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北朝乐府:中国文学上的重要成果

南北朝乐府:中国文学上的重要成果

【摘要】:第二章南北朝乐府乐府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民歌发达的南北朝时期,受这种地方传统的影响,表达男女情爱的乐府歌诗流行一时亦非偶然。现存南朝乐府民歌中,吴歌有三百二十六首,西曲一百四十二首。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大量北朝民歌传到了南朝,并由梁朝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叫作“梁鼓角横吹曲”。因此,北朝乐府民歌可以说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

第二章 南北朝乐府

乐府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较之汉乐府,南北朝乐府在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巨大创新。它不仅对当时文人创作有重要借鉴作用,而且对唐代诗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唐代五绝的兴起开辟了道路。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长期割据,加之南北自然环境不同,民风好尚有异,南北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当时北方诗人普遍崇尚南朝诗风,追随南朝创作潮流,因而南北方文人诗歌的差异不算太明显。然而,在更接近于民间生活原生形态的乐府诗歌中,南北双方却呈现出了迥然不同的情调和风格。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大部分保存在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吴歌多产生于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西曲多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这些民歌原本多是徒歌,经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入乐。吴歌、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但是音节和歌唱方式却有所不同。从产生时间来看,吴歌产生于东晋、刘宋两朝的居多,西曲大多产生于齐、梁、陈时代。吴歌、西曲之外,清商曲辞中还有十八首《神弦歌》,是江南地区民间祀神的乐诗。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产生于城市生活之中,因此它的作者应该以伎女和中下层文士为主。从一些诗中表现出的较高文学素养和修辞技巧来看,其中应夹杂着贵族文人的作品,可能经过了贵族文人的润色。与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南朝乐府民歌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描写男女之情的情歌。

造成南朝民歌这一特点的原因很多。首先,江南经济的发展为南朝乐府的兴起创造了物质条件。永嘉之后,由于汉族政权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江南逐渐发展为全国经济的重心。都邑市肆、街衢里巷中流行的歌曲追求文化娱乐,不关心风雅兴寄,是很正常的,因而情歌的流行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次,南方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民风土俗为南朝乐府的发展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长江流域物产丰饶,山温水软,陶冶出当地居民热情浪漫的性格特征。在民歌发达的南北朝时期,受这种地方传统的影响,表达男女情爱的乐府歌诗流行一时亦非偶然。再次,当时贵族的好尚也对乐府民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从魏晋开始,中国便已进入一个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时代。南渡以后,统治阶级意志消磨,安于现状,对声色的追求靡然成风。南朝民歌的情爱主题恰好能满足统治者的这种生活情调。跟旨在通过采集民间歌谣,观风俗、知厚薄、行教化的汉代乐府机构不同,南朝乐府机构采集民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贵族阶层的声色需求。现存南朝民歌是由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因此,其中以情歌为主也不足为奇。

现存南朝乐府民歌中,吴歌有三百二十六首,西曲一百四十二首。吴歌中最著名的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华山畿》等。吴歌大多为女子的吟唱,以表现少女的相思之苦、对爱情的渴望、对负心男子的怨恨、婚姻不自由带来的苦闷、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情感为主。西曲产生于长江和汉水两岸的城市,所以多写水边船上的别离之情,反映的生活面较吴歌稍广。此外,《乐府诗集·杂曲歌词》中还收录了一首长篇五言诗《西洲曲》。此诗共三十二句,四句一转韵,实际上是由五言四句连章体演变而成。《西洲曲》可能是经过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全诗写得情意缠绵,辞采清丽,声调婉转,堪称南朝乐府的代表作。

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表现方面也独具特色。南朝乐府的语言清新明朗,自然天成,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对五言绝句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善于巧用双关语是南朝乐府民歌最显著的特征,比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碑”双关“悲”,以“篱”双关“离”;或者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散”双关聚散之“散”,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而且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北朝乐府民歌现存六十多首,大部分收录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另有几篇收在《杂曲歌词》和《杂歌谣辞》中。横吹曲原来是马上演奏的军乐,由于演奏的乐器中有鼓、角,所以又称“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多数产生于北魏以后。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大量北朝民歌传到了南朝,并由梁朝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叫作“梁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原来大多数是北方少数民族传唱的歌谣。比如,《折杨柳歌辞》说“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便是明证。再如,著名的《敕勒川》就是由鲜卑语翻译而来。当然,北朝民歌中也有一部分是北方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除了汉族、鲜卑族民歌之外,北朝民歌中还包括羌、氐等民族的歌谣。因此,北朝乐府民歌可以说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www.chuimin.cn)

与南朝民歌主要限于歌咏狭隘的爱情主题不同,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要广阔得多。北朝民歌表现的主要内容有北地风光、游牧生活、尚武精神战争、徭役、爱情、婚姻以及下层人民的悲苦生活,它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歌楼酒肆中演唱的南朝风情小调无法比拟的。与柔婉缠绵的南朝民歌不同,北朝民歌最显著的特征是质朴粗犷、刚健雄壮。这种艺术特征的形成,和北方的地理环境、民风土俗、文化风尚、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北地山高水深,土地平旷,阔大峻伟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北人粗犷豪迈的性格特征;漂移不定的游牧生活和频仍的战争,陶铸出了北人强悍的民风和雄健的尚武精神。这些因素灌注人心,发为歌咏,自然使北歌带有一股浓郁的苍凉雄壮之气。比如歌唱广阔无垠、苍茫混沌的北方草原景象的《敕勒川》所表现出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情怀,绝非吟唱江南清丽山水的南朝歌者所能想见。同样是表现爱情主题,北人径直唱到:“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折杨柳歌辞》)毫无江南情歌的含蓄便娟之致。

北朝民歌在诗歌形式上和南朝民歌相似,也以五言四句体式为主。其余的诗歌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杂言体较少。北朝民歌抒情直率粗犷,语言朴实无华,很少使用双关隐语。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北朝民歌是由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而来的,表现出了高超的文学翻译技巧。《乐府诗集》中还收录了一首长篇叙事诗《木兰诗》。虽然其产生年代尚有争议,但是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它是北朝民歌。《木兰诗》一向被认为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参考书目:

黄节.汉魏乐府风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