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祛湿剂治水湿病证,温脾益气祛湿法

祛湿剂治水湿病证,温脾益气祛湿法

【摘要】:凡具有祛除湿邪作用的药物,都叫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祛湿剂。运用祛湿的药、方以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治法,叫做祛湿法。湿病范围广泛,可泛滥各处而有湿滞脾胃、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痰饮等不同病证,又因体质不同,湿证可有兼寒兼热之不同。苓、术相伍,以益气健脾祛湿,均为臣药。本方加桂枝、党参等温经健脾益气之品,可治风湿性关节炎及妇人寒湿带下等证。

凡具有祛除湿邪作用的药物,都叫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祛湿剂。运用祛湿的药、方以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治法,叫做祛湿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者,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水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者,每因过食生冷,酒酩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胸痞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水肿等,多属脏腑气血之病。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以影响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往往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

湿病范围广泛,可泛滥各处而有湿滞脾胃、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痰饮等不同病证,又因体质不同,湿证可有兼寒兼热之不同。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或健脾除湿;小便不利、水肿、淋浊诸证,宜利水渗湿法;湿兼热者,宜清热利湿法;兼寒者,宜湿化水湿法。以下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三方面分述。

1.完带汤

【组成】 白术10g,党参10g,车前子(包煎)10g,苍术30g,炒山药30g,陈皮12g,柴胡3g,炒芥穗3g,白芍15g,生姜6g,大枣6枚。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健脾利湿,疏肝和血。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方析】 方中白术、山药补脾祛湿,使脾气健运,湿浊得消;山药补肾以固带脉,使带脉约束有权,带下可止,共为君药。人参补中益气,以资君药补脾之力;苍术燥湿运脾,以增祛湿化浊之功;白芍柔肝理脾,使木达而脾土自强;车前子利湿清热,令湿浊从小便而利;陈皮使君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以化湿;柴胡、芥穗辛散,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甘草调药和中。此方乃肝脾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补虚而不留邪,为脾虚带下之常用方。

【加减】 若湿热较重,带下兼黄色者,宜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湿;兼有寒湿,而见小腹疼痛者,宜加炮姜、盐茴以温中散寒;腰膝痠软者,宜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日久病涉滑脱者,宜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应用】 常用于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而属脾虚肝郁,湿浊下注者。

2.白术散

【组成】 白术12g,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各10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健脾利湿,安胎,消肿。

【主治】 妊娠头面及四肢或全身水肿,舌色光亮,困倦嗜卧,脘腹胀满,纳少便溏,小便不利,舌胖苔白腻,脉缓弱。

【方析】 本方所主之证皆由脾虚不运,水湿停聚,流溢肌肤所致。方用白术健脾安胎为主,配茯苓皮淡渗利湿,生姜皮辛辣和胃散饮,大腹皮行气利水,陈皮理气调中、醒脾化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之效。

【加减】 兼外感者加苏叶、白芷;下肢肿甚者加泽泻;小便不利者加桂枝;气短者加桑白皮、桔梗。

3.健固汤

【组成】 人参15g,白术30g,茯苓、薏苡仁各10g,巴戟天15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肾健脾,利水消肿。

【主治】 经行水肿,经行泄泻。症见面目及四肢水肿,脘腹胀满,纳少便溏,困倦嗜卧,腰膝酸软无力,舌苔白滑,脉沉弱。

【方析】 本方所主之证由于脾肾阳虚,运化失司所致。湿聚泛溢为肿,水走肠间为泄。方用人参补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消肿止泻,巴戟天温肾暖脾以固肾气。诸药合用,共奏补火生土、消肿止泻之功。

【加减】 有五更泄者合四神丸;畏寒肢冷者加附子、肉桂

4.真武汤

【组成】 茯苓9g,芍药9g,生姜9g,白术6g,炮附子9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阳利水。

【主治】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水肿,苔白不渴,脉沉。

【方析】 本方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方中用附子温肾阳为君药。白术益气健脾燥湿。茯苓长于健脾利水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苓、术相伍,以益气健脾祛湿,均为臣药。生姜既能助附子以化气,又可助苓、术以温中健脾,还可直接温散溢于肌表之水湿,故以之为佐。芍药用于本方一药而具三用:一者芍药可利小便而行水气,故可助苓、术以祛除水湿;二者本品能益阴柔肝,缓急止痛,以治水饮下注肠间所致之腹痛;三者可敛阴舒筋以止筋惕肉瞤,并可防附子燥热以伤阴。诸药配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

