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哈佛观点:木桶效应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哈佛观点:木桶效应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在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界,“木桶效应”越来越被广泛地接受,并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人士开始从“木桶效应”的角度出发,思考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在这种质量管理方式中,产品进入市场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厂方通常会采用召开“质量事故现场会”的做法,对全体员工进行劝说教育,并追究对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的员工和领导,通过扣发奖金的方式给予。

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桶壁的那块最低的木板,而非取决于那块最高的木板。同理,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这种现象就是所谓“木桶效应”。

在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界,“木桶效应”越来越被广泛地接受,并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人士开始从“木桶效应”的角度出发,思考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不断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使用什么管理手段才能确定哪一块是最低的“木板”,采用怎样的管理制度,才能使那块最低的“木板”变高。

仔细看一下就能发现,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前一个问题旨在从“治标”的角度考虑哪一块是导致产品整体质量低下的“木板”;而后一个问题便是从“治本”角度思考,如何能让“木桶”所有的“木板”整齐划一。

在传统企业,质量管理由位于生产末端的专职质量检验人员负责,在各生产工序以各种检验手段,对产品进行检验。这种管理方式被称为是“事后控制的方式”。在这种质量管理方式中,产品进入市场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厂方通常会采用召开“质量事故现场会”的做法,对全体员工进行劝说教育,并追究对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的员工和领导,通过扣发奖金的方式给予。但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并不能完全杜绝事故的发生。因为,光靠“说教+罚款”,寄希望于员工群体高度的自觉是非常不现实的。而且,即使员工群体在质量控制方面满足了这样的条件,也不能避免那些因个别员工非故意的过失行为而招致的质量事故。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而根本上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让所有的“木板”能够整齐划一?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质量管理十四原则中第一条就提到:要进行经常性的质量改进活动,而不是一时的。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久米钧在《质量经营》一书中指出:日本质量管理活动的中心是质量改进。这一理论为现代企业质量管理跃上新台阶指明了新的道路,即质量改进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

什么是质量改进呢?所谓质量改进就是“在整个组织内部采取的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的各种措施”。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不断得出这样一个事实:谁的质量改进意识强,谁的质量就上得快。质量改进会给企业的产品质量带来积极的变化,要实现产品质量状况的根本好转,必须十分重视质量改进。(www.chuimin.cn)

事实上,质量事故的发生多半不是操作者故意所致,可能由于对操作程序不熟练、可能是一时马虎疏忽、可能是由于过度疲劳,但无论是哪种原因,都将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惟一的解决方法是采用一种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不断地进行改进活动。这种质量管理必须与企业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贯彻经营过程的始终,否则停止就意味着不进则退。

质量改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理念、思维方法与行为方式,而不是单靠宣传教育或严格命令就可达到的。因此,任何企业在进行质量改进之前,必须认真地研究,有组织、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进行。即企业在进行质量改进时,必须计划好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水平或应取得的成果,并通过定量化指标明确表示出来。在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还需注意不断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找出新问题,提出新要求,从而真正让所有“木板”整齐划一。

目前,普遍认为我们国家的企业质量管理大部分仍采用“事后控制方式”,给资源带来了严重损失。在统计不合格产品时,我国的企业仍然采用百分之几的方式,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基本按千分之几的统计方式。因此,我们国家企业的质量管理与发达国家比较,一般被认为落后了10~15年。在欧美的高技术产业,产品合格率已按PPM(百万之一)甚至PPB(十亿分之一)、“一次成功”、“一次合格”、“零缺陷”的目标和水平进行管理。因此,我们国家管理上的路途还很遥远,压力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只有不断进行质量改进、不断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才能缩小在产品质量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日本的水野滋曾说:日本五十年代的质量管理,将重点放在确保制造质量上;六十年代将重点放在质量规划、质量设计上,到八十年代重点则放在新产品开发,即源流管理上,开发阶段的质量保证活动已成为质量管理的主流。

朱兰博士曾说:在未来的质量世纪,人们必须在质量管理方面做一些革命性的变革,以追求世界级质量。希望我们国家的企业能从这些著名管理学家的名言警句中得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