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固涩剂收敛补涩止血,治久病、产后体弱

固涩剂收敛补涩止血,治久病、产后体弱

【摘要】:所以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不禁等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组方以止血药如茜草、阿胶、仙鹤草、棕榈炭等,或固涩止带药如芡实、莲须、白果、乌贼骨等为主要组成。方中煅牡蛎收敛固涩,并敛阴潜阳为君药。常用于久病、产后体弱多汗证属卫不固外,营阴外泄者。全方益气固冲摄血以治本,收敛固涩止血以治标,补涩并用,标本兼顾;且止血之中兼以祛瘀,止血而无留瘀之弊。

所以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不禁等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

固崩止带法主要适用于因虚导致冲任不固的妇女崩漏,或体虚带脉不约的带下不愈等证。组方以止血药如茜草、阿胶、仙鹤草、棕榈炭等,或固涩止带药如芡实、莲须、白果、乌贼骨等为主要组成。①气不摄血者,配人参黄芪、白术等;②兼营血虚者,配当归、白芍、阿胶,以滋补营血;③兼虚热者,配生地黄、龟甲、牡丹皮以滋阴凉血;④兼血瘀者,配三七、蒲黄、五灵脂等以活血止血;⑤兼寒邪者,配炮姜、艾叶等以温经摄血;⑥带下属脾虚不固者,配人参、白术、山药等以补气健脾止带;⑦属肾阳虚者,配肉桂、鹿茸、附子、菟丝子等以温经止带;肾阴虚者,配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以滋阴止带;⑧兼湿邪者,配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等以化湿止带;⑨兼湿热者,配黄连、黄柏、鱼腥草等以清热燥湿止带。代表方如固冲汤。

1.牡蛎散

【组成】 煅牡蛎30g,黄芪30g,麻黄根15g,浮小麦30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敛汗固表。

【主治】 自汗,盗汗。常自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方析】 自汗多属阳虚,盗汗多属阴虚。本方所治属卫气不固,心阳不潜,营阴不能内守的自汗。气虚卫表不固,则腠理空疏而身常汗出。汗乃心之液,汗出过多则心液受损,心气耗散,故心悸惊惕,短气烦倦。入夜阳入阴分,阴虚不能涵阳,故夜卧汗出尤甚。治宜敛汗固表,兼益阴潜阳。方中煅牡蛎收敛固涩,并敛阴潜阳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收敛止汗;浮小麦益气养阴,清热除烦,兼止虚汗。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潜阳,敛阴止汗之功。使气阴得养,浮阳内潜,表固汗止,气复神定。

【加减】 若气虚较甚者,再加党参、白术加强益气固表之力;阳虚者加附子、白术温阳固表;血虚加熟地黄、何首乌、当归以养血和营;若阴虚明显者加生地黄、白芍等以滋阴养液。

【应用】 本方是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以自汗,夜卧尤甚,心悸烦倦,舌淡红,脉细弱为辨证要点。常用于久病、产后体弱多汗证属卫不固外,营阴外泄者。

【宜忌】 阴虚火旺的盗汗,不宜用本方;若大汗出,阳虚欲脱者,亦非本方所宜。(www.chuimin.cn)

2.固冲汤

【组成】 生黄芪18g,白术30g,龙骨煅24g,牡蛎煅24g,白芍12g,山茱萸24g,海螵蛸12g,茜草9g,五倍子1.5g,棕榈炭6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主治】 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的崩漏,或月经过多。症见出血量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舌淡,脉细弱或虚大。

【方析】 本病病机为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血失统摄。脾脏不但为气血生化之源,又能统摄气血。若脾气虚弱,不但生化不足而致气血亏虚,冲脉失养,且因统摄无权,以致冲脉不固,出现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气血不足,则见出血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脾虚运化失职,则食少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或虚大。突然大量出血者,多气随血脱,治宜益气摄血。方中重用白术、生黄芪补气健脾,脾气健旺,则气能摄血,冲脉得固,故为方中之君药。冲脉不固,每与肝肾不足有关,而崩漏下血又常耗伤肝肾阴血,故臣以山茱萸、白芍补益肝肾,敛阴止血,肝肾得养,则冲脉可固。以上诸药同用,气血双补,肝脾肾同治,是为固冲治本之法。出血不止,又需收敛固涩以止血,方中以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五倍子、棕榈炭收涩止血,急以塞流治标,用之则止血之力更强。茜草化瘀止血,涩中有行,使止血不留瘀,共为佐药之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固冲摄血之功。全方益气固冲摄血以治本,收敛固涩止血以治标,补涩并用,标本兼顾;且止血之中兼以祛瘀,止血而无留瘀之弊。

【加减】 若气虚下陷者,加党参,升麻,柴胡等以益气举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冷脉微者,加人参,附子等以回阳救脱。

【应用】 本方为治疗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而致崩漏的常用方,以经血过多,色淡质稀,食少乏力,舌淡脉细弱为证治要点。临床常以本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月经过多,溃疡病出血等见上述症状者。

【宜忌】 血热妄行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