经;23.腹壁下动脉;24.脐动脉;25.髂外动静脉; 26.睾丸动静脉;27.输尿管

图8-30 1.骶正中动脉;2.骶外侧动脉;3.臂上动脉;4.臂下动脉;5.阴部内动脉;6.直肠下动脉;7.子宫动脉;8.阴道动脉;9.输尿管;10.直肠;11.直肠子宫陷凹;12.肛门外括约肌;13.小阴唇;14.阴道;15.尿道;16.子宫;17.子宫动脉;18.输卵管;19.卵巢;20.子宫圆韧带;21.膀胱上动脉;22.闭孔动脉;23.闭孔神经;24.脐动脉;25.髂外动静脉;26.卵巢动静脉;27.髂内动脉;28.髂腰动脉

图8-31 1.阴囊后神经;2.阴囊后支;3.会阴深横肌;4.尿生殖膈上筋膜;5.阴茎深动脉;6.阴茎背神经;7.会阴动脉;8.会阴神经;9.阴部内动脉;10.阴部神经;11.骶结节韧带;12.肛动脉;13.肛神经;14.尾骨;15.肛提肌;16.肛门外括约肌;17.臂大肌;18.会阴浅横肌;19.尿生殖膈下筋膜;20.浅会阴筋膜;21.坐骨海绵体肌;22.球海绵体肌;23.阴囊

图8-32 1.阴蒂;2.尿道外口;3.前庭球;4.尿生殖膈上筋膜;5.阴蒂深动脉;6.阴蒂背神经;7.会阴深横肌;8.前庭大腺;9.会阴动脉;10.阴部神经;11.阴部内动脉;12.肛动脉;13.肛神经;14.臂大肌;15.肛提肌;16.肛门外括约肌;17.浅会阴筋膜;18.会阴浅横肌;19.坐骨结节;20.尿生殖膈下筋膜;21.阴唇后神经;22.阴唇后支;23.阴道口;24.小阴唇;25.球海绵体肌;26.坐骨海绵体肌

图8-33 1.胸大肌;2.肱动脉;3.肱深动脉;4.尺神经;5.尺侧上副动脉;6.尺侧下副动脉;7.尺动脉;8.桡动脉;9.肱二头肌;10.正中神经;11.三角肌

图8-34 1.尺神经;2.尺侧下副动脉;3.肱动脉; 4.尺侧返动脉;5.骨间总动脉;6.尺动脉;7.指深屈肌; 8.骨间前动脉;9.掌深支;10.掌深弓;11.掌浅弓;12.指掌侧总动脉;13.指掌侧固有动脉;14.拇主要动脉; 15.掌浅支;16.旋前方肌;17.拇长屈肌;18.桡动脉; 19.骨间后动脉;20.桡侧返神经;21.肱二头肌

图8-35 1.旋后肌;2.骨间返动脉;3.骨间前动脉;4.桡动脉;5.掌背动脉;6.骨间后动脉;7.肘肌

图8-36 1.尺动脉;2.尺神经;3.掌深支;4.掌浅弓;5.指掌侧总动脉;6.小指尺掌侧动脉;7.指掌侧固有动脉;8.示指桡侧动脉;9.拇指尺掌侧动脉;10.拇指桡侧动脉;11.拇收肌;12.拇短屈肌;13.拇短展肌;14.掌浅支;15.正中神经;16.桡动脉

图8-37 1.尺动脉;2.骨间前动脉;3.腕掌侧网; 4.掌深支;5.掌深弓;6.掌心动脉;7.小指尺掌侧动脉; 8.指掌侧总动脉;9.指掌侧固有动脉;10.示指桡掌侧动脉;11.拇指尺掌侧动脉;12.拇指桡掌侧动脉;13.拇主要动脉;14.桡动脉

图8-38 1.臂上动脉;2.坐骨神经;3.穿动脉;4.胫神经;5.腘静脉;6.腓总神经;7.腘动脉;8.臂下动脉

图8-39 1.髂外动脉;2.髂外静脉;3.耻骨肌; 4.旋股内侧动脉;5.短收肌;6.股静脉;7.股内侧肌; 8.膝降动脉;9.股外侧肌;10.隐神经;11.股动脉; 12.穿动脉;13.旋股外侧动脉;14.股深动脉;15.股动脉;16.股神经;17.旋髂浅动脉

图8-40 1.膝上外侧动脉;2.膝下外侧动脉;3.腘肌;4.胫前动脉;5.腓动脉;6.腓动脉;7.跟网;8.趾长屈肌;9.胫后动脉;10.膝下内侧动脉;11.膝中动脉;12.膝上内侧动脉;13.腘动脉