【加减】 本方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增强其宣肺发表利水之功,用以治疗顽固性湿疹及皮肤溃烂、流水久不愈者,效佳。本方加桂枝、党参等温经健脾益气之品,可治风湿性关节炎及妇人寒湿带下等证。

【应用】 本方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有效方剂,临床以四肢沉重,小便不利,舌淡苔滑,脉沉弱为辨证要点。

5.天仙藤散

【组成】 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各等份,木瓜、苏叶、生姜各3片。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理气消胀。

【主治】 妊娠肿胀。症见头面及四肢肿胀皮色不变,胸闷食少,舌苔稍腻,脉弦滑。

【方析】 本方所主之证皆素有郁结或胎碍气机所致。方中用天仙藤、香附理气行滞,乌药开下焦之瘀滞;陈皮、生姜温中行气,配苏叶发散宽中,木瓜舒筋活络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理气消胀之功。

【加减】 肿胀甚者为气滞水停,临证多合四苓汤以淡渗利水湿。

6.止带方

【组成】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赤芍、牡丹皮、黄柏、栀子、牛膝各10g,茵陈20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热利湿止带。

【主治】 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赤白相杂或混浊如米泔,味臭,伴小腹疼痛,尿频尿急尿痛,潮热,口苦,胸闷呕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方析】 本方所主之证皆因湿毒内侵,损伤任脉所致。方中用黄柏、栀子清热,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茵陈清利湿热,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利湿,牛膝引药下行。共奏清热利湿止带之功。本方解毒之力较弱,临证多配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苦参清热解毒。

【加减】 本方内服碍胃,不能久服,多配外洗方合用。

7.萆薢渗湿汤

【组成】 滑石20g,萆薢、黄柏、赤茯苓、牡丹皮、泽泻各10g,通草5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热利湿,除带止痒。

【主治】 阴中痒痛,证见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呈泡沫米泔样,其气臭秽,心烦不寐,坐卧不宁,尿频灼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方析】 本方所主之证皆由湿热下注或感染病虫所致。方用萆薢、滑石、泽泻、赤茯苓、通草清热解毒利湿,黄柏清热燥湿,薏苡仁利湿排脓,牡丹皮清热凉血,湿热清,带下除则痒痛自止。

【加减】 若为感染病虫作痒者宜加鹤虱、芜荑、白鲜皮杀虫止痒。(www.chuimin.cn)

【应用】 治疗湿毒病虫感染所致阴痒,多配外用熏洗剂或阴道坐药,其效更佳。

8.加味五淋散

【组成】 生地黄9g,白芍、栀子各6g,当归黄芩、泽泻、车前子、木通各3g,赤茯苓4g,滑石6g,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热利湿通淋。

【主治】 子淋,症见尿频尿急,艰涩不利,灼热刺痛,胸脘胀痛,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析】 本方所主之证乃湿热蕴结膀胱所致。方中用黄芩、栀子、木通、滑石清热通淋,赤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湿通淋,甘草泻火止淋缓急,生地、当归、白芍养血安胎,使邪去而胎不伤,为治疗子淋的有效方剂。

【加减】 如有车前子鲜草,则可去车前子改用车前草。

9.平胃散

【组成】 苍术120g,厚朴90g,陈皮60g,炙甘草30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析】 方中以苍术燥湿健脾为君。厚朴行气消满除湿为臣。与苍术相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化气行则脾气健运。佐以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助苍术燥湿;协厚朴行气。陈皮、厚朴芳香化湿。脾得补而健运,故使以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能甘缓和中。全方以燥湿为主,行气为辅,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得健运,胃气和降,则湿阻气滞诸证自除。

【加减】 若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若呕者,宜加半夏以和胃止呕;若兼食滞,而见腹胀满,大便秘结者,宜加莱菔子、神曲、槟榔枳实以消食除满。

