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心理障碍的治疗与心理调适

心理障碍的治疗与心理调适

【摘要】:学习障碍、轻度社会适应不良,适合到由社会教育工作者主办的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神经症、人格障碍以及性心理障碍等发病时间较长、有一定人格基础的心理障碍,适合去心理门诊或心理诊所,接受系统心理治疗。通常情况下,精神分裂症对心理治疗的反应极差,可以说基本不适于心理治疗,顶多可以进行一些支持性的心理治疗。

第五章 心理障碍的治疗与心理调适

一、心理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1.预防方法

(1)培养兴趣,积极参加户外活动;

(2)学会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

(3)增强自信,多将想法付诸行动;

(4)稳定心态,坦然面对困难;

(5)知足常乐,不要追求完美;

(6)加强修养,避免劣性刺激。

2.治疗策略

(1)不逃避,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障碍;

(2)遵循科学的治疗规律;

(3)选择合适的心理医生;

(4)寻求专业的药物治疗。

二、在哪里可以获得专业心理帮助

目前,社会上提供心理帮助的机构和部门很多,概括地讲,有心理热线、心理咨询中心、心理门诊或心理诊所、心理医院和精神病院。这些心理帮助资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心理障碍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问题特点,选择诊断部门。

一般说来,紧急的日常心理危机,比如有自杀倾向、家庭纠纷和暂时性的心理烦恼,适合通过心理热线暂时得到缓解。学习障碍、轻度社会适应不良,适合到由社会教育工作者主办的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神经症、人格障碍以及性心理障碍等发病时间较长、有一定人格基础的心理障碍,适合去心理门诊或心理诊所,接受系统心理治疗。而精神分裂症或躁狂抑郁症等重症精神病患者,在发作期适合到精神病院接受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的专业治疗。

三、怎样选择合适的心理治疗师

选择心理治疗师,可以根据以下三点。

(1)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医生的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对患者的影响,是心理治疗能够奏效的根本原因。人格是难以客观评价的,主要凭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在与医生有了初步接触之后,产生了信任和喜欢的感觉。即使这个心理治疗师的人格是基本健康的,也不见得适合所有患者。因为研究表明,并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能够适合所有类型的患者,只有医生与患者的人格比较匹配,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因而,那些在初次见面,容易使患者产生好感的医生,可能对这个特定的患者更有帮助。

(2)医生的理论水平。这可以从其所受的教育、所获得的学位、所受的训练,以及咨询过程中对于心理问题的解释,得到间接的了解。

(3)治疗技术。治疗技术包括倾听技术、解析技术、修通技术等。对于技术水平的了解,可以通过治疗师工作经历的长短、治疗过程中对于节奏的把握、关键点的切入能力、核心情节的深入透彻理解力,来逐渐进行。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术界或心理治疗师的同行,了解治疗师的背景和能力,并以此作为选择心理治疗师的参考。

总的说来,那些看起来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令人信任和喜欢,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学历较高、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年龄最好在中年以上,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治疗师,可能是比较适合的心理治疗师。最终是否适合,还是要靠患者自己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去实际感受。当考虑了上述参考条件后,可能会使选择效率更高。

四、怎样配合医生做好心理治疗

为了配合医生做好心理治疗,患者必须做好以下准备。

(1)必须为心理治疗留下固定的时间。这对于成功的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在一定时间内,施加恒定的治疗和心理影响本身,就是心理治疗奏效的基本因素,时间保证不了,治疗就无从谈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治疗时间总是改来改去的治疗是不会奏效的。这是一种对于治疗和改变的阻抗。通常心理治疗的频度在每周1~5小时,个别甚至可以达到10小时,总的疗程,根据疗法不同,时间长短不一,行为疗法可以是几个月,精神分析疗法需要几百个小时,通常需要几年,个别严重的,可能需要终生咨询。所以,在决定治疗前,必须做好时间安排。

(2)要做好经济上的准备。心理治疗费用通常是比较昂贵的,在30~100元/小时,平均每月的治疗费用在200~600元。而且,大部分治疗难以在短时间内奏效,所以心理治疗的总费用在5000~20000元。在进行治疗前,必须对此有充分准备,量力而行。

(3)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必须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无论是行为疗法还是其他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都必须承受一些焦虑和痛苦,都必须面对、接受、承受自己的内心冲突,这是任何心理疗法都无法避免的。它相当于外科手术中不可避免的疼痛和失血。这些痛苦在治疗的一定阶段,甚至会超过心理障碍本身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可以说,“小痛小悟、大痛大悟、不痛不悟”,没有痛苦的心理治疗,只能算作止痛针和麻醉剂,真正的治疗并没有进行。伴随痛苦和改变的心理治疗,才是真正的心理治疗。没有勇气承受治疗痛苦的患者,是无法从真正的心理治疗中获益的。