图8-41 1.髌网;2.膝降动脉;3.胫骨前肌;4.长伸肌腱;5.足背动脉;6.腓动脉穿支;7.趾长伸肌;8.腓深神经;9.胫前动脉;10.胫前返动脉

图8-42 1.胫前动脉;2.伸肌上支持带;3.内踝网;4.足背动脉;5.弓状动脉;6.足底深支;7.跖背动脉;8.趾背动脉;9.穿支;10.跗外侧动脉;11.趾短伸肌;12.伸肌下支持带;13.外踝网;14.腓动脉穿支

图8-43 1.跟网;2.趾短屈肌;3.足底外侧动脉; 4.足底弓;5.跖足底总动脉;6.收肌横头;7.趾足底固有动脉;8.深支;9.浅支;10.足底内侧动脉;11.胫后动脉;12.足底腱膜

图8-44 1.额板障静脉;2.额骨;3.颞前板障静脉;4.蝶骨;5.乳突;6.枕骨;7.枕板障静脉;8.颞后板障静脉;9.颞骨

图8-45 1.上矢状窦;2.滑车上静脉;3.眶上静脉; 4.眼上静脉;5.鼻外静脉;6.眼下静脉;7.上唇静脉; 8.海绵窦;9.下唇静脉;10.面横静脉;11.翼丛;12.颈前静脉;13.甲状腺上静脉;14.甲状腺下静脉;15.颈内静脉;16.颈外静脉;17.椎静脉;18.下颌后静脉;19.耳后静脉;20.上颌静脉;21.枕静脉;22.乙状窦;23.枕导静脉;24.岩下窦;25.窦汇;26.直窦;27.大脑大静脉; 28.岩上窦;29.颞浅静脉;30.下矢状窦

图8-46 1.内眦静脉;2.眼下静脉;3.面静脉;4.面深静脉;5.颈内静脉;6.下颌后静脉;7.翼静脉丛;8.海绵窦;9.眼上静脉

图8-47 1.颈内静脉;2.静脉角;3.锁骨下静脉; 4.左头臂静脉;5.肋间最上静脉;6.升主动脉;7.副半奇静脉;8.半奇静脉;9.主动脉裂孔;10.左腰升静脉; 11.下腔静脉;12.腰静脉;13.右腰升静脉;14.肋间后静脉;15.奇静脉;16.上腔静脉;17.右头臂静脉;18.颈外静脉;19.甲状腺下静脉

图8-48 1.肝静脉;2.左肾上腺静脉;3.左肾静脉;4.左睾丸动静脉;5.骶正中静脉;6.直肠;7.膀胱; 8.腹壁下静脉;9.髂外静脉;10.髂内静脉;11.髂总静脉;12.腰静脉;13.右睾丸静脉;14.右肾静脉;15.右肾上腺;16.右肾上腺静脉;17.下腔静脉;18.膈下静脉

图8-49 1.胃左静脉;2.脾静脉;3.胃网膜右静脉;4.肠系膜下静脉;5.降结肠;6.直肠上静脉;7.回肠;8.升结肠;9.肠系膜上静脉;10.十二指肠;11.胃右静脉;12.门静脉;13.胆囊静脉;14.胆囊;15.肝

图8-50 1.颈内静脉;2.锁骨下静脉;3.奇静脉; 4.副半奇静脉;5.食管静脉丛;6.半奇静脉;7.食管静脉;8.胃左静脉;9.脾静脉;10.肠系膜下静脉;11.睾丸静脉;12.直肠上静脉;13.直肠静脉丛;14.直肠下静脉;15.肛静脉;16.髂内静脉;17.髂外静脉;18.腹壁下静脉;19.腹壁浅静脉;20.下腔静脉;21.脐周静脉网;22.肠系膜上静脉;23.附脐静脉;24.门静脉;25.肝右静脉;26.胸腹壁静脉;27.腹壁上静脉;28.胸廓内静脉;29.上腔静脉;30.胸外侧静脉;31.脊柱静脉丛

图8-51 1.髂总静脉;2.髂内静脉;3.直肠静脉丛;4.膀胱前列腺静脉丛;5.膀胱;6.输精管;7.髂外静脉;8.输尿管

图8-52 1.直肠外静脉丛;2.直肠内静脉丛;3.髂内静脉;4.肛静脉;5.阴部内静脉;6.直肠下静脉;7.直肠上静脉

图8-53 1.腘静脉;2.小隐静脉;3.大隐静脉;4.腹壁浅静脉;5.阴部外静脉;6.大隐静脉;7.股内侧浅静脉;8.大隐静脉;9.股外侧浅静脉;10.股静脉;11.旋髂浅静脉

图8-54 1.贵要静脉;2.贵要静脉;3.前臂正中静脉;4.手掌静脉丛;5.头静脉;6.肘正中静脉;7.头静脉

图8-55 1.头静脉;2.手背静脉网;3.贵要静脉

图8-56 1.椎内后静脉丛;2.硬脊膜;3.椎外后静脉丛;4.椎外前静脉丛;5.下腔静脉;6.椎内前静脉丛;7.椎体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