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上):两晋诗坛与金、张两家

中国古代文学(上):两晋诗坛与金、张两家

【摘要】: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其作品多表达自己的抱负及对现实的不满,诗风雄浑,语言遒劲。金、张两家是西汉时期世代公卿的权贵家族。[6]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少年时即有“俊朗”之美誉,以雄豪闻名,与其兄刘舆并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晋室南渡后,任王敦记室参军。其诗赋辞藻繁丽,富于文采,最为人传诵的作品是《游仙诗》。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6]。

陆 机(261—303)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出身于东吴世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俱为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被誉为“太康之英”。其作品多模仿之作,重雕琢排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有《陆机集》传世。

洛阳道中作[1]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2]。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3]。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余[4],林薄杳阡眠[5]。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沈思郁缠绵。仁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注释】

[1]本篇作于太康十年(289)作者离家赴洛阳途中。原诗共二首,此为第一首,写途中所见景物及由此引起的感触。[2]婴:缠绕。[3]南津:南面的渡口,当指与亲朋分别之处。[4]纡余:屈曲貌。[5]薄:草丛。阡眠:同“芊绵”,茂密。

左 思(生卒年不详)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家世儒学,出身寒门,虽有高才,却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郁郁不得志。貌寝口讷,辞藻壮丽,不喜交游,惟以闲居为事。其作品多表达自己的抱负及对现实的不满,诗风雄浑,语言遒劲。曾精思十年作《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有《左太冲集》传世。

咏 史[1]

其一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2]。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3]

其二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人[4]。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5]?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6]

【注释】

[1]《咏史》诗共八首,大都借古人古事抒写自己的抱负。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题作咏史,实为咏怀。此处所选原列第二、第六。[2]金张:指金日磾、张安世两家族。金、张两家是西汉时期世代公卿的权贵家族。珥:插。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官帽上皆插貂尾为饰。[3]冯公:指冯唐。他曾历仕西汉文、景、武诸朝,至老仍居郎官小职。[4]“荆轲”四句:此四句写荆轲事,事见据《史记·刺客列传》。[5]豪右:世家大族。古以右为尊,故称世家大族为右族。[6]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刘 琨(271—318)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少年时即有“俊朗”之美誉,以雄豪闻名,与其兄刘舆并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五胡之乱时率部转战北方,后为石勒所败,投奔段匹磾,卒以嫌隙为段所杀。刘琨善文学,通音律,诗风刚健豪迈,慷慨激昂。有《刘中山集》。

扶风歌[1]

朝发广漠门,莫宿丹水山[2]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3]。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4]。据鞍长叹首,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5]。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6]。麋鹿游我前,猨猴戏我侧。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穷[7]。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8]。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注释】

[1]本篇作于永嘉元年(307)赴任并州刺史时,描写作者自洛阳出发赴并州途中所见沿途的艰苦情况,表达了对政局的不满和自己的忧伤情怀。[2]广莫门:洛阳城北门。汉朝洛阳城北有二门:一曰谷门,一曰夏门,魏晋之后改谷门为广莫门。莫:同暮。丹水山:即丹朱岭,丹水发源处,在今山西高平县北。丹水由此东南流入晋城县界,又南入河南省,经沁阳县入沁水,是为大丹河。刘琨出任并州刺史,由洛阳出发,丹水为其必经之地。[3]繁弱:古良弓名。龙渊:古宝剑名。[4]飞轩:奔驰如飞的车子。[5]发鞍:当作废鞍,即卸下马鞍。[6]摧藏:即凄怆,伤心感叹的样子。[7]夫子:指孔子。《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8]李骞期:指汉李陵。骞:与愆字通。愆期:错过期限。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率步卒五千人击匈奴,力竭援绝而降。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郭 璞(276—324)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东晋著名学者,博学多闻,精于阴阳数术,曾注《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尔雅》等古籍。晋室南渡后,任王敦记室参军。王敦欲谋反,郭璞以卜筮相劝,为王敦所杀。其诗赋辞藻繁丽,富于文采,最为人传诵的作品是《游仙诗》。有《郭弘农集》。(www.chuimin.cn)