【应用】 本方为燥湿和胃的基础方,现代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常用于传染性肝炎、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口腔黏膜腺癌等辨证属湿滞脾胃者。

【宜忌】 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以及孕妇不宜使用。

10.二妙散

【组成】 黄柏炒、苍术各15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热燥湿。

【主治】 湿热下注证。湿热走注之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方析】 本方以黄柏清除湿热为君药,其为治下焦湿热要药。苍术善燥湿。二药配伍,使湿热得除,诸证得解。

【加减】 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应用】 以湿热下注之痿、痹、脚气、带下、湿疮而见小便短赤、足膝肿痛、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常用于阴道炎、带下等病机属湿热者。

【宜忌】 本方主治湿热下注病证,若属寒湿为患者不宜使用。

11.防己茯苓汤

【组成】 防己9g,黄芪6g,桂枝9g,茯苓18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益气通阳,利水消肿。

【主治】 皮水。四肢肿,肢体沉重疼痛,四肢聂聂动者。

【方析】 方中茯苓渗湿利水以消肿,健脾扶正。防己去水湿,利大小便,主水肿,助茯苓利水消肿,共为君药。桂枝通阳化气行水,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为臣药。黄芪益气健脾,补卫实表,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其中茯苓配桂枝,一温一利,通阳化气利水之力更强;桂枝配黄芪,通阳行痹,振奋卫阳,使肌表皮中之水湿易散;黄芪、甘草、茯苓三药相伍,健脾益气,使脾之运化有力,水湿不再停留。诸药合用,则脾气健,水湿散,共奏益气通阳,利水消肿之功。

【加减】 若脾虚重者,加党参以益气健脾;肾阳虚者,加附子、仙灵脾等温壮肾阳;水湿较重者,加泽泻、猪苓以增强利水渗湿之功。

【应用】 以四肢水肿,聂聂动者为辨证要点。常用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妊娠子痫等属脾虚失运,水湿潴留四肢皮中者。

【宜忌】 若皮水病人而内有郁热者,不宜应用本方。

12.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组成】 甘草6g,白术6g,干姜12g,茯苓12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脾胜湿。

【主治】 肾着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方析】 方中重用于姜温中祛寒为君药。因湿邪较重,故用茯苓为臣药,以健脾利水,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茯苓与干姜配伍,一温一利,祛湿而不伤正。佐以白术益气健脾燥湿。既能益气补脾,又能燥湿和胃,与干姜配伍,一温一补。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四药相伍,共奏温中散寒,补脾胜湿之功。寒祛湿消,阳气通达,则诸证可愈。

【加减】 本方加杏仁,可治孕妇水肿,小便自利,腰体冷痛;加红花,可治妇女久年腰冷带下;加附子,可治老人小便失禁,腰腿沉重冷痛;若寒多痛甚者,再加细辛配附子,以助温经散寒之力。

【应用】 以身重,腰以下冷痛,舌苔白,脉沉缓或沉迟为辨证要点。

【宜忌】 身重、腰痛属湿热内侵者,忌用本方。

13.萆薢分清饮

【组成】 益智、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9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 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混浊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糊。

【方析】 本方所治膏淋、白浊,乃因下焦虚寒,湿浊不化所致。肾虚则封藏失职,膀胱失于约束,故见小便频数;脂液下泄,则致小便混浊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糊。故本方治疗当以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为法。方中川萆薢利湿祛浊,为君药。益智仁温暖脾肾,缩便止遗为臣。乌药温肾行气,石菖蒲能化浊祛湿。故本方以其为佐药。方中四味合而用之能温肾暖脾;固便止遗,与君药萆薢相伍,共奏温阳利湿,分清化浊之功。

【加减】 若兼虚寒腹痛者,可加肉桂、小茴香以温里祛寒;若久病气虚,中气不足,症见面白气短、舌质淡、脉虚等,可加人参、黄芪、白术等以益气健脾;若腰膝酸痛者,可加川断、狗脊、鹿角胶等以益肾壮腰。

【应用】 本方是治疗肾气虚弱,湿浊不化所致的膏淋、白浊。以小便频数、混浊不清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滴虫性阴道炎等,属于肾虚寒湿者。

【宜忌】 属于膀胱湿热壅盛的白浊、膏淋,不宜使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