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并不等于废物,知识其实是一块翘翘板,只要利用得当,它便会弹起来,就会产生力量。可是不能活用的知识,价值有限,这是一切领导者要舍书取人的原因。也就是说,尽管知识和信息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是需要的,但我们必须明白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就是力量”这条长期被人们信守的格言,应该被创新思维的新格言所取代:知道如何使用知识才是力量。......
2023-12-06
我们在读书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其长,避其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继承和创造的读书目的。
愈深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学贵专一。
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做学问时,不但要好学,还要好问。
知文知人,学以致用。
成大事立大业者,他们的读书方式也与众不同,下面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提高他们的知识积累能力的。
1.郑板桥“善诵精通”。
不论是成大事者,还是做学问者都必须勤奋,认真钻研,才能修成正果,下面我们看看郑板桥是怎样学习的。
郑板桥不但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还是中国清代著名画派“扬州八怪”的领袖人物。虽然,他早年家贫但却正是凭着他的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才最终学有所成。
郑板桥有三绝,三真。三绝分别曰画、曰诗、曰书。
三真分别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郑板桥在绘画方面求教于大师石涛,在写诗方面则效仿杜甫、陆游,在书法方面则用隶体掺入行楷,并自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虽然陆续地钻研了各代名家的书法作品。但却真正做到了“虽师勿师,不取变取”,形成了自己的一派风格,一家之言,一体之范。
有人认为郑板桥之所以有如此的造诣,是因为天资聪明,记忆力强。
但郑板桥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曾这样描述过他读书时的情景:“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举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非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从郑板桥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读书刻苦到了何种程度。
郑板桥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弟一书》中还有一段话与之相印证,在信中他是这样对他的弟弟们说的:“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深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又是过目即记,遂了其事乎!”
郑板桥不推崇“过目成诵”,他一向都主张书要经常诵读,只有在不断地反复吟诵之间才可能体会出书中言语的真义来。郑板桥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愈深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的境界。
否则虽“过目成诵”,但没有进行反复吟诵,仔细体味,只会一眼即过,不会有真正的收益。
显而易见,郑板桥所赞扬的就是苏东坡“苦读四鼓”的精神和孔子“韦编三绝”的苦心,而不是他们惊人的记忆力与脱俗的文采,郑板桥正是运用了这种善读强记的读书方法,才成为了画、诗、书三绝的。
郑板桥不仅主张善诵,而且推崇“学贵专一”,即读书不能泛泛而读,毫无目的,而应该有选择,有针对性。
他在家信中曾说:“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叹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言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过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从这封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不赞成盲目地胡乱背诵记忆的。虽然那样,可以“过目成诵”,但无所不诵,却是读书治学的一大陋习。那样做的人,就是一个十足的傻瓜、钝汉!
郑板桥在读书的学以致用之中总结出了“善诵精通”的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必须有方法,必须要记诵。
因此我们可以从郑板桥的读书方法中得出这一宝贵经验:在记诵时讲究“善”与“精”两个字。
2.钱钟书追本求源。
称为“书痴”的钱钟书先生有其独特的读书方法,我们不妨从中学习。
著名的作家、学者钱钟书先生也是一位爱书之人,他从小就酷爱读书。
他的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篇》和《围城》等,另外还有散文集、小说集、学术著作等。
《围城》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之后,曾倾倒当时的所有读书人,当时就曾有“交谈不说《围城》记,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
钱钟书的成就,与他的酷爱读书密切相关,而他的读书方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方法就叫——追本求源读书法。追本求源读书法就是在读书时发现问题后,与多种读物相联系,经过详细的分析、比较、求证之后,求得一个能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本书针对这种读书方法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因为,苏轼在诗中说道:“春江水暖鸭先知”,所以,毛奇龄评道:“只该鸭先知,难道鹅不知道吗?”
袁枚对此事觉得既好气又好笑,认为如果要照毛奇龄的看法,那么《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一个错误了,难道只有雎鸠,没有斑鸠吗?
