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乙型脑炎后遗症治疗方法

乙型脑炎后遗症治疗方法

【摘要】:余所治疗之乙型脑炎后遗症,皆由西医诊断为乙型脑炎,经过治疗而残留后遗症者,或治于住院时期,为医院介绍或病家自来就诊。病毒走窜诸经各脏,即发生种种症状,极期过后,缠绵不愈,则形成乙型脑炎后遗症。从乙型脑炎发病到后遗症期,病程往往较长,热毒走遍营血,恶证蜂起。

余所治疗之乙型脑炎后遗症,皆由西医诊断为乙型脑炎,经过治疗而残留后遗症者,或治于住院时期,为医院介绍或病家自来就诊。经余治疗者共21例,疗效显著。

按乙型脑炎,属夏秋季烈性传染病,小儿患者较多。因小儿体质娇嫩,抗病能力薄弱,外中暑湿疫疠易致本病。《温病条辨》曰:“小儿暑温,卒然痉厥,名曰暑……俗名急惊。”即指乙型脑炎而言。由于乙型脑炎发病迅速,有如病发作之快,又发于暑月,故名暑;且其传变猛烈,如风善行而数变,故亦名“急惊”。急惊者,指急惊风而言也。如治之及时而得法,邪不得留,多康复,如不能及时清除,则暑疫之邪可至。

病邪上窜于脑,“头为精明之府”,脑受病毒,则昏愦而嗜睡,头痛、项强而角弓反张。病毒走窜于心,“心主神明”,心受病毒,故神昏无所主或呢喃不休。病毒走窜于肝,肝受火灼而内风动,故四肢抽搐不止,“肝主筋”,筋受火灼,则四肢屈强而僵硬,手足不为己用。“肝开窍于目”,肝受火灼,津亏不能涵目,故目视而不见。病毒下入于肾,肾液伤而不能上济于耳,两耳失聪不能闻。病毒走窜诸经各脏,即发生种种症状,极期过后,缠绵不愈,则形成乙型脑炎后遗症。

从乙型脑炎发病到后遗症期,病程往往较长,热毒走遍营血,恶证蜂起。最常见之症状为身热灼手,烦躁不安,日夜呼号,神识昏迷,或日夜不寐,手足瘛疭,不欲饮水,出现舌红无苔、脉数等高热现象,但用体温计则无法测出。故可云:身高热而体温正常,火气大而口中不渴,或烦乱不安,或哭或笑,或妄动不宁,或见异物,或自咬而不知痛楚,诸形如癫狂之证。其少数亦或痰声辘辘,不饥不食,口角流涎,四肢抽搐、强直,口眼㖞斜,角弓反张而症状各异。根据症状现分为邪盛津伤型与风火痰并发型两类,并就其特征和诊治阐述如下。

一、邪盛津伤型

病邪越过三阳经,深入三阴经。太阴经证候甚少,以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之证候最为突出。

如病邪入心者,因心包络在心脏外围,病毒先犯心包络,继入心脏,两者症状不能截然分清。只能说,先发之轻症属心包络,后发之重症属心脏。病毒入于肝、入于肾者,其特征均如前述。病邪之入各脏诸经,则各种症状蜂起矣。

本病既属温邪深入所致,治之之法,当视邪之浅深,在营、在血,上、中、下焦之别而论治之。如清营泻热、清心开窍、养阴息风等法常用之。现介绍4例典型病例。

病例一 陆某,男,17岁,淮南市田家庵区人。

1961年10月23日约余治疗。患者目瞪神呆,形如木偶。其母曰:“儿患乙型脑炎,住市某医院治疗40天,医师说,乙型脑炎已治愈,又转精神病。出院已4天。哭笑无常,妄言妄动,日夜不睡,不吃不喝,二便无节制,常见异物,惊恐呼叫,全家不安,皆疑有外证(指鬼祟)。”余曰:“因病使然,非外证也。”望其面色潮红,舌光绛无苔,身灼热无汗,将切其脉。患儿惊呼曰:“妈妈,坏了,黑猫来了。”伏于母怀,惊恐万状。乃趁机切脉,脉细数有力,系热伤营血之征,治当清营热而开窍。用清营汤、安宫牛黄丸为法。

处方:犀角(代)0.6克,生地黄1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牡丹皮10克,川黄连6克,竹叶心10克,石斛12克。3剂,水煎服。

