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文学《唐诗纪事》裴秀才迪与王维友善

中国古代文学《唐诗纪事》裴秀才迪与王维友善

【摘要】: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试落第。孟集又有《西山寻辛谔》诗,此辛谔或即为辛大之名。两京收复,以陷贼官论罪,责授太子中允。维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诗。裴秀才迪,《唐诗纪事》卷十六:“裴迪初与王维俱居终南。天宝后,为蜀州刺史,与杜甫友善。”《唐才子传》卷二:“日与文士丘丹、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此诗当作于湖北襄阳一带。

张九龄(678—740)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登进士第。神龙三年(707)应制举,拜校书郎。玄宗时对策高第,迁左拾遗。十年间连登三第。开元十九年(722)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开元二十一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开元二十四年罢相,次年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有《张曲江集》传世。

感 遇[1]

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3]。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4]

【注释】

[1]原诗共十二首,此选其一。高棅曰:“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澹,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沈德潜曰:“《感遇》诗,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唐诗别裁集》卷一)[2]葳蕤:《楚辞·东方朔〈七谏〉》“上葳蕤而防露兮”王逸注:“葳蕤,盛貌。”[3]坐相悦: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坐,甚辞,犹深也;殊也。……坐相悦,犹云深相悦也。”[4]“草木”二句:《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沈德潜云:“‘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想见君子立品,即昌黎‘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意。”(《唐诗别裁集》卷一)

孟浩然(689—740)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试落第。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张九龄、王维称道之。张九龄左迁荆州时曾招致幕府。开元末,病疽卒。

夏日南亭怀辛大[1]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3]。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4]

【注释】

[1]孟集中与辛大有关之诗共四首,《都中送辛大》云:“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观诸作知辛与孟同乡,曾入京而未见用,二人过从甚密。孟集又有《西山寻辛谔》诗,此辛谔或即为辛大之名。[2]“开轩”句:《文选·左思〈魏都赋〉》“周轩中天”李善注:“轩,长廊之有窗也”。阮籍《咏怀》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闲敞,《文选·张衡〈南都赋〉》“体爽垲以闲敞”张铣注:“闲敞,清虚貌。”[3]“欲取”二句:《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淮南子·修务训》:“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4]中宵,中夜。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临洞庭[1]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5]

【注释】

[1]此诗题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当指张九龄。[2]八月二句:意谓秋水平湖,混茫空阔,与天相连。涵虚,形容湖面空阔无边。太清,谓天。[3]气蒸二句:云梦泽,古泽,在洞庭湖之北。撼,摇动。岳阳城,今湖南省岳阳市,在洞庭湖北岸。[4]端居,犹言平居,指隐居。圣明,指皇帝圣明而天下太平的时期。[5]坐观二句:申足愿出仕意。《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结网。”

王 维(701—761)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蒲州人。开元九年登进士第,任太乐丞,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相,擢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玄宗奔蜀,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得。禄山逼任伪官。两京收复,以陷贼官论罪,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维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采,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乾元二年七月卒。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1]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2]。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3]。复值接舆醉[4],狂歌五柳前[5]

【注释】

[1]据两唐书本传,王维得宋之问辋川别业,风景奇胜。宋程大昌《雍录》卷七:“辋川在蓝田县西南二十里,王维别墅在焉。本宋之问别圃也。”裴秀才迪,《唐诗纪事》卷十六:“裴迪初与王维俱居终南。天宝后,为蜀州刺史,与杜甫友善。”《唐才子传》卷二:“(王维在辋川)日与文士丘丹、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2]潺湲:《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王逸注:“潺湲,流貌。”[3]“墟里”句:自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化出。[4]接舆:《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皇甫谧《高士传》卷上:“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5]五柳:《晋书·隐逸传·陶潜传》:“(陶潜)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汉江临泛[1]

楚塞三湘接[2],荆门九派通[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4]。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5]