袁枚与毛奇龄的这场笔墨官司,到底谁是谁非,如果是一般人看看也就过去了,但钱钟书并没有就此打住,草草了事,他要追本求源。
钱钟书把《西河诗话》卷五找了出来,想要看看毛奇龄的原话到底是怎么说的。
在经过钱钟书的一番查找后,他发现毛奇龄的原意是:苏轼的诗摹仿的是唐诗“花间觅路鸟先知”句,但是其摹仿得非常拙劣。
人寻路时,由于鸟熟悉花间的路,所以鸟比人先知。
而水中的动物都可以感到冷暖,苏轼却说只有鸭先知,那就不对了。
比较严谨的人研究到这可能也会觉得满足而不再深究了,但钱钟书仍不罢休。他又找来了苏轼的原诗《惠崇春江晚景》,诗中说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原来苏轼的这首诗是为一幅画而作的,由于画面上有桃花、春江、竹子、鸭子,所以苏轼在诗中写道“鸭先知”。看来苏轼并没有错,而是毛奇龄错了。
为了将问题弄清楚,钱钟书又找出了张渭的原作《春园家宴》,原作里写道:“竹里行厨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人在花园里寻路,不如鸟对路熟悉,这是写实。
而苏轼在诗中说鸭先知,是写意,意在赞美春光,这是画面意境的升华,是诗人的独特感受,看来苏轼“鸭先知”之句无论从立意或是内涵来说都要比张渭之句高出一筹。
最后,钱钟书引用了《湘绮楼日记》中的“上上绝句”这句话来称赞苏诗,并下了一个结论,认为毛奇龄只是错误的“会讲理学的,讲诗往往别具心肠,卑鄙可笑,不懂得东坡苦心”。
从这一事例中我们不难得出钱钟书的读书方法——深钻细研,对各种作品相互参照相互比较,实事求是地对待各家文言。
钱钟书的读书方法,有助于读书人博采众长、举一反三,进行新推理和新想象等多种思维的锻炼;有助于培养读书人严谨求实的学习精神;有助于提高读书人慎思慎取的能力。
3.巴金“回忆式”。
巴金先生的“回忆读书法”更是与众不同,我们也可借鉴使用。
巴金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他一生都勤于笔耕,从不间断,著有家喻户晓的名著“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春》、《秋》。他的作品被译成法、英、日、俄等多国文字,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巴金的读书方法即回忆读书法。所谓回忆读书法是指在没有书的情况下回忆、体味自己以前读过的书,往往能够得到独特的见解与感受。
巴金曾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道:“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回忆读书法有如下的好处:
(1)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摆脱恶劣条件与不良环境的制约。(www.chuimin.cn)
巴金在十年动乱中亲身体验了回忆读书法可充分利用时间,不受条件和环境限制的好处。
巴金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上了封条,加了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得出这个结论:在不具备读书条件的情况之下,回忆读书法仍能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读书”。
(2)可以做到温故知新,深入吸收营养。
通过回忆,可以将过去所读之书“拿”出来,一点点品味,就像牛反刍一样,进一步地消化吸收。每对读过的好书回忆一次,对书的理解、认识,对主题的把握都会更深一层。
(3)可以使人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力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的消耗。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回忆读书法是一种奇特而有益的读书方法。但要注意的是,你首先需要有回忆的内容,这就需要在此之前阅读大量的书籍,并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巴金曾自述道:“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巴金这种有意识、有计划地在头脑里“储书”,是读书治学必不可缺的基础性工程。
4.毛泽东“四多”方案。
毛泽东的才能和智慧,让人惊叹,那么,这位能力巨大的成大事者,是怎么学习的呢?