安宫牛黄丸1丸。冲服。

10月26日二诊:服上方3剂,神志稍清,夜已能寐,唯不时烦躁。再以养阴为主,兼开其窍。

处方:麦冬15克,白芍15克,鳖甲15克,阿胶10克,龟甲15克,玄参10克,生地黄12克。水煎服,冲安宫牛黄丸1丸,6剂。

11月2日三诊:服上方5剂,神志已清,唯精神不振,舌仍干红。仍以养阴法,再以上方治之。

11月8日四诊:服上方5剂,各症均已好转,唯大便溏下。治以健脾补气消食,上方加四君子汤。

11月16日五诊:服上方5剂,大便已正常,再以八珍汤善后,以至痊愈。

病例二 郑某,女,16岁,淮南市田家庵区人。

1972年9月15日,约余治疗。其母诉曰:“小女患乙型脑炎,住市某医院治疗月余,由乙型脑炎又转‘精神病’,日夜不睡,神识昏迷,怒骂不止。医院动员转精神病院,因之出院。”余诊之,患者面色潮红,身热干燥无汗,卧床不能转侧,项背强直;右臂僵屈,拇指指甲掐入食指肉内,鲜血淋漓,两腿抽搐不停,烦躁异常,时而牙关紧闭,食不能入。此热毒深入厥阴之象,治以养阴息风,清心开窍。

处方:杭菊花10克,生白芍15克,川黄连6克,活全蝎5条,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石决明18克,石菖蒲9克,生地黄15克,麦冬12克。冲服安宫牛黄丸1丸,羚羊角粉1.5克(代),3剂。

9月18日二诊:服上方3剂,抽搐渐轻,牙关已开,唯烦躁更甚,有发狂之状,系伏热宣发之征。仍以上方,去安宫牛黄丸,换紫雪丹泻火散结开窍。

9月23日三诊:服上方5剂,烦躁好转。仍以上方,去紫雪丹,换安宫牛黄丸,清心以开窍。

10月12日四诊:上方计服6剂,神清气爽,饮食睡眠近于正常,肌肤已润,唯右臂仍然僵硬。再以养阴法,仍用上方,去安宫牛黄丸,加至宝丹。

11月19日五诊:服上方后,右臂及拇指活动自如,继以气血双补法,又服多剂,恢复健康。

病例三 戴某,男,9岁,淮南市八公山区人。

于1977年7月22日前来就诊。其父代诉:“儿患乙型脑炎,住医院治疗二十余日,医生告之:危险期已过,所有后遗症无法治疗。因之出院。”余见患儿神识昏愦,头左偏于肩上,眼斜不能视,口㖞不能言,左臂后屈而僵硬,右手摇摇不停,两腿僵硬,举步不便,卧床时两腿抽搐不止,皮肤干燥,烦躁不宁,唯体温正常。病由热毒灼肝而引动内风,热毒犯心而神昏,乃以养肝息风,清心开窍。

处方:生地黄18克,生白芍12克,玄参18克,麦冬12克,石决明21克,牡蛎21克,石菖蒲9克,杭菊花10克。冲服羚羊粉(代)1.5克,安宫牛黄丸1丸。

7月26日二诊:服上方3剂,头偏、眼斜、口㖞均有好转,神识稍清。再以上方。

7月30日三诊:服上方3剂,头、眼、口近于正常。仍以上方去羚羊粉(代)。

8月6日四诊:服上方后,四肢均有好转,神识亦清。仍以上方去安宫牛黄丸,加至宝丹。

8月12日五诊:行动自如,唯睡眠时两腿稍有抽搐。治当补正祛邪以善后。(www.chuimin.cn)

处方:党参10克,山药15克,熟地黄10克,生白芍12克,炙黄芪12克,炙甘草6克,玄参21克,云茯苓10克。冲服至宝丹,10剂而愈。

病例四 柏某,男,2岁,淮南市八公山区人。

1978年8月24日前来就诊。据其父云:“儿发病剧烈,恐系脑炎,当至市某医院治疗。3次腰椎穿刺化验脑脊液均正常,住院八九日没有明确诊断,但不能排除乙型脑炎。后由医院介绍前来就诊。”患儿神识昏愦,头仰贴背,目睁不能见,两耳不能听,右臂僵硬,左手摇摇不停,两腿抽搐不宁,热虽甚而体温正常。根据症状当属乙型脑炎后遗症,热入厥阴无疑。治以清心开窍、养肝息风为法。

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石决明16克,牡蛎18克,玄参15克,石菖蒲9克,杭菊花10克,生白芍12克,生地黄15克。冲服羚羊角粉(代)1.5克,安宫牛黄丸1丸,6剂。

9月1日二诊:两腿已正常,头后仰又转前俯,颏贴胸前,神识稍清。仍以上方出入为法治之。6剂。

9月8日三诊:耳听已正常,手摇渐轻,右臂仍僵硬不灵,但神志清爽。再以养肝息风法。

处方:生地黄15克,生白芍12克,玄参15克,石决明18克,牡蛎18克,山药10克。冲服至宝丹1丸。7剂。

9月16日四诊:服上方后,右臂已动作自如,唯纳减、无神。再以养阴兼补气健中法。

处方:熟地黄10克,白芍10克,山药12克,玄参15克,党参9克,云茯苓10克,炙甘草6克,谷芽10克。7剂,水煎服。

9月24日五诊:因受外感,引起神识不清,烦闹不止。治以解表兼宁神以定志。

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6克,桑叶10克,生甘草6克。冲服至宝丹。

10月6日六诊:外感已解,心烦亦止,痊愈。

二、风火痰并发型

乙型脑炎病邪侵犯太阴经症虽少而可见。太阴者湿土之脏,暑多夹湿。病邪入脾,湿困热煎,化痰生热,变化多端。痰湿甚者,则口角流涎,痰声辘辘;脉络受阻,则口眼㖞斜;病久邪深,少阴、厥阴同病;清窍受蒙,则昏睡;热甚化火,引动肝风,则四肢拘挛或强直,角弓反张等。

