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可以确定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关于博客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这表明,我国学者对博客的研究是伴随着博客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图2-2博客研究主要的二级学科分布四、中国博客研究的特点我国的博客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并出现了一些很明显的特点。确切地说,博客的概念是从2002年开始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中的,而博客的研究也是从当年开始的。......
2023-11-29
博客,由英文单词“blog”音译而来。在华语圈中,内地和港澳地区多称为博客。中国台湾地区称为部落格、网络日志、网录。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叫部落客、部落格。
博客作为现代汉语中的新增词汇,词典对其的释义主要有:在互联网上发布文字、图片等文件并允许用户浏览、下载、阅读的网络传播形式;指用此方法发表的文字、图片,也叫网络日志,指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人。
博客以网络页面的形式出现,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发布新的内容。博客内容通常根据发布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被作为比较个人的日记。通常,博客中包含了文字、静态和动态图像、音频以及其他博客、网站的超链接等。博客访问者可以浏览、下载、转载博客,也可以就博客内容留言或评论,与博主进行互动。
4.2.1 形成与发展
虽然博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甚至更早,但学者一般认为,博客的真正历史应该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博客并不是纯粹的技术创新,而是一种逐渐演变的网络应用,这使得为其追根溯源成为一件难事。全球(以美国为中心)博客发展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萌芽阶段(1993~2001年):1994年,Justin Hall在网上发布“网上日记”,有人认为这可以算早期的博客形式。Justin Hall在网上发布他对做爱、吸毒的赤裸体验,吸引了不少眼球。不过也有人认为,1998年Jesse James Garrett发表在Camworld网站的网络旅行日记,使博客成为一种新的网络潮流。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博客的源头当属Pyra公司(即Blogger.com的前身)。Pyra是一家小型软件公司。它的三名创始人为了开发一个复杂的产品而编写了一个小软件,这个软件可以让他们以博客方式来保持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同。后来,他们觉得这个简单的软件工具对别人也会有很大的用处,于是在1999年的8月,Pyra把Blogger软件在网上免费发布。此后,许多人通过这个软件成为了博客一员,博客队伍开始迅速增长。博客的萌芽阶段主要是一批IT技术发烧友、网站设计者和新闻爱好者的不自觉、不系统的个人自发行动。
发展阶段(2001~2005年左右)。美国“9·11事件”是博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大楼遭到恐怖袭击。袭击发生后,博客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和亲历者的灾难现场的亲身体验,同时博客还架起了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可以说,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并不在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里,而是在9·11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对9·11事件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某家著名媒体的主笔或名嘴,而是在众多的普通博客之中。9·11事件之后,博客正式进入了主流社会的视野。9·11事件也成为博客发展史上的分水岭。9·11事件之后,各种专业领域的博客在西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中国博客在这个阶段也实现了零的突破。由于直接模仿、借鉴、引进了西方成熟的博客技术和运营模式,博客在中国的发展省略了前期的博客技术探索过程,而是直接转到应用层面。
普及阶段(2005~2008年):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博客数量大增,并形成声势。博客在中国的发展也进入快速成长阶段,网民对博客认知程度迅速提高,博客用户规模快速扩大,专业博客运营商逐步涌现,为网民使用博客提供了丰富的入口;传统互联网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博客服务,门户网站的博客发展蓬勃,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等传统综合性网站积极推广其博客服务,博客的影响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其中新浪博客以明星博客、名人博客的策略短期内聚集了大量人气。
这一阶段,中国博客应用进一步推广,相关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博客管制走向规范化,博客运营探索商业化,博客成为中国亿万网民的网络生活新方式。
成熟阶段(2009~2011年):这个阶段,博客写作不再是博客的第一应用,不再是新博客的第一需求,更开阔的交友、娱乐、互动是网民的共同所爱。国内学者方兴东曾经预言,2009年至2011年将是一个全民博客、全民互动、全民社区的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博客/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19亿,较2010年底增长2414万,增长率为8.2%。虽然用户数量仍有增长,但是博客/个人空间的使用率却在下降,2011年的使用率为62.1%,比上一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