在做好准备后,就可以寻求医生进行治疗了。治疗中的配合包括多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在治疗中尽可能做到真实,真实地表达和表现自己。其实,通常医生对患者几乎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能按时去看医生,一切就都可以听其自然了。听其自然,是最佳的也是最难达到的理想治疗状态。

五、决定心理障碍预后的因素

(1)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在心理诊所中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病能不能好?我的病治起来难不难?”通常心理医生很难马上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决定心理障碍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病人的治疗动力,治疗动力越足,决心和恒心越大,治愈的可能性越大。

(2)病人与心理障碍症状的和谐性,病人越适应症状、对症状的排斥性越小,治愈的难度就越大。因为这类病人的治疗需要两步,第一步,是增大病人与症状之间的不和谐,然后,才能进入对心理障碍的真正治疗的第二步。

(3)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通常情况下,精神分裂症对心理治疗的反应极差,可以说基本不适于心理治疗,顶多可以进行一些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在适于心理治疗的患者中,边缘型心理障碍最难治疗,即使病人非常配合,疗程也要在三五年以上。相对来讲,神经症的治疗要容易一些,但通常也要300个小时以上的心理治疗。

(4)发病的病程和年龄。初发者、年龄小者疗效好,发病在1年内、处于青春期是最佳治疗时机,病程在3年以上,年龄超过45岁的心理障碍患者,治疗难度明显增大。

(5)患者是否具有“心理学头脑”,换句话说,即是否有一定的领悟力。缺乏必要的领悟能力,心理治疗将难以进行,心理障碍也难以治愈。

(6)患者的依赖性。依赖性越强,越难治愈。

当您充分考虑了以上所说的六个因素之后,您就可以回答“我的心理障碍能不能好?我的心理障碍治起来难不难?”这样的疑问了。

六、心理障碍为什么难治疗(www.chuimin.cn)

不但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哀叹“心理障碍难治”,就连一些心理医生私下里也认为,心理障碍确实难治。那么,为什么心理障碍这么难治疗呢?原来,这是由心理障碍的特殊性决定的。

心理障碍的核心问题,是一些持久的、无法排遣的“内心”痛苦,病人能感觉到,但它是无形的东西,谁都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把它拿出来、搬走或用刀把它切除,即使用药物,也无法把它彻底消除。心理治疗技术有能力使病人的问题再现于心理治疗室中,但治疗仍很困难,因为据研究,心理障碍一方面妨碍病人的成人生活,另一方面它也是心理冲突的一种妥协,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它对病人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消除了“心理障碍”也就等于消除了保护,使病人不得不面对更大的压力,自然会遇到来自患者的抵抗。心理障碍难治疗的另一个原因,是心理障碍的发生是在成年,而它的形成是从童年期就已经开始,早已为心理障碍的产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心理障碍状态早已成为病人习惯和人格的一部分。当心理治疗触及它的时候,也就触及了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习惯和人格,而人本能上拒绝改变形成多年的习惯和人格,所以,心理治疗总会遇到来自病人本身的顽强抵抗。这就是心理治疗与其他治疗最突出的差别——病人一方面寻求治疗,一方面又下意识地抵抗治疗。这就像一个病人一只手拉着医生请求施治,另一只手推拒医生拒绝治疗一样。病人不自觉的抵抗,使心理治疗变得困难,而患者或医生对于抵抗的无知,将使治疗难上加难。

七、心理治疗有哪些副作用

世界上没有只有治疗作用而没有副作用的疗法,心理治疗当然也不例外。心理治疗的副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使患者停滞不前。比如,一个依赖型的患者,把依赖的模式转移到医生身上,而这个医生没有察觉,下意识地在满足和鼓励患者的依赖模式,这将导致患者的依赖模式难以解决,治疗当然就会停滞不前了。还有的患者心理问题的核心是被动、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控制,如果恰好遇到一个习惯于控制别人的治疗师,患者和治疗师会形成“控制—接受控制”的病态同盟,这样的关系表面上似乎非常舒适,但是,患者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患者的人格没有得到发育和成熟。