此为乙型脑炎之又一类型。其除有热甚动风症外,尚有湿痰偏盛一面,故当兼顾。须化痰、清热开窍为先。介绍1例典型病例。

段某,男,8岁,住淮南市印刷厂

1962年9月11日初诊:患儿因乙型脑炎入院,经治疗效果不显,出院后尚神昏不能言语,口眼㖞斜,头项强直,角弓反张,左肩高耸,左肢屈而强硬,右肩低落,右腿强直,小便失禁,痰声辘辘,口角流涎,呵欠频频,已绝谷3日矣。急当开窍化痰为法。

处方:胆南星6克,天竺黄6克,僵蚕6克,石菖蒲9克,沉香6克,远志6克,人中黄6克,川黄连3克,生甘草9克。煎汁,送服安宫牛黄丸1丸。

9月15日二诊:连服3日,昏睡渐苏,小便正常,转为神昏谵语,面红高热,两目直视,项强。继用龟甲、鳖甲、钩藤、天麻、僵蚕以平肝息风,法半夏、胆南星、天竺黄以涤痰,紫雪丹以清热开窍。

9月22日三诊:神志稍清,唯痰声辘辘,肢强未除,口涎尚有,项强较甚。去龟甲、鳖甲以变通如下。

处方:熟地黄9克,麦冬9克,僵蚕9克,天竺黄9克,石菖蒲9克,人中黄6克,葛根6克,甘草6克,半夏9克,全蝎4条。煎汁,送服安宫牛黄丸1丸。7剂。

9月30日四诊:左侧手腿拘挛颤抖不止,面部与口眼亦微抽搐。当豁痰息风。以上法加羚羊角(代)0.6克,钩藤6克,煎汁送服安宫牛黄丸1丸。

10月14日五诊:继服2周,抽搐已止,唯痰与黏液较甚,当健脾化痰,佐以祛风开窍法。

处方:白糖参9克,白术9克,云茯苓9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9克,陈皮9克,天竺黄6克,胆南星9克,僵蚕6克,钩藤9克,葛根12克,全蝎4条。煎汁,冲服清心牛黄丸1丸。

10月31日六诊:又服2周,痰声与肢强尽除,唯妄言妄动,喜打邻家小儿与弟、妹,或无故乱跑。仍以上方加减治之。妄动即无,然停药数日后,妄动又作;再投药物,妄动又止,反复数次。此系胶痰留塞窍络,黏滞难除所致。

按:以上介绍乙型脑炎后遗症。前四例皆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见症,以肝经之症状最多,心经之症状仅次于肝,心包络居心之外围,代心而用事。病邪先犯包络,症轻;继入于心经,症状较重。肾居下焦至阴之所,病始于上焦,传中焦,入下焦,肾系津液之源,抗病邪力强,故肾经之症状出现较晚、较少。

盖乙型脑炎,属于夏季之烈性传染病。因夏季炎热,上有烈日,下有湿土,暑邪兼风侵袭,乃合暑、湿、热、风相合为患。如医用苦寒、咸寒之峻剂,则患儿气血津液受损。病传少阴、厥阴,津液已所剩寥寥,当用养阴之品以救燎原之险;且热毒既伏少阴、厥阴深处,则必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以清潜伏之热毒。

方中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者,乃据吴瑭所云:“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丹次之,至宝丹又次之。”盖安宫牛黄丸内有犀角(代)、牛黄、珍珠、朱砂、麝香等药,故有解毒、清心、开窍之功;紫雪丹内有滑石、石膏、寒水石等,故有泻火、散结、开窍之能;至宝丹内有犀角(代)、牛黄、琥珀等,故有安神清心开窍之功。每治疗窍闭甚者,用安宫牛黄丸;病热发狂者,用紫雪丹;窍闭轻者,用至宝丹。所用汤剂,均系甘寒养阴之剂,以救阴液。

若传至太阴,脾本湿土之脏,生痰之所,故多化为痰热,而成顽痰怪症,缠绵难愈;同时暑热滞留日久,阴液亦亏,热象时时可见。如段某,初用化痰开窍,佐之清热之品,服后则出现面红高热、神昏谵语、两目直视等热胜动风之征。本型为虚实夹杂,既有少阴、厥阴见症,又有太阴脾与阳明胃之症状,错综复杂。总之,脑炎后遗症中见到太阴者,虽少而可见,但治疗时却较难掌握,必须胸有全局,处处兼顾,化痰时不可忘却清热,开窍时尚须息风。故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实为各型所不可少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