游仙诗[1]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2]。临源挹清波,陵岗掇丹荑[3]。灵溪可潜盘[4],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5]。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6]。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7]

【注释】

[1]郭璞《游仙诗》现存十四首,大部分名为游仙,实为抒写个人怀抱,包含着复杂的历史意蕴和多重情感,钟嵘评价他的《游仙诗》说:“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本篇为第一首。[2]蓬莱:海上三神山之一,借指隐栖之地。《史记·孝武本纪》:“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3]丹荑:赤芝,一名丹芝,道教认为服食之可以延年。[4]灵溪:水名。《文选》李善注引庾仲雍《荆州记》曰:“大城西九里有灵溪水。”潜盘:隐居盘桓。[5]“漆园”二句:漆园吏,指庄周。庄周为漆园吏,曾拒绝为楚相,事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莱氏,指老莱子。老莱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阳。楚王请他出来做官,为其妻劝阻。事见《列女传》。[6]“进则”二句:龙见,《周易·干》:“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王弼注:“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废,虽非君位,君之德也。”触藩羝,《周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文选》李善注曰:“进谓求仙也,退谓处俗也。”[7]夷齐:伯夷、叔齐,孤竹君之子。武王伐纣,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事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陶渊明(365—427)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来又断续出仕。义熙元年(404)为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乃辞官归乡,躬耕陇亩,过着隐居生活。他的诗歌风格平淡自然,感情真淳深厚,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田园诗一体,为中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有《陶渊明集》。

读山海经[1]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2],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3],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4],流观山海图[5]。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6]

【注释】

[1]《读山海经》共十三首。第一首写幽居耕读之乐,其余各首分咏《山海经》中所记奇谈异物。本篇为第一首,主要写耕种之暇泛览群书之乐。[2]“穷巷”句:深辙,指显贵者所乘大车之车迹。《汉书·陈平传》:“(张)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席为门,然门外多长者车辙。”[3]“春酒”句:《诗经·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4]周王传:指《穆天子传》,战国旧籍,叙周穆王驾八骏西征的神奇故事。[5]山海图:即《山海经图》。东晋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并题图赞,可见原本《山海经》有图,陶渊明读的可能是郭璞图赞本。今本《山海经》中的图系后人所加,已非原图。[6]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见《孟子·尽心》。

饮 酒[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2],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3]

【注释】

[1]《饮酒》原诗凡二十首,非一时之作。本篇为第五首,描写悠然自得之情,幽美淡远之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富于理趣,隽秀悠长。[2]“采菊”二句:南山,指庐山。《文选》作“望南山”。苏轼《东坡题跋》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妙。近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3]“欲辩”句:《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移 居[1]

昔欲居南村[2],非为卜其宅[3]。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4]。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释】

[1]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六月,陶渊明在上京的旧宅遭火灾焚毁。义熙六年(410)九月,他由上京迁居至南里之南村。《移居》诗作于此时,共两首。本篇是第一首,写迁居的原因和迁居后的乐趣。[2]南村:在浔阳城下,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3]卜其宅:《左传·昭公三年》引谚曰:“非宅是卜,惟邻是卜。”[4]数:音硕,屡。数晨夕,谓朝夕相处。[5]在昔:往古之事。

挽歌诗[1]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2]。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3],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

[1]挽歌,即葬歌,最初是挽灵车时所唱,故名挽歌。汉末魏晋士人往往在欢宴之余继以挽歌,以表达对生死的看法和人生态度。陶渊明《挽歌诗》共三首,第一首写初死入殓,第二首写祭奠入殡,第三首写送殡入葬。本篇为第三首,表达了作者对死亡的旷达态度。[2]嶕峣:高耸貌。[3]幽室:此处指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