转型阶段(2011年以后):从2011年起,微博已经取代博客成为中国网民使用的主流应用。在微博和SNS等新兴应用的影响下,普通网民用户越来越习惯于快速、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随着普通用户交互需求的增长,博客也在不断加强SNS属性以满足用户的这一需求。但即便如此,国内博客的活跃用户数量也在逐年下降。虽然一些专业类博客和“超级博主”(主要是意见领袖)的博客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点击率和影响力,但大量的普通博客用户则渐渐不再更新自己的博客,而是改而使用微博、微信或社交网站进行自我展示和交流沟通,因为后者使用更容易、互动性更强。博客从早期的平民化、草根化,逐渐转向精英化的发展方向。根据CNNIC的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网民中仍在使用博客的网民占比仅为24.8%,用户规模约为1.4亿人。
4.2.2 博客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博客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博客的发布者划分为个人博客和组织博客。(www.chuimin.cn)
个人博客是博客最传统和常见的形式,博主是广大的网民群体中的一员,博客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是时局政治、历史哲学等宏大的主题,也可以是个人生活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日常话题。根据博主身份,还可以把个人博客进一步划分为草根博客和名人博客。例如在新浪博客中,就按照博客主的身份,推荐了不同领域的明星个人博客:娱乐明星、体育名家、普通草根、商界英才、精英学者等。
组织博客是由某一公司、社团、机构等以组织名义开通的博客,以组织的事务和新闻、组织内相关人员的动态等为主要内容。例如,新浪博客中就有专门的媒体官方博客,汇集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等近千家的媒体。
(2)按博客的内容划分为以时效性内容为主的新闻类博客;以专业性知识为主的知识型博客,这类博客关注某一特定领域,博主发表知识性的内容共享;以个人交流为主的私人日志型博客,这一类博客主要记录博主的心情感悟、个人生活动态等内容。
(3)按博客的存在方式划分为托管型博客、自有型博客和附属型博客等。托管型博客是在专门提供博客服务的网站注册申请,就可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不需要注册域名、租用空间和编制网页,大部分博客属于托管型博客。自有型博客是拥有自己的独立域名、空间和页面风格,通常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才能做到。附属型博客是把自己的博客为某一个网站的一部分(如一个栏目、一个频道或者一个地址)。
(4)按博客使用的媒介技术,可以分为文字博客、视频博客、音频博客、图片博客和移动博客等。视频博客与音频博客又被称为“播客”。
4.2.3 博客的传播特征
1)开放性
博客作为网络世界中的私人日志,与传统日记的高度私密性不同,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开性。对于互联网来说,开放性是其与生俱来的特征,整个互联网都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上。从技术角度上看,互联网技术上的开放性也使得互联网的使用具备了开放性。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自由地获取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获得了在互联网上自由发布信息的权力。因此,所有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本质上都是开放的,面向所有互联网使用者的。虽然出于商业安全、国家安全、个人私密等需要,有些信息会受到技术的保护,设置不同级别的保密措施,限制接触人群。但总的来说,互联网上的信息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开放性。作为网络世界的产品之一,博客上的信息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开放性,与传统日记只给自己或少数关系特别亲密的人看不同,博客的读者除了博主自己,还有数量众多的其他人。他们可能是博主现实生活中关系亲密的朋友,可能是关系一般的同事,也可能是只在网络世界中交往的网友,或者是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等等。因此,写博的过程不再是博主对自己的内向传播过程,而是针对某些特定读者的人际传播,甚至是面向广大网民的大众传播过程。
开放性使博客这一网络私人日志不再是只属于博主自己的私人领域,是有其他人在场的公共场所,博客传播成为一位博主面对众多读者的“一对多”传播。点击率、留言评论数量、转载率是判断一个博客传播成功与否的标准。这就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模式相类似。由此,开放性使博客这一网络个人日记成为了传播信息的媒介,传播的信息都和博主个人相关,博主自己既是信息的来源,又是信息的传播者。
2)互动性
作为网络自媒体的最早产品之一,博客为博主与读者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博主通过回复读者的评论、留言等形式开展互动。读者把自己的态度、意见、看法等直接反馈给博主,博主再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回复,如此往返多次。博主和读者直接交流的内容一般和某篇博客的具体内容相关,可能是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这些形而上的话题,也可能是那些不值得特意见面、打电话或发短信跟别人说的事情,只是生活中的闲聊。其中,当读者对博文内容的理解出现歧义时,博主会积极主动与读者沟通,进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博主和读者之间的传播关系变成了“传播—接收—反馈—接收”的双向/环形传播模式,读者不再只能一味地接收博主传播的信息,也可以向博主传递信息,由此博客传播的过程也更加完整。而经过读者的反馈,博主也接收到了读者对博客内容的反映,获知了博客传播的效果。