毛泽东同志也十分喜爱读书。毛泽东经常对他身边工作的人说:“饭可以少吃,觉也可以少睡,书可不能少读啊。”
毛泽东每当沉浸于书中时,往往会不记得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说:“还有一点点,看完就吃。”端起饭碗后,还是边吃边看,有时饭热后又凉了,凉了又热,这样热上几次才吃完。
有一年除夕,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想:过年了,全国人民都在喜庆新春佳节,我们也该让他过个好年,尽量做顿好一些的饭菜,给他补一补。
但是,当工作人员把饭菜端到他跟前时,却看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重读线装本的《资本论》,并不时地在书上圈圈画画。
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工作人员虽然怕打扰了他,但为了主席的健康着想,仍然对他说道:“主席,吃完饭再看吧。”
毛泽东一看,饭菜已摆在了茶几上,他也不好再说什么,就只好放下手中的书,狼吞虎咽起来,但是,最后一口饭还没咽下去,他就又看起书来。
毛泽东酷爱读书,广收博览。他爱书已爱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在中南海的每个房间里都装满了书。他的起居室、卧室和办公室里也都立着好几个书柜;饭桌上、床上,就连卫生间里也摆满了他平时最喜欢阅读的书。
他在外出时也要带上几箱子书,在外地时他还常借书看。他真是实现了那句“活到老,学到老”的名言。
毛泽东的学生周士钝,在谈到毛泽东读书的情景时,说毛泽东读书有个“四多”的习惯,就是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这“四多”充分反映了毛泽东虽然酷爱读书,但是却不迷信书本,有独立进行思考和追根问底的精神。
毛泽东读书的主要作法有如下几点:
(1)多读。所谓多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读的书数量多,内容广;二是指对有价值的文献书籍读的次数多,以致“滚瓜烂熟”的境地。毛泽东读过的一些散文和诗词经常能读到脱口背诵的程度。
毛泽东在晚年时还能流畅地背诵500多首古诗词。他对很多小说的重要段落,也经常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使得一些在他周围工作的文科大学生都被惊得目瞪口呆。
毛泽东同志一生中都酷爱读史书,一套线装的《二十四史》陪伴了他几十年,就在他无数次地翻阅下,这一套书的封面都被磨破了。
虽然,他到1975年已病魔缠身,就连写字时手都打颤,但是他还在许多书上亲手写下“1975.7再读”、“1975.9再读”等字样。他对司马光《资治通鉴》尤为喜爱,在一生中他竟将《资治通鉴》通读了17次之多。
(2)多写。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这样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作笔记、写随感等也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毛泽东同志动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他青年时,在课堂上听讲写“课堂录”,在课后自修时写“读书录”,另外他还有选抄本、摘录本等等。
他读书时要在书中的重要地方画上各种符号,丰泽园的图书室里就有他圈点批画过的书1.3万余册。
例如:《伦理学原理》全书总共有10万多字,但是,毛泽东用小楷在书的空白处,就写了1.2万多字的批语。
他读《辩证法唯物教程》时,就用毛笔和红蓝色铅笔在书眉处也写下了将近1.3万字的批语。
例如:他在延安读艾思奇的辩证法一书后,就专门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中写出了该书的提要和自己对该书的看法。毛泽东同志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写读书笔记,内容大多为指正书中的错误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钻研的深度与治学的严谨。
(3)多想。读书时的多想,是指读书时不仅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同时也要将自己的观念与其对照,并将自己对书的一些看法用笔“谈”出来,似乎与作者切磋一般。这种“笔谈”使读书变成了反复思考的过程。
毛泽东在他的读书批语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和精辟的评价,而这些见解和评价都是他熟读精思后的结晶。
(4)多问。毛泽东常说:学问,讲的是又“学”又“问”。我们做学问时,不但要好学,还要好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他总是许多学者家中的座上客,拜访求教,发问不已。
在毛泽东成为中国的领导人之后,仍然保持着这种多问的学风。他遇到不懂的问题后,不是读一些通俗的小册子,就是请教专家,或者查工具书。他一生都在无止境地追求着知识。
毛泽东的才能和智慧,是他艰辛地劳动换来的,是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的硕果,是他革命经验的升华和结晶。
5.贾平凹“知文知人”。
贾平凹,中国的著名作家,创作了如《商州散记》、《月迹》、《爱的踪迹》、《废都》、《怀念狼》等许多重要作品。其“知文知人”的学习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贾平凹非常爱读书,他认为什么都不用眼红,但是读书却要眼红。朋友可以抛弃,但书之为友不能一日不交。
他认为书是一种财富,所以人们应逼着自己静下心读书,探知书中的精华。
贾平凹在给他妹妹18岁生日的信中提到了知文知人读书法。读文学作品时,如果是知文的作品,就要精读,多读几遍;如果是知人的作品就要泛读,读这个作家的所有作品,以及评论他人的文章等。
就一本书多读几遍的问题,贾平凹认为: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只有这样,才可能将一本书读通、读透,把握住整本书的精髓。
当有人问及是否应该把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都读完时,贾平凹说:“你真真正正爱上这本书了,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读,读他的长篇,读他的中篇,读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理论,再读别人对他的评论和为他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
这样做往往会比只看作家的全部作品有用的多,因为它能对作家有一个更为完整与深入的了解。
贾平凹还指出:“这样,你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文坛如何,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如果你在读书时能够做到知文知人,那么你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同时他还指出,读书抱有的应是继承的态度,万万不可“跪倒”读,对任何作家作品都是这样。
贾平凹说:“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在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晓其短,学精神而弃皮毛啊。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在他人的脚下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以使你受损,你就永远在他的屁股后面了。”
我们在读书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其长,避其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继承和创造的读书目的。
总而言之,贾平凹读书方法的着重点就在于“知文知人,学以致用”。他将博与专、学与创相结合,不仅仅对于那些爱好文学的人有帮助,对于有其他爱好的人也一定会大有裨益。
有关影响你一生的心态与细节的文章
知识并不等于废物,知识其实是一块翘翘板,只要利用得当,它便会弹起来,就会产生力量。可是不能活用的知识,价值有限,这是一切领导者要舍书取人的原因。也就是说,尽管知识和信息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是需要的,但我们必须明白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就是力量”这条长期被人们信守的格言,应该被创新思维的新格言所取代:知道如何使用知识才是力量。......
