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上):建安诗坛的崛起

中国古代文学(上):建安诗坛的崛起

【摘要】: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5]。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袁术据有淮南,于建安二年在寿春私刻皇帝玉玺,自立为帝。曹操《短歌行》凡二首,本篇为第一首,抒写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欲招纳贤才,助其建功立业的意志。[1]本篇描写洛阳城经董卓之乱后悲惨荒凉的景象,共二首,此处所选为第一首,是建安十六年曹植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送别应玚、应璩兄弟时所作。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5]。

曹 操(155—220)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因镇压黄巾起义官拜骑都尉。后起兵讨董卓,迎献帝迁都许昌,灭袁术袁绍,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丕称帝,追谥为武帝。他的诗歌深受乐府民歌影响,富于创造性,以旧调旧题表现新内容,或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或抒发个人政治抱负,或抒写理想未得实现之苦闷,气魄雄伟,情感深沉,苍凉悲壮。有《魏武帝集》传世。

蒿里行[1]

关东有义士[2],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3],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4]。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5]。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

[1]《蒿里》,汉时挽歌。《乐府诗集》卷二十七引崔豹《古今注》:“《薤露》、《蒿里》,泣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2]关东,指函谷关以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共同讨伐董卓。义士系指讨伐董卓的关东州郡将领,群凶指董卓及其爪牙。[3]盟津,即孟津(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是周武王讨伐纣时与诸侯会盟之地。[4]嗣还:其后不久。自相戕,自相残杀,指袁绍、公孙瓒自相攻杀。[5]“淮南”句:董卓被杀后,袁绍和异母弟袁术闹分裂。袁术据有淮南,于建安二年(197)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私刻皇帝玉玺,自立为帝。

短歌行[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2],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4]。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5]。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6]

【注释】

[1]《短歌行》,乐府旧题。曹操《短歌行》凡二首,本篇为第一首,抒写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欲招纳贤才,助其建功立业的意志。[2]汉人常以朝露喻人生短暂。《汉书·苏武传》:“李陵谓苏武曰:‘人生如朝露。’”[3]杜康:相传为最初造酒之人,此处代指酒。[4]“青青子衿”句: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此二句语出《诗经·郑风·子衿》。[5]“呦呦鹿鸣”句:此四句语出《诗经·小雅·鹿鸣》。[6]“周公”句:《韩诗外传》说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 丕(187—226)

曹丕,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先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魏太子。曹操死后,嗣位为丞相、魏王,220年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王朝,死后谥文帝。他的诗形式多样、语言清绮自然。有《魏文帝集》传世。

燕歌行[1]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2],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3],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4],星汉西流夜未央[5]。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注释】

[1]《燕歌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题冠以地名,一般表明乐曲的地方特点。后曲调失传,便用以歌咏各地风土。燕为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故《燕歌行》多描写征夫思妇别离之情。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文人诗中较早的完整七言诗。曹丕《燕歌行》凡二首,本篇为第一首。[2]慊慊:空虚不满之感。[3]清商,乐曲名,其音节短促,故曰“短歌微吟不能长”。[4]“明月”句:《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5]未央:未尽。《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曹 植(192—232)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自幼颖慧,深得曹操宠爱。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终在立储斗争中失败。曹丕称帝后,曹植备受猜忌压迫,郁郁而终。他的文学创作分前后两期,前期多写建功立业的抱负,后期多写忧生之嗟及激愤之情。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七 哀[1]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2]。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3];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4]。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注释】

[1]本篇亦题作《杂诗》、《怨诗行》,描写了思妇怀念游子的哀怨。《文选》六臣注吕向曰:“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2]宕子:游子。宕,同“荡”。[3]清路尘:路上的轻尘,喻曹丕、曹睿等人。浊水泥:水中的浊泥,喻自己。这句的意思是说,夫妻本来像尘和泥那般共同一体,如今丈夫却像路上的轻尘,自己则成了水中的浊泥。[4]“愿为”二句:《古诗》:“从风入君怀,四座莫不叹。”

送应氏[1]

