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上)-秦汉前期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上)-秦汉前期散文

【摘要】:第一节秦及西汉前期散文泰山刻石文[1]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文辞类纂》定为上中下三篇,此选为上篇。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11]。[9]齐明:东周臣,后仕秦、楚及韩。事见《战国策·东周策》及《西周策》。延敌,引进敌人。施及孝文王、庄襄王[1],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据《史记·秦本纪》,其即位三日而亡。

第一节 秦及西汉前期散文

泰山刻石文[1]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2]。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嗣,顺承勿革[3]。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4],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5],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6]

【注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刘勰《文心雕龙·封禅》:“秦皇岱铭,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然疏而能壮,亦彼时之绝采也。”[2]祗:敬也。[3]顺承勿革:继承前法,不要妄作改动。[4]训经宣达:顺承常道阐明治国之策。[5]礼顺:顺法行事。礼,通“履”,行事。[6]重戒:谆谆告诫。

贾谊(传略见前汉赋部分)

过秦论[1]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3]。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4]。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注释】

[1]该文错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和《陈涉世家》。《古文辞类纂》定为上中下三篇,此选为上篇。金圣叹《才子古文》卷二:“《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2]秦孝公:名渠梁,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富强。崤函:即函谷关。雍州:《禹贡》九州之一。约包括今陕西主要部分及甘肃和青海的一部分。[3]八荒:古代称四方边远之地曰四荒,四正方之外再加四隅方,故称八荒。[4]连衡:即连横。东西为横,南北曰纵。战国时两种政治斗争的策略:处于西方的秦与东方之齐、楚等国个别联合以打击其他国家叫连横;东方各国北自燕、南至楚联合起来以抗秦叫合纵。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王[1],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2],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3],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4],赵有平原[5],楚有春申[6],魏有信陵[7]。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齐、楚、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8];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9]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10]。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11]。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1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注释】

[1]惠文:秦惠文帝,孝公之子,名驷。武:秦武王,惠文王之子,名荡。昭:秦昭襄王,武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2]汉中:地名,相当今陕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的地方;《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二十六年,秦攻取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3]合从:即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相对抗的一种政策。[4]孟尝:即孟尝君田文,孟为其字;尝,邑名。《史记》有传。[5]平原:即平原君赵胜,赵之公子。《史记》有传。[6]春申:即春申君黄歇,楚考烈王元年,封为相。《史记》有传。[7]信陵: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少子。《史记》有传。[8]宁越:赵之中牟人,事见《吕氏春秋·博士》及《不广》高诱注。徐尚:未详。梁章巨《文选旁证》曰:“疑即《史记·魏世家》之外黄徐子,说魏太子申以百战百胜之术者。”苏秦:东周洛阳人,《史记》有传。杜赫:周人,事见《国策·东周策》。[9]齐明:东周臣,后仕秦、楚及韩。事见《战国策·东周策》。周最:周君之子。事见《战国策·东周策》及《西周策》。陈轸:楚臣,亦仕秦。事见《史记·张仪传》。召滑:楚臣,事见《史记·楚世家》。楼缓:赵人,曾为魏相。事见《战国策·赵策》及《魏策》。翟景:魏人,王念孙《读书杂志》谓即《战国策·楚策》所谓魏相翟强。苏厉:东周人,苏秦之弟。乐毅:燕人,燕昭王封其为昌国君。《史记》有传。[10]吴起:卫人,曾仕魏、楚。《史记》有传。孙膑:齐臣,孙武之后。事见《史记·孙武传》。带佗:楚将;或以为赵、魏人。倪良:越将,或以为赵、魏人。王廖:生平未详。田忌:齐将。事见《战国策·齐策》及《史记·齐世家》。廉颇:赵将。《史记》有传。赵奢:赵将,事附《史记·廉颇蔺相如传》。[11]“秦人开关延敌”三句:《史记·楚世家》载,“怀王十一年(前318),苏秦约纵,山东六国兵攻秦,楚怀王为纵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延敌,引进敌人。[12]逐北:追赶败走者。北,败走。[13]橹:大盾牌。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1],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2],履至尊而制六合[3],执搞朴以鞭笞天下[4],威振四海。南取百粤之地,以为桂林、象郡[5]。百粤之君,俛首系颈[6],委命下吏[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8],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9]。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10],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11],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12]。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注释】