(2)加重患者的病情,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通常发生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由于这些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比较脆弱,如果治疗强度过重,会使患者的防御机制崩溃,使病情相应加重。还有个别患者,存在着隐蔽很深的自虐心理,将心理治疗视为自虐的工具,这样的人,心理治疗在表面上越成功,他的受虐心理越得到满足,病情也就越重、越顽固。

(3)制造新的问题。这样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它通常发生在一个非常变态的医生和一个心理上非常幼稚的患者之间,是以医患双方严重的施虐—受虐心理做基础的。这种情况似乎只是在西方的心理片中可以见到。

心理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来自医生的不成熟。好在心理治疗是一种“自纠”过程,患者会本能地退出这样的治疗。而且,对心理医生督导制度的产生,也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心理治疗的副作用。所以,心理治疗与其他治疗相比,还是属于安全度比较高的治疗,不必过分担心。

八、心理障碍治疗的常见误区

很多心理障碍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患者陷入了某些误区。

(1)最常见的误区就是,病人一味地去寻求特效疗法,诸如特效药、高级仪器、外国疗法等,凡是媒体上宣传过的,都要匆匆忙忙试一试,而每种疗法又都是浅尝辄止,忽视了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而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恰恰是心理治疗的核心,也是治疗取得疗效的根本原因,如果忽视了核心和根本,治疗当然不会成功。

(2)病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颠倒了医生和病人间的主次关系。心理障碍的诊疗与一般疾病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患者是治疗的主体,医生是辅体。如果把心理障碍的治疗比作一次心灵手术,那么最合适、最理想的手术者并非心理医生,而是心理障碍患者本人,心理医生只是手术的助手和顾问,绝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只会揠苗助长。

(3)病人对于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估计不足。据研究,任何心理障碍的产生,都有病态性格做基础,性格基础不动摇,心理障碍的症状也将难以根除。而性格是在5岁以前的铸型作用形成的,5岁以后,就基本定型,一旦定型,终生难以改变。我国的谚语里,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可见,心理障碍的诊治原本就是艰难而漫长的。对此缺乏认识和没有足够的准备,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治疗就容易失败。

九、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首先再强调一下上文所述:心理障碍的诊疗与一般疾病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患者是治疗的主体,医生是辅体。如果把心理障碍的治疗比做一次心灵手术的话,那么最合适、最理想的手术者并非心理医生,而是心理障碍患者本人,心理医生只是手术的助手和顾问,绝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病人本身的自我调节和疏导显得尤为重要。最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有六种。

(1)精神胜利法。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如人意时,在你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对待而伤感时,在你无端遇到人身攻击或不公正的评价而气恼时,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郁郁寡欢时,你不妨用“阿Q精神”调适一下失衡的心理。

(2)难得糊涂法。这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糊涂”一下,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生活紧张事件。

(3)随遇而安法。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件,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有时会不期而至,用恬淡的、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4)幽默人生法。当人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境况时,可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5)宣泄积郁法。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悲伤忧郁时不妨向亲人朋友倾诉,或进行一项你所喜爱的运动,也可以做一次旅行来改变心境。

(6)音乐冥想法。当你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时,不妨试着去做一次“心理按摩”——音乐冥想。

十、心理疏导

知道自己患了心理障碍之后,人们的第一个情绪反应,往往是自卑。觉得自己被划到软弱无能的那类人中去了。其实,一个人是否患心理障碍,不是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一个人童年的成长环境决定的,换句话说,是“命运”性的。它只反映和代表了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发育背景,而不代表一个人是否坚强、是否有价值。

得知自己患了心理障碍后的第二个反应,就是悲观失望。因为他们习惯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自己患了没办法克服的疾病。其实,据最保守的估计,人群中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也在2%,就是说,在我国的十几亿人口中,至少也有2000万和你患有大同小异的心理障碍的患者,所以,你并不是孤立的。心理障碍也不是不可以治愈的,可以说大部分心理障碍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缓解和治愈。只不过缓解和治疗需要付出精神的、经济的和时间的代价而已。所以,患了心理障碍既不可悲也不可怕,您只是不得不面对自患了心理障碍的“命运”。

有了冷静的思考之后,就可以慢慢地思考怎样克服心理障碍了。面对心理障碍,采取以下的心态会比较有益,首先,必须接受自己的“患病”现实;其次,必须自己承担起克服心理障碍的主要责任;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或专业的心理治疗。

个体的应激反应随着时过境迁,应使之淡化、消除,切勿反复记忆,自怨自艾,从而使应激持续下去。当事者如不能做到这一点,则应求助于心理医生,以得到医学上的有效帮助。

十一、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疏导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2)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树立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

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时为大儿子担心,晴天时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