虽然博客为博主和读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但和其他以人际交流为主要功能的网络产品(例如即时通讯工具)相比,博客中的互动具有非同步性。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以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为基础,以交流时各方同时在场为条件,实现了网络世界中的准“面对面”同步交流。而博客中读者的留言、发表评论,博主的回复均可以在对方不在场的情境下进行,一个来回的对话往往相隔一段时间,其中一方都不清楚另一方此刻是否在线,而且对此一般也不会太在意。另外,与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上交流的独立、封闭不同,博主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如留言、发表评论一般都是在公开状态下进行的。在QQ、MSN交流中,网民可以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和不同的人聊天,每一段交流都是封闭的一对一交流,只有交流的双方可以看到,而且多个交流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但是在博客的交流中整个过程却是开放的,其他人可以随时加入或退出,一段交流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或是多对多。而多段交流会按时间顺序出现在博客页面上,所有拥有访问权限的读者均可以看到。
3)共享性
博客通过超链接技术实现了内容的共享。超文本链接的基础是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借助超文本链接,无数个博客之间可以发生链接,博客作者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里链接其他的博客,博客读者也可以通过博客链接访问其他的博客内容,从而达到网络上知识乃至思想的共享。超链接使不同博客的内容融为一体。
有关信息传播大变局:新媒体传播管理与数字技术的文章
因此,可以确定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关于博客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这表明,我国学者对博客的研究是伴随着博客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图2-2博客研究主要的二级学科分布四、中国博客研究的特点我国的博客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并出现了一些很明显的特点。确切地说,博客的概念是从2002年开始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中的,而博客的研究也是从当年开始的。......
2023-11-29
可见,博客文化具有一定的草根特色。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异军突起,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中国网络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运作及表达方式。绿色健康的博客文化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民族传统、符合国情。所谓共享的博客文化,是指在博客世界中,信息、关系、思想、知识等网络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内的分享;博客鼓励共享的知识产权观念,尊重传统知识产权制度。......
2023-11-29
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由于Cameron与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有着重大意义。......
2023-11-29
博客文化是一新生事物,我们应加强管理,积极利用,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健康向上的博客文化氛围,使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博客网站所有人必须对文章的合法性负责。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就要求网民在网络实践中遵循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的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各个层面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自觉监督他人的违规行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康、和谐的博客文化环境。......
2023-11-29
《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博客作者人数达1748.5万,占网民总数的14.2%。韦钰的博客是中国第一个部长级别的。韦钰的博客内容主要是关于儿童及青少年教育的话题。个体在博客通过博客和博客的文化传播,使自己获得了话语空间,个体的公众身份有了实现的可能。博客的出现,在文化传播主体上,民众实现了拥有传播途径的权利,甚至获得与官员一起讨论和沟通话题的机会。博客这种表达民意、体现公众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
2023-11-29
例如全文RSS Feed的输出,虽然有可能会被一些第三方聚合网站利用,损害博客作者的利益。对于博客而言,如果和其他博客发生矛盾和冲突,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也要包容对方的意见,做到“以和为贵”,努力平息相互之间的争论,而不应该写文章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2023-11-29
从现有博客传播实践来看,公众使用博客的文化诉求,包括外部环境推动和个体内在需求两个方面的动力源泉。图4-3人民网《强国博客》截图5.博客满足了部分人群实现自我的需要我国都市百姓低层次的需要已经基本解决,人们转向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博客恰好契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当然,博客主体开设博客空间,进行博客写作,还有其他文化动机和诉求。......
2023-11-29
目前中国博客呈井喷式的发展趋势。曾经有4名美国总统候选人开设自己的博客站点,作为竞选的重要手段。博客这样火爆地发展,也是人际交流心理需求不断外化的深层次的反映。博客比起E-mail、BBS、QQ等是更为新鲜先进的网络应用,属于点对点的互动交流媒介。这就是博客得以兴起和发展的人们渴望深度交流沟通的心理原因之一。这也正是那些先行的博客们要卖力地自我炒作的原因。......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