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魏晋南北朝诗魏晋诗风上承古诗十九首时代的传统,但在诗歌的表现领域、精神风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降及南北朝,新变之风遂大行于世。由于南朝文学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北朝文人的诗歌创作多因袭南朝,因而南朝诗风也波及北朝,汉魏“风骨”至此消亡殆尽。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谢灵运之后,山水诗成为一种独立诗歌题材,并日益兴盛。......
2023-12-07
“小说”一词首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与大达亦远矣。”此处“小说”与“大达”对举,指那些无关宏旨的琐碎言谈和小道理,其含义与现代的小说观念不尽相同。先秦其他学者对小说的认识与庄子没有多大差别,对小说的概括无非是“小家珍说”、“小道”之类。
《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十家之末,它对小说的认识较之先秦略有进步。《汉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指出了小说的民间起源。《汉志》代表着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的权威解释,它对小说的认识虽然未能突破先秦学者的樊篱,但是对小说观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总体来看,小说的起源大体有三:或出于神话传说;或出于诸子寓言;或出于史传故事。以上三者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资源,而此类故事多数亦出自民间。
魏晋南北朝是小说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小说篇制短小,大多只是粗陈故事梗概。从主观创作意图来看,小说作者受史家“实录”精神影响,往往把小说当作真实事件记录,缺乏艺术虚构,尚处于“无意为小说”的创作状态。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小说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然而,这个时期的小说数量可观,在情节叙述、人物描写等方面已初具规模,对文言小说的成熟形态唐传奇以及后世小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魏晋南北朝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至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从小说的内容来看,魏晋南北朝小说一般被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种类型。
志怪小说主要记述殊方异物、鬼魅精怪、神仙方术、佛法灵验等神怪故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兴盛,原因较为复杂。从小说创作主体来看,炫耀博闻广识的文人习气、发明神道不诬的宗教意图、追求聘目游怀的审美趣味、矢志拾遗补阙的史家情怀,都对志怪小说的兴盛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则对志怪小说的兴盛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志怪小说所志之“怪”,背后其实都隐藏着重要的宗教文化意蕴。影响志怪小说创作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上古以来一直流传于民间的鬼神思想和巫俗信仰;先秦以来流行的神仙方术思想和道教信仰;后汉以来传入中土的佛教信仰。这些宗教思想藉助志怪小说得到充分传播,更进一步增强了这个时期的宗教文化氛围。当然,志怪小说毕竟不是宗教宣传品,大多数志怪小说对宗教思想的宣传都是出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小说中表现的也往往不一定是某种单纯的宗教思想。以上三种宗教传统中,神仙方术思想和道教信仰对志怪小说的影响最为深远,可以说贯穿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之始终。
在志怪小说中,表现方仙思想的小说产生最早。这可能跟战国秦汉以来,方士为干谒王侯而进行的有意宣传有关。现存先秦作品《穆天子传》、《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较浓的方仙色彩;《汉书·艺文志》中收录的小说大多数都和方士有关;旧题东方朔撰的《十洲记》、《神异经》、刘向撰的《列仙传》、班固撰的《汉武帝故事》、郭宪撰的《汉武帝别国洞冥记》等汉人小说,也无不带有明显的神仙方术色彩。过去的研究者多认为此类汉人小说是六朝人的伪作,但近来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姑且抛开这些所谓汉人小说不论,仅就公认的魏晋南北朝小说而言,其中也不乏神仙道教思想较为纯正的作品。当然,民间鬼神信仰和佛教信仰对志怪小说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数量巨大,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张华的《博物志》、刘义庆的《幽明录》、王琰的《冥祥记》、吴均的《续齐偕记》、颜之推的《冤魂志》、任昉的《述异记》等。其中《搜神记》的成就最高,堪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干宝也因为此书被誉为“鬼之董狐”。
志人小说主要记录社会名流的逸闻轶事,以及各种野史传闻、笑谈琐语,所以也称轶事小说。集中记录笑话的小说首推邯郸淳的《笑林》。此书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可惜此类小说数量较少,大多湮没无闻。野史小说当首推葛洪的《西京杂记》。此书所记有关王昭君、司马相如等人的野史传闻在后世流传甚广。与前一类小说相似,野史小说亦传世不多。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最主要的还是记录社会名流的异闻轶事之作,较有名的有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殷芸的《小说》、沈约的《俗说》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www.chuimin.cn)