步登北邙阪[2],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3]。垣墙皆顿擗[4],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www.chuimin.cn)

【注释】

[1]本篇描写洛阳城经董卓之乱后悲惨荒凉的景象,共二首,此处所选为第一首,是建安十六年(211)曹植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送别应玚、应璩兄弟时所作。[2]北邙:山名,在洛阳东北。阪:山坡。[3]“宫室”句:初平元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4]顿:坍塌。擗:分裂。

远游篇[1]

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大鱼若曲陵,承浪相经过。灵鳌戴方丈[2],神岳俨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琼蕊可疗饥[3],仰首吸朝霞。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4]。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5]。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金石固易敝,日月同光华。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

【注释】

[1]《远游》本是《楚辞》篇名,传为屈原所作。此篇借用《楚辞》旧题,是一首游仙诗,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世俗羁绊,追求自由与长生的愿望。[2]“灵鳌”句:传说东海有五神山,负戴于巨鳌之上。方丈,亦名方壶,五神山之一。事见《列子·汤问》。[3]“琼蕊”句:琼为美玉,传说仙人以玉屑为食,汉武帝曾服玉屑以求长生。事见《史记·封禅书》。[4]“昆仑”二句:昆仑,传说神仙居所。中州,即中国,此处指凡人所居之处。[5]“东父”二句:东父,即东王公,与西王母对应并称之神。流沙,西北沙漠地带。

白马篇[1]

白马饰金羁[2],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3]。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4]。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5]。仰手接飞猱[6],俯身散马蹄[7]。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8],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

[1]本篇是曹植自创的乐府新题,一名《游侠篇》。全诗用酣畅豪爽的笔调,从多角度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捐躯为国、视死如归、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少年形象,藉以抒发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激情。[2]羁,马笼头。[3]幽并:幽州和并州。幽州,今河北北部一带;并州,今山西、陕西北部一带。[4]楛失:以楛木为杆的箭。[5]月支:又名素支,一种箭靶。[6]猱:猿类动物,善攀树木,动作敏捷。[7]散:射碎。马蹄:一种箭靶。[8]檄:用于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情况紧急时上插羽毛,故称羽檄。

王 粲(177—217)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少有才名,为当时名士蔡邕所重。西京扰乱,他避难荆州,依附刘表,不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征荆州,王粲劝降刘琮,因此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建安二十二年(217)冬,王粲随曹操出征,第二年春天,返回邺城途中病逝。王粲文学才华出众,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与曹植齐名。其诗赋注重炼句锻字,风格清丽。有《王侍中集》传世。

七哀诗[1]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2]。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3]。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4],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5],喟然伤心肝。

【注释】

[1]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作乱于长安,王粲往荆州避难,此篇作于此时。《七哀诗》共三首,本篇为第一首,描写作者离开长安时看到的凄惨景象和自己的悲痛心情。[2]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3]荆蛮:指荆州。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荆州在南方,故称荆蛮。[4]霸陵:汉文帝刘恒坟墓。岸:高地。[5]《下泉》:《诗经·曹风》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工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又,下泉即黄泉,“下泉人”当暗指汉文帝,则此句表达的应该是作者对“文景之治”的追忆与感慨。

陈 琳(?—217)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省江都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仕袁绍,后归曹操,为曹操掌管书记,当时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诗现存四首,较有现实意义。其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曹丕有“孔璋章表殊健”之评。有《陈记室集》传世。

饮马长城窟行[1]

饮马长城窟[2],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3]“官作自有程[4],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5],时时念我故夫子[6]。”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7]“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注释】

[1]《饮马长城窟行》,乐府古题,又名《饮马行》。本篇以对话方式写成,通过一个修筑长城的戍卒与妻子的对话,生动而真实地揭露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2]长城窟:长城边的泉眼。[3]太原:今山西省中部一带,秦时为太原郡。[4]程:期限。[5]姑嫜:公婆。[6]故夫子:原来的丈夫,即戍卒自己。[7]“生男慎勿举”四句:此四句借用秦时民谣,见杨泉《物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