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上):早期诸子散文,自嘲与自赞的诗篇

中国古代文学(上):早期诸子散文,自嘲与自赞的诗篇

【摘要】:此章可视为形似自嘲而实则自赞的诗篇。[23]贵食母:以守道为本。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5]。[5]恒,底本原作“常”,据帛书《老子》甲、乙本改。孔子下,欲与之言。[2]过:过孔子之车。[6]辟人:躲避坏人,不与之合作。[7]耰:以土掩盖种子。子路拱而立[4]。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5]。使子路反见之[6]。

《老子》

绝学无忧(二十章)[1]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2],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3],其未央哉[4]!众人熙熙[5],如享太牢[6],如春登台。我独泊兮[7],其未兆[8],如婴儿之未孩[9];傫傫兮[10],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11],而我独若遗[12]。我愚人之心也哉[13],沌沌兮[14]!俗人昭昭[15],我独昏昏[16]。俗人察察[17],我独闷闷[18]。澹兮其若海[19],扬兮若无止[20]。众人皆有以[21],而我独顽且鄙[22]。我独异人,而贵食母[23]

【注释】

[1]本章说明价值判断的相对性,说明得道者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与世俗不同的价值取向。此章可视为形似自嘲而实则自赞的诗篇。[2]唯:应诺之词。阿:帛书《老子》甲本作“诃”,呵斥。[3]荒兮:混乱。[4]未央:无边无际。[5]熙熙:同“嘻嘻”,兴高采烈貌。[6]享太牢:参加丰盛的宴席。享,通“飨”;太牢,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7]泊:淡泊。[8]未兆:没有迹象;此处指不炫耀自己。[9]孩:通“咳”;《说文解字》:“咳,小儿笑也。”[10]傫傫:懒散疲倦貌。[11]有余:有余财以为奢,有余智以为诈。[12]遗:通“匮”,不足。[13]愚人:纯朴之人。[14]沌沌:混混沌沌貌。[15]昭昭:自我炫耀貌。[16]昏昏:暗昧貌。[17]察察:严苛貌。[18]闷闷:纯朴貌。[19]澹:沉静貌。[20]扬:飘逸。[21]以:有为也。[22]顽且鄙:愚笨。且:底本原作“似”,据传奕《道德经古本篇》改。[23]贵食母:以守道为本。河上公注:“母,道也。”

不笑不足以为道(二十章)[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2]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3],上德若谷,大白若辱[4]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5],质真若渝[6],大方无隅[7],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8]

【注释】

[1]本章说明“道”隐奥难见,凡人不易体会,唯“上士”可践行之。[2]建言:古之立言者。[3]夷道:平坦之道。颣:不平。[4]辱:黑垢。[5]建:通“健”。偷:通“婾”,苟且。[6]渝:污浊。[7]隅:棱角。[8]贷:施予。

圣人无为故无败(六十四章)[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2],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5]。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6],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7],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1]本章说明凡事均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河上公题本章曰“安微”,然老子却由此得出“无为”、“无执”、“欲不欲”、“学不学”的结论。[2]泮:分也。[3]毫末:细小之萌芽。[4]累土:一筐土。累,通“蔂”,土筐。[5]恒,底本原作“常”,据帛书《老子》甲、乙本改。[6]欲不欲:求人所不求。下文“学不学”句式类此。[7]复众人之所过:返回众人走过头的道路。

论语

楚狂接舆(微子)[1]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2]:“凤兮[3],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4],来者犹可追。已而[5],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6]!”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7],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接舆:楚隐士,佯狂避世。康有为《论语注》:“孔子下车,盖知为异人,欲告之以救世之义,楚狂自有旨趣,故不欲闻而避之,此亦大隐之至。特发歌以致讽,不可谓不勤拳急;趋避而不言,不可谓不淡泊。隐士之高远奇僻,及圣人之优容接引,皆可见焉。”[2]过:过孔子之车。旧注多以为“过孔子之门”,似误。曹之升《四书遮余说》:“《论语》所记隐士皆以其事名之。门者谓之‘晨门’,杖者谓之‘丈人’,津者谓之‘沮’、‘溺’,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非名亦非字也。”[3]凤:喻指孔子。[4]谏:劝阻。[5]已而:犹言“算了罢”。而,语助词。[6]殆:危险。[7]辟:通“避”。(www.chuimin.cn)

长沮桀溺耦而耕(微子)[1]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2]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3]?”子路曰:“为孔丘。”“是鲁孔丘与?”“是也。”曰:“是知津矣[4]。”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6],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7]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8]:“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9]!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0]。”

【注释】

[1]长沮、桀溺:皆隐士。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夫二子者,问津且不告,岂复以姓名通于吾徒哉?特以下文各有问答,故为假设之名以别之。曰‘沮’曰‘溺’,惜其沈沦而不返也。桀之言‘桀然’也;‘长’与‘桀’,指目其状也。以为二人之真姓名,则泥矣。”耦:二人并耕。[2]津:渡口。[3]执舆:执辔于车。[4]知津:讥孔子周游列国,熟悉道路,不必问人。[5]“滔滔者”三句:朱熹《四书集注》:“言天下皆乱,将谁与变易之?”滔滔,水周流貌,喻乱世;而,通“尔”;谁以,犹“与谁”。[6]辟人:躲避坏人,不与之合作。辟,通“避”。下同。[7]耰:以土掩盖种子。[8]怃然:怅然若失貌。[9]斯人:世人。[10]“天下有道”二句:言天下若已平治,我不必与尔等变易之。

子路从而后(微子)[1]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2]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3]

子路拱而立[4]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5]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6]。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7]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1]宋朱熹《四书集注》引范氏曰:“隐者为高,故往而不反;仕者为通,故溺而不止。不与鸟兽同群,则决性命之情以饕富贵。此二子皆惑也,是以依乎中庸者为难。惟圣人不废君臣之义,而必以其正,所以或出或处,而终不离于道也。”[2]荷:扛。莜:除草具。[3]植:通“置”。芸:通“耘”,除草。[4]拱:拱手以示敬意。[5]见:通“现”,使见。[6]反:通“返”。[7]大伦:君臣之义。伦,道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