【注释】

[1]汉江,即汉水。汉水东南流经襄阳、钟祥等地,于汉口长江。此诗当作于湖北襄阳一带。[2]“楚塞”句:楚塞,楚国边界。江淹《望荆山》:“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三湘,陶渊明《赠长沙公》:“遥遥三湘,滔滔九江。”清陶澍集注:“湘水发源会潇水,谓之潇湘;及至洞庭陵子口,会资江谓之资湘;又北与沅水会于湖中,谓之沅湘。”[3]“荆门”句:荆门,山名,《清一统志·湖北荆州府》:“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九派,《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李善注:“水别流为派。”《书·禹贡》“过九江,至于东陵”孔传:“江分为九道在荆州。”《汉书·地理志》(上)“九江郡”注引应劭曰:“江自庐江寻阳分为九。”[4]“江流”二句:《瀛奎律髓》卷一称其“足敌孟(浩然)、杜(甫)岳阳之作。”[5]“襄阳”二句:《晋书·山简传》:“(简)镇襄阳,……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地,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

山居秋暝[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2],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3],王孙自可留[4]

【注释】

[1]暝:夜,此指傍晚。[2]浣女:洗衣女子。浣,洗。[3]歇:消歇,凋谢。[4]王孙:用《楚辞·招隐士》“王孙逰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典。

鹿 柴[1](www.chuimin.cn)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2],复照青苔上。

【注释】

[1]此诗出自《辋川集》。《辋川集》凡二十题,皆以地名为题。原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胡应麟称王辋川诸作“自出机轴,名言两忘,色相俱泯。”(《诗薮·内编》卷六)柴,通砦、寨,原指用于防守的栅栏、篱障,此处指有篱落的村墅。[2]返景:即反景。梁刘孝绰《侍宴集贤堂应令诗》:“反景入池林,余光映泉石。”唐徐坚《初学记·天部》:“日西落,光反照于东,谓之反景。”

高 适(约703—765)

高适,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适中年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禄山之乱,佐翰守潼关。翰兵败,适奔赴行在,谒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玄宗嘉之。任淮南节度使,讨永王璘。历彭、蜀二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官终散骑常侍。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燕歌行[1]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2]。男儿本自重横行[3],天子非常赐颜色[4]。摐金伐鼓下榆关[5],旌旆逶迤碣石间[6]。校尉羽书飞瀚海[7],单于猎火照狼山[8]。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9],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10]。少妇城南欲断肠[11],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12],寒声一夜传刁斗[13]。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4]

【注释】

[1]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二:“《乐府解题》曰:‘晋乐奏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广题》曰:‘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原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旧说多以为此诗刺张守珪。张为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后以功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元二十六年部将败于奚族余部,张隐瞒败状,虚报战功,事颇泄。(见《旧唐书·张守珪传》)今综览全篇,非为一人一事而作,主旨即“感征戍之事”,而声情高壮,跌宕多姿,迥出前人同题作品之上。[2]“汉家”二句:开元年间,唐与地处东北的契丹、奚族战争不断,故云。以汉代唐乃唐诗常用手法,边塞诗中更为习见,本篇中即多用汉代地名、职官、典故等。[3]横行:《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4]赐颜色:《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大王惠以恩光,顾以颜色”李善注引曹植《艳歌》曰:“长者赐颜色,泰山可动移。”[5]“摐金”句:《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摐金鼓”注引韦昭曰:“摐,击也。”《诗·小雅·采芑》:“钲人伐鼓”。毛传:“伐,击也。”榆关即渝关,又称临闾关、临渝关。《通典·州郡典》八“北平郡平州卢龙县”:“临闾关今名临渝关,在县城东一百八十里。”故址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山海关。[6]碣石,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注。[7]“校尉”句:校尉,汉代武职。《汉书·百官公卿表》称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羽书,即羽檄。《汉书·高帝纪》:“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瀚海,《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登临瀚海。”《索隐》引崔浩云:“北海名,群鸟之所解羽,故云瀚海。”又引《广异志》云:“在沙漠北。”汉以后往往称沙漠为瀚海。明周祈《名义考》卷四“瀚海”:“以沙飞若浪,人马相失若沉,视犹海然,非真浊晦之海也。”[8]“单于”句:《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单于曰头曼”《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单于者,广大之貌,言其象天单于然。”《汉书·文帝纪》颜注曰:“单于,匈奴天子之号也。”狼山有数处,用汉典当为霍去病所封狼居胥山之省称(事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言唐事则为东北边塞之狼山(《新唐书·地理志》“河北道幽州范阳郡”载居庸关北有狼山)。[9]腓:《诗·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毛传:“腓,病也。”[10]玉筯:指思妇之泪。刘孝威《独不见》:“谁怜双玉筯,流面复流襟。”[11]“少妇”句:沈佺期《独不见》:“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12]三时:《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不害”杜预注:“三时,春夏秋。”[13]刁斗:《史记·李将军列传》:“不击刁斗以自卫”《集解》引孟康曰:“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14]“至今”句:《唐诗别裁集》卷五:“李广爱惜士卒,故云。或云李牧亦可。”按此处兼取抵御外敌与爱惜士卒二义。《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岑 参(715—769)

