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上):唐五代词

中国古代文学(上):唐五代词

【摘要】:第三章唐五代词词是唐五代兴起的合乐而歌的新体诗。唐代曲子词最早流行于民间。他是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也是唐代留存词作最多的词人。五代词坛的中心是西蜀与南唐。韦庄是与温庭筠并称的花间词人代表。冯延巳词,宋人辑得一百二十首,其中可靠者约一百首,为唐五代词人存词最多者。

第三章 唐五代词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合乐而歌的新体诗。当时通常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词”,别称“倚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古人多认为词源于汉魏六朝乐府与唐代近体诗。事实上二者有重要区别。后者大多先成诗,再以乐曲配合;前者则先有曲调,再按其曲拍调谱来填制歌词。词的长短有固定格律,与乐府中句式长短自由的杂言体截然不同。词与乐府诗的区别还在于词所配合的是新兴的音乐隋唐时期,中国音乐发生了重大变化,少数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大量传入中原地区,形成集南北、胡汉、雅俗、宗教世俗等各种音乐之大成的新乐,它们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进入上层社会和宫廷。曲式繁复变化多端,自然需要有短长错落、抑扬婉转的歌词与之配合。唐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外交流的频繁,酒筵歌席的需要,也是曲子词兴起的重要社会原因。唐肃宗时崔令钦撰《教坊记》著录玄宗时名曲、大曲三百二十四种,其中近八十种见于今存唐宋词调中。这类词调,多数不是从乐府或近体诗衍变来的。

唐代曲子词最早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词体起源于民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在写作时代较早的敦煌民间词中,已经具有多样而且比较完备的形式,其技巧虽不成熟,但年代远在文人写作之前。中晚唐时文人填词之风日益盛行。中唐文人填词者甚多,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为其中成绩显著者。但他们的主要成就还在诗,写词不过以余力为之。其词无论意境风格还是体段、句式,都与江南民歌和律绝相近。进入晚唐,填词的风气更为普遍,所用词调有所增益,词的艺术日渐成熟。标志着文人词成熟的作家温庭筠。他才思敏捷,精通音律,生涯疏狂,出入酒楼妓馆,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他是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也是唐代留存词作最多的词人。他将晚唐诗色泽秾艳、情思婉约、感受细腻的特色移植到词中,创出了语言、意象、结构、意境迥别于诗的婉约词风,为五代西蜀花间词派所推崇,因而被称为“花间鼻祖”(王士禛《花草蒙拾》)。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乱,文化衰落。但由于君主和上层文人的喜好,适应女乐声伎的词作空前发展,成就远超过同时的诗文,为宋代词体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五代词坛的中心是西蜀与南唐。两地军事力量弱小,经济文化却发达。在北方兵燹连年之时,保持着相对稳定。而其统治者又多好文艺,因而成为词人荟萃的两大基地。

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收集于后蜀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中。《花间集》共收录晚唐至当时词人词十八家,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鄂、毛熙震、李珣等,或为蜀人,或曾在蜀做官游处。这些作者的入选,显然是以气类相引,遂构成以柔靡婉丽为主要风格的花间派。韦庄是与温庭筠并称的花间词人代表。他的词内容除了与温词相似的艳情离愁外,还有故国之思、伤时之悲。风格清丽疏淡,善用白描手法。其余花间词人,大都蹈袭温、韦余风,但其中也有能别开生面者,如鹿虔扆的《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抒写兴亡之感;李珣、欧阳炯和孙光宪描写南国自然风光,间或涉及民情风俗,语言清丽活泼;孙光宪咏唱边塞生活的词作也颇具特色。(www.chuimin.cn)

南唐词的成就比花间词更高。其代表作者为冯延已、南唐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冯延巳词,宋人辑得一百二十首,其中可靠者约一百首,为唐五代词人存词最多者。其词虽不外乎以深婉蕴藉风格写闲情离思与伤春悲秋之情,但主题已接触到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的不少方面,对宋代晏殊、张先、欧阳修等人有很大影响。李璟词可确定者仅存四首,却哀婉庄重,在创造词境方面达到很高水平。李煜是全力以词抒写个人生活与情感体验的词人。初期词作多写宫廷享乐生活,但在艺术上已显示出清新浅淡特色。国破被囚后,他怆怀家国,一往情深,直抒胸臆,大幅度突破了在惨绿愁红的物象渲染中流露感情的传统写法,以落尽繁华的语言、不加烘托的白描抒沉痛真切的情感,开拓了抒情词前所未有的艺术境界,因而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参考书目: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