[1]孝文王:秦昭襄王之子,名柱。据《史记·秦本纪》,其即位三日而亡。庄襄王:秦孝文王之子,名楚。据《史记·秦本纪》,其即位三年而亡。○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2]二周:东周王朝在周赧王时,分为东西二周,西周都于洛(今河南洛阳),东周都于巩(今河南巩县)。西周亡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6),东周亡于庄襄王元年(前9)。[3]至尊:天子之位。六合:天地四方。[4]搞扑:打人之刑具。[5]百粤: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之总称。桂林:即桂林郡,秦置,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之一部分。象郡:秦置,相当今广东西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及西部等地区。[6]俛首:低头;俛,同“俯”。系颈:以绳系在颈上,表示屈服。[7]下吏:秦之下级官吏。[8]蒙恬:秦始皇的将领,二世时赐死。《史记·蒙恬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9]黔首:秦统治者对百姓之称呼。[10]“销锋鍉”二句:销,熔化;锋,兵器;鍉,通“镝”,箭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事在秦始皇二十六年。[11]华:华山。[12]谁何:李善注:“问之也。”即督责之意。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2],而迁徙之徒也[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4],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5],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6]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敌于钩戟长铩也[7];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8]。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9],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序八州而朝同列[10],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11],身死人手[12],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www.chuimin.cn)

【注释】

[1]殊俗:不同之风俗,指远方的部族。[2]瓮牖绳枢:以破瓮为窗,以绳索拴门。喻出身微贱。氓隶:出卖劳力之农民。[3]迁徙之徒:指被谪罚而服役者。[4]陶朱: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晚年曾在陶山经商,号称陶朱公。猗顿:鲁人,范蠡教以畜牧,他就到猗氏(山西临猗南)大畜牛羊,十年为巨富。事见《史记·货殖列传》。[5]赢:担负。景从:如影之随形;景,通“影”。[6]山东:指函谷关、崤山以东。[7]棘矜:以荆木为杖(见王念孙《读书杂志》)。或说,矜通“戟”(见《文选》李善注)。铩:长矛。[8]抗:通“亢”,高出。[9]度长絜大:比较长短大小。度,度量物之长短;絜,计量物之粗细。[10]八州:古分天下为九州,秦雍州之外的八州为六国之地。朝同列:使原来同等的六国之君来朝。[11]七庙:按古代宗法制度,天子祀七庙。《礼记·王制》:“天子庙七,昭三穆三,与太祖之庙而七。”[12]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子婴为秦始皇长子扶苏之长子,秦二世三年(前207),赵高杀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子婴设计杀赵高;后降刘邦,不久又为项羽所杀。

枚 乘(传略见前汉赋部分)

上书谏吴王[1]

臣闻:“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2]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唯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

【注释】

[1]枚乘初与邹阳等在吴王濞手下供职,任郎中,以文辞著称。吴王谋反,枚乘上此书谏阻,吴王不听。于是枚乘与邹阳等至梁孝王门下。《汉书》有传。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一一:“欲言难言,愈离奇愈沈痛,《国策》之体,《离骚》之神,后来无继。”[2]“得全者全昌”二句:《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淳于髡语:“得全全昌,失全全亡。”得全,谓人臣事君之礼完美无瑕;全昌,谓身名获昌。[3]“舜无立锥之地”五句:《战国策·赵策二》载苏秦语:“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4]三光:指日、月、星辰。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队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1],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太山。今欲极天命之寿,敝无穷之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以为大王惑也。

【注释】

[1]“其出不出”二句:意为出得来与出不来,其间相差极其微小。

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愈多,景愈疾,不知就阴而止,景灭迹绝[1]。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2]。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3]。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乃百步之内耳,比于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

【注释】

[1]“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六句:《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2]“欲汤之”五句:《吕氏春秋·尽数》:“夫以汤之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alt,冷。扬,以勺舀起沸水再倾下,使之散热。[3]“养由基”四句:《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泰山之溜穿石[1],单极之绠断干[2]。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3],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

[1]溜:屋檐滴下的水,引申为自上而下的山水。[2]单极之绠断干:言常用之瓮索,能锲断井架。单:“瘅”之省,劳也。极:甚也。“绠”,瓮索。干:井上汲水用的架子。[3]蘖:树木之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