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双版纳桥头堡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西双版纳桥头堡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摘要】: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提升西双版纳的文化软实力孙浩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为云南和西双版纳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明了方向,为西双版纳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巨大动力。作为中国向中南半岛延伸最多的西双版纳,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责无旁贷。

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 提升西双版纳的文化软实力

孙浩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为云南和西双版纳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明了方向,为西双版纳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巨大动力。

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外交方兴未艾,文化合作规模日渐扩大,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也日渐凸显。作为中国向中南半岛延伸最多的西双版纳,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责无旁贷。

一、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桥头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在桥头堡建设的过程中,文化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例如,经过多年努力,13届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和14届“中老缅泰柬越六国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已经成为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搭建这些平台,促进了西双版纳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深了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的相互了解,扩大共识、增强信任,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营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老泰边境地区六方合作当中都离不开文化交流合作的促进,文化合作能够也必将为桥头堡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西双版纳在桥头堡建设中的文化优势和经验

(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两国接壤,与泰国毗邻,是云南省边境线最长、国家级口岸最多的地区,国境线长达966. 3公里,其中与老挝边境线长达677. 8公里,与缅甸的边界长288. 5公里,一江连六国、素有“东方多瑙河”美誉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辖区全境。全州现有国家一类口岸4个,60多个通道与境外相连,其中重点公路边境通道9条,从古至今都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水陆通道和门户。在西双版纳的13个世居民族中,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瑶族苗族壮族等8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历来保持着探亲访友、赶集互市、通婚结亲、节日聚会的习俗。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民族同根、文化同源,成为双方交流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二)教育合作为文化交流奠定人才基础

西双版纳州教育系统从2001年开始,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开展与东南亚各国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和一市两县职中先后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南邦国际大学、清迈远东大学、南邦市第四、第五学校、清莱市第五学校以及老挝北部五省的教育机构等达成协议,开展教育文化合作与交流,开办老挝、泰国、缅甸籍教师和学生汉语教学班,派出我州学生到泰老缅留学、实习,或进行短期互访。从2001年9月开始至2009年8月,全州已培养老挝籍留学生451人,泰国籍留学生353人,缅甸籍中小学汉语教师183人,老挝籍中小学汉语教师33人。大专留学生所学专业为中文、导游、园艺技术、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植保技术等8个专业。中专的主要是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毕业回国后,主要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做翻译工作,也有部分到高一级院校继续就读,多数留学生回到国内经商。与东南亚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人民的深厚友谊和睦邻友好关系,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搭建了文化平台。

(三)以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交流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西双版纳州逐渐认识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在相互促进中才能推动我们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和谐家园、神秘风情”的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经拼闯出了较高的知名度,逐渐成为东南亚傣民族寻根的好地方、北方人避寒过冬的好地方、国内外游客亲近自然追求健康的好地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和昆曼国际大通道通车,与泰国曼谷、清莱、清迈和老挝万象、琅勃拉邦国际航空线的开通、恢复,为西双版纳拓展东南亚客源市场带来良好机遇,中国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功能日趋凸显。曾为傣王御花园的曼听公园、被誉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圣地的勐泐大佛寺、坐落在“孔雀羽翎”橄榄坝的西双版纳傣族园等一批旅游景区(点)已在越来越多的东南亚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2009年,西双版纳州接待国内外游客73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超过15万人次) ,这其中东南亚国家旅游人数明显增长,仅泰国入境旅游者就占全州入境旅游者的55. 9%。仅《勐巴拉娜西》一台歌舞晚会从2004年4月份公演以来,就已接待了来自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观众约10万人次。东南亚国家旅游人数的逐渐增长,促进了双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www.chuimin.cn)

三、对提升西双版纳文化软实力的建议和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对外合作联络机制

充分发挥已建立的“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六国艺术节”、中老泰边境地区六方合作会议、全州口岸联席会等机制的作用,推进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着力把中老泰边境地区打造成“边境贸易圈”和“国际旅游圈”、 “国际文化圈”,以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边交会和中、老、缅、泰、柬、越“六国艺术节”为平台,积极互派艺术团体开展文化交流,巩固和加深“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的胞波情谊。协调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争取把GMS的展览、会议、论坛等活动放在西双版纳举行,使西双版纳成为GMS的一个永久性会址。

(二)继续加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的作用,继续履行与老缅泰国家的合作项目,进一步落实所达成的协议内容,加大汉语国际化推广工作力度;积极研究和探索适合留学生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加大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培养一批适应周边国家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建立和完善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汉语人才、应用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缓解人才制约瓶颈,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建设桥头堡主阵地提供强大的智力和技术支持。

(三)抓住当前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时机,着力把中老泰边境地区打造成“国际旅游圈”

一方面要珍惜、开发、利用好“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和谐家园、神秘风情”和“热、傣、水、边”的资源,以西双版纳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重点,向全国和世界广为宣传西双版纳。另一方面要包装、宣传、推销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发挥好在老挝琅勃拉邦设立的“西双版纳旅游产品销售店”以及在老挝会晒、泰国清莱设立的两个“西双版纳旅游形象店”的功能,同时新建泰国曼谷、清迈两个“西双版纳旅游形象店”。继续利用各种文化交流手段,多形式、多角度、多领域、多层面地打好知名度高这张王牌,让“西双版纳”四个字在国内外叫得更响,吸引五洲四海的朋友到西双版纳休闲度假,抒发情感,修身养性。

(四)借助中外主流媒体加大我们的声音

多形式、多角度、多领域、多层面地宣传西双版纳,客观介绍西双版纳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遗产,宣传西双版纳的对外开放政策、步骤、措施和取得的成就,以赢得更多的支持者,使西双版纳的发展争取到更多的人才、资金和项目,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筹码。配合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建设,借鉴第一届中国·东南亚·南亚电视艺术周的经验,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展影视拍摄、电影周、民俗文化周、民族服饰展、摄影展等文化交流项目。借助中国与缅、老、越等周边国家建交周年纪念之机,开展官方和民间的交流活动,大力宣传我国的周边睦邻友好政策,让周边国家更多的人民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发展只会给邻国带来福祉,中国的繁荣兴旺只会惠及周边人民,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对外交往中,我们传播的文化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同时还应当积极地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孙浩,男,汉族,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