岑参,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曾祖父、伯祖父、堂伯父都官至宰相。幼年丧父,从兄读书。天宝三载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曾两度从军,充安西节度使府掌书记及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大历初入蜀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唐才子传》卷三),其诗“迥拔孤秀,出于常情”(杜确《岑嘉州集序》),“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2],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3],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4],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5],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

[1]岑参天宝十三载出塞后,尝从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驻轮台(今新疆轮台县)。其间,封两次出师,岑均曾献诗。此为诸作之一。闻一多谓诗中“西征”指破播仙(见《岑嘉州系年考证》),非是。此次西征无考。(说详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附《岑参年谱》)走马川,不详,其地当在轮台附近。今人孙映逵《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地名》(《徐州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谓即北庭川,可备一说。此诗章法甚奇,“句句用韵,三句一转”,“势险节短”。(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2]“君不见”句:行,疑涉诗题而衍。雪海,《新唐书·西域传》下:“出安西西北千里所,得勃达岭,……北三日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3]金山:即今阿尔泰山。《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二年》:“西海在酒泉之北,去高车所居金山千余里。”胡三省注:“金山形如兜鍪,其后突厥居金山之阳,即此山。”[4]五花连钱: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云,唐开元天宝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喜剪马鬣毛为花瓣状,剪三瓣者称三花马。据此,疑五花马即剪马毛为五瓣者。连钱即连钱骢。《尔雅·释畜第十九》:“青骊驎驒”郭璞注云:“色有深浅,斑驳隐粼,今之谓连钱骢。”[5]短兵不敢接:《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王昌龄(约698—756)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科,迁汜水尉,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任江宁丞。天宝间再贬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还乡里,路经亳州谯郡,为太守闾丘晓所杀。昌龄工诗,尤擅七绝,时称王江宁。

从军行七首[1]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2]。更吹羌笛关山月[3],无那金闺万里愁[4]

【注释】

[1]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原作七首,此处选第一首。[2]海风:西北地区常称湖为海,此处即指边塞湖泊上吹来的风。[3]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旧题。《乐府诗集》卷二十三引《乐府解题》曰:“《关山月》,伤离别也。”[4]“无那”句:吴昌祺曰:“无那言无如深闺远隔而愁我,若曰我愁,则浅一层。”(《删订唐诗解》卷十三)

出塞二首[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2],不教胡马度阴山[3]

【注释】

[1]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旧题。原作两首,此处选第一首。沈德潜曰:“‘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说诗晬语》卷上)[2]龙城飞将:《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龙城,见杨炯《从军行》“龙城”注。[3]阴山:即今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与兴安岭相接的阴山山脉。汉时,匈奴屡据此袭扰汉边。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选一)[1]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3]

【注释】

[1]芙蓉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江南道润州: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辛渐,事迹不详。此诗当为昌龄官江宁丞时作。原作两首,此处选第一首。[2]楚山: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楚山仍指送客处,与上句之“吴”同义互文。[3]“一片”句: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周苛慷慨,心若怀冰。”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语本此。又唐姚崇《冰壶诫》序曰:“夫洞澈无暇,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全唐文》卷二零六),可与王诗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