志人小说的兴起,是汉末以来品藻人物之风以及魏晋以来门阀世族崇尚清谈的结果。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郡国举士注重乡评里选。至东汉后期,品藻人物之风大盛。魏晋名士好清谈,讲究言语容止。无论是汉末的人物品评,还是魏晋的名士风流,注重的都是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卓尔不群的脱俗言行。历史人物的超迈言行和脱俗轶事,经好事者加工敷衍,著之纸端,汇为篇帙,刊行于世,便成为今人所说的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全书共分三十六门,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堪称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书中保存了不少《语林》、《郭子》的遗文,可见此书带有纂辑性质。因为此书记录了大量魏晋名士的活动和历史事件,所以也是研究魏晋文化的重要史料。梁代刘孝标的注,引书达四百余种,更增加了该书的史料价值。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善于捕捉精彩的生活片段,用简约精练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展现名士风流,往往只用寥寥数笔,就能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种遗貌取神的简古笔法备受历代文人激赏。《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鲁迅先生曾称赞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胡应麟则盛赞:“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少室山房笔丛》)《世说新语》问世后,受到历代文人的特别喜爱,后世仅模仿之作就有十余种之多。此外,后世的许多小说、戏剧也常常从中取材。
参考书目: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张庆民.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通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有关中国古代文学(上)的文章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诗魏晋诗风上承古诗十九首时代的传统,但在诗歌的表现领域、精神风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降及南北朝,新变之风遂大行于世。由于南朝文学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北朝文人的诗歌创作多因袭南朝,因而南朝诗风也波及北朝,汉魏“风骨”至此消亡殆尽。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谢灵运之后,山水诗成为一种独立诗歌题材,并日益兴盛。......
2023-12-07
诗文有少量存于今,传世者为传奇《霍小玉传》。霍小玉传大历中,陇西李生名益,年二十,以进士擢第。遂令家僮秋鸿,于从兄京兆参军尚公处,假青骊驹,黄金勒。遂命酒馔,即令小玉自堂东阁子中而出,生即拜迎。遂取绣囊,出越姬乌丝栏素缣三尺以授生。虚词诡说,日日不同。怀忧抱恨,周岁有余,羸卧空闺,遂成沉疾。赂遗亲知,使通消息,寻求既切,资用屡空。生既至,崔具以诚告玉。......
2023-12-07
王建称帝后,官至宰相,终身仕蜀。琵琶金翠羽[4],弦上黄莺语[5]。垆边人似月[7],皓腕凝霜雪。[1]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此处所选为一、二两首。清张惠言以为作于蜀中。今寻绎词意,应为黄巢起义时流寓江南所作。同光三年降于后唐,明宗拜为雍州节度副使。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精音律,通绘画,尤工小词,其《花间集序》为有词以来首篇词论。南乡子[1]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
2023-12-07
第一节秦及西汉前期散文泰山刻石文[1]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文辞类纂》定为上中下三篇,此选为上篇。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11]。[9]齐明:东周臣,后仕秦、楚及韩。事见《战国策·东周策》及《西周策》。延敌,引进敌人。施及孝文王、庄襄王[1],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据《史记·秦本纪》,其即位三日而亡。......
2023-12-07
李白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遇赦,漂泊东南,依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卒于当涂。李白诗想落天外,豪迈飘逸,杜甫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孟棨《本事诗·高逸》云李白初至京,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此诗写作年代,詹瑛系于天宝二年,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则系于开元十九年。......
2023-12-07
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发展的基础上,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诗歌、散文、小说、文艺理论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四)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被称为笔记小说,主要有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种。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现今共存3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博物志》,为西晋张华所编,该小说分类记载了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记录人物逸闻逸事的志人小说,著名的有《世说新语》《魏晋世语》等。......
2023-08-30
恐其变化,唾之。[1]《搜神记》共二十卷,多记神怪灵异之事,保存了大量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性简素,寡嗜欲,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切磋艺文,研讨篇籍,编有《世说新语》及志怪小说集《幽明录》。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鲁迅《古小说钩沉》辑集佚文260多条。所记多神鬼怪异故事,与《搜神记》同为志怪小说代表作。......
2023-12-07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的转变期,而和两汉截然不同;但唐代的文化却和这时代有密切的关系。次述南北朝的经学,南朝的经学,即继承魏、晋一派,叫做南学,北朝变动较迟,多守汉儒之说,叫做北学。又南北朝经师多为义疏之学,虽不及汉、晋诸儒章句学的博大,但于经义大都能疏通而互相证明,实开后此唐人疏注的风气。此外尚有《十六国春秋》,纪十六国事,为后魏崔鸿所撰;其书至北宋已亡佚,今通行一百卷本,为明万历时的伪作。......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