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上)》: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上)》:魏晋南北朝小说

【摘要】:第四章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一词首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与大达亦远矣。”因此,魏晋南北朝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至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从小说的内容来看,魏晋南北朝小说一般被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种类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兴盛,原因较为复杂。其中《搜神记》的成就最高,堪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干宝也因为此书被誉为“鬼之董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一词首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与大达亦远矣。”此处“小说”与“大达”对举,指那些无关宏旨的琐碎言谈和小道理,其含义与现代的小说观念不尽相同。先秦其他学者对小说的认识与庄子没有多大差别,对小说的概括无非是“小家珍说”、“小道”之类。

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十家之末,它对小说的认识较之先秦略有进步。《汉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指出了小说的民间起源。《汉志》代表着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的权威解释,它对小说的认识虽然未能突破先秦学者的樊篱,但是对小说观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总体来看,小说的起源大体有三:或出于神话传说;或出于诸子寓言;或出于史传故事。以上三者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资源,而此类故事多数亦出自民间。

魏晋南北朝是小说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小说篇制短小,大多只是粗陈故事梗概。从主观创作意图来看,小说作者受史家“实录”精神影响,往往把小说当作真实事件记录,缺乏艺术虚构,尚处于“无意为小说”的创作状态。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小说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然而,这个时期的小说数量可观,在情节叙述、人物描写等方面已初具规模,对文言小说的成熟形态唐传奇以及后世小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魏晋南北朝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至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从小说的内容来看,魏晋南北朝小说一般被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种类型。

志怪小说主要记述殊方异物、鬼魅精怪、神仙方术、佛法灵验等神怪故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兴盛,原因较为复杂。从小说创作主体来看,炫耀博闻广识的文人习气、发明神道不诬的宗教意图、追求聘目游怀的审美趣味、矢志拾遗补阙的史家情怀,都对志怪小说的兴盛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则对志怪小说的兴盛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志怪小说所志之“怪”,背后其实都隐藏着重要的宗教文化意蕴。影响志怪小说创作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上古以来一直流传于民间的鬼神思想和巫俗信仰;先秦以来流行的神仙方术思想和道教信仰;后汉以来传入中土的佛教信仰。这些宗教思想藉助志怪小说得到充分传播,更进一步增强了这个时期的宗教文化氛围。当然,志怪小说毕竟不是宗教宣传品,大多数志怪小说对宗教思想的宣传都是出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小说中表现的也往往不一定是某种单纯的宗教思想。以上三种宗教传统中,神仙方术思想和道教信仰对志怪小说的影响最为深远,可以说贯穿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之始终。

在志怪小说中,表现方仙思想的小说产生最早。这可能跟战国秦汉以来,方士为干谒王侯而进行的有意宣传有关。现存先秦作品《穆天子传》、《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较浓的方仙色彩;《汉书·艺文志》中收录的小说大多数都和方士有关;旧题东方朔撰的《十洲记》、《神异经》、刘向撰的《列仙传》、班固撰的《汉武帝故事》、郭宪撰的《汉武帝别国洞冥记》等汉人小说,也无不带有明显的神仙方术色彩。过去的研究者多认为此类汉人小说是六朝人的伪作,但近来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姑且抛开这些所谓汉人小说不论,仅就公认的魏晋南北朝小说而言,其中也不乏神仙道教思想较为纯正的作品。当然,民间鬼神信仰和佛教信仰对志怪小说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数量巨大,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张华的《博物志》、刘义庆的《幽明录》、王琰的《冥祥记》、吴均的《续齐偕记》、颜之推的《冤魂志》、任昉的《述异记》等。其中《搜神记》的成就最高,堪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干宝也因为此书被誉为“鬼之董狐”。

志人小说主要记录社会名流的逸闻轶事,以及各种野史传闻、笑谈琐语,所以也称轶事小说。集中记录笑话的小说首推邯郸淳的《笑林》。此书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可惜此类小说数量较少,大多湮没无闻。野史小说当首推葛洪的《西京杂记》。此书所记有关王昭君司马相如等人的野史传闻在后世流传甚广。与前一类小说相似,野史小说亦传世不多。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最主要的还是记录社会名流的异闻轶事之作,较有名的有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殷芸的《小说》、沈约的《俗说》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www.chuimin.cn)

志人小说的兴起,是汉末以来品藻人物之风以及魏晋以来门阀世族崇尚清谈的结果。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郡国举士注重乡评里选。至东汉后期,品藻人物之风大盛。魏晋名士好清谈,讲究言语容止。无论是汉末的人物品评,还是魏晋的名士风流,注重的都是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卓尔不群的脱俗言行。历史人物的超迈言行和脱俗轶事,经好事者加工敷衍,著之纸端,汇为篇帙,刊行于世,便成为今人所说的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全书共分三十六门,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堪称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书中保存了不少《语林》、《郭子》的遗文,可见此书带有纂辑性质。因为此书记录了大量魏晋名士的活动和历史事件,所以也是研究魏晋文化的重要史料。梁代刘孝标的注,引书达四百余种,更增加了该书的史料价值。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善于捕捉精彩的生活片段,用简约精练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展现名士风流,往往只用寥寥数笔,就能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种遗貌取神的简古笔法备受历代文人激赏。《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鲁迅先生曾称赞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胡应麟则盛赞:“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少室山房笔丛》)《世说新语》问世后,受到历代文人的特别喜爱,后世仅模仿之作就有十余种之多。此外,后世的许多小说、戏剧也常常从中取材。

参考书目: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张庆民.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通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