2023-12-06
只有自己想成功,才有成功的可能。齐瓦勃选择了后者,他不求安稳的生活,他要努力地向前发展,用乐观的心态,愉快的情绪,做伟大的事业。只有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才能成为公司的重要成员。这段话的意思是鼓励每个要成大事者都必须拥有进取心,不要拘泥于一个平庸职位上的不菲薪水,而丧失了向更好位置上奋进的斗志,那是你不相信自己能力的表现,不相信自己也能做出一番大事业的表现。......
2023-12-06
每天拿出“为将来的一小时”,我们大家都相信,将来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事,将有超越目前的可能。在您的“为将来的一小时”里,您应该读书、看报,您应该看电影,您应该与朋友和同事打电话,您应该浏览招聘广告或四处打听工作,您应该利用录音课程、录像和书籍接受继续教育,或者,您干脆散步一小时同时幻想自己的将来。许多刚听说“一小时方法”的人,首先嘲笑这种想法。......
2023-12-06
那位人士说的却是:“勤勉高于天赋。”“天赋”往往会给人们一种错误的观点,以为勤奋和苦干对有天赋的人来说是没有用的,有许多人都是在拥有这种思想后而止步不前。比彻激动地说,“天才需要勤奋,就像勤奋成就天才一样。”而是勤奋写作和坚持不懈地推敲,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天才也只是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不能带给其他人什么。......
2023-12-06
结果,林肯落选了,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所遭遇的第一次逆流。两年后,林肯和许多自由党人一起,在国会中大胆发言,他谴责总统发动一起“掠夺和谋杀的战争,抢劫和不光荣的战争。宣布上帝已忘了照顾无辜的弱者,容许凶手、强盗和来自地狱的恶魔肆意屠杀男人、女人和小孩,使这块土地饱受摧残。”林肯对合伙的律师说“这等于是政治自杀”。......
2023-12-06
作为一个上班族,在公司最忙、最累、最紧张的时候,最好不要借故请假,即使生病,只要还能上班就不要请假。作为上班族的成大事者,可别随随便便地高兴请假就请假。要想在职场取得成功,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随便请假,即使生病,只要还能上班就不要请假,更不要因为逃避繁忙的工作或无关紧要的小事而请假。......
2023-12-06
在林肯还没有成为总统的时候,他从事过店员这个职业,一次为了把零钱还给一位夫人,摸黑跑了6英里的路,而不是等到下次再找那位夫人,就是这件事体现了林肯诚实的品格,从而使人性中高贵的品质被象征定位为“诚实的亚伯拉罕·林肯”。正是因为林肯诚实的品德,使得经理才如此相信他。有一次,林肯的盟友劝说他,只要能获得两个敌对代表团的选票,他就能成为内阁的候选人。这就是从阿伯德·卡德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诚实。......
2023-12-06
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年轻人往往都渴望成功,但是绝对不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我很想获得成功,但我不相信我真的会成为心中渴望的理想角色。我所从事的职业、我所从事的工作行业已人满为患,在这一领域,许多人都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许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因此,我相信我已经犯了错误。但是如果运气特别好的话,也许我会在某个地方出人头地。”持有这种想法并以这种想法去行动的年轻人也许真能在某个地方“出人头地”。......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