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诚实守信:决定信用卡成功

诚实守信:决定信用卡成功

【摘要】:对于成大事的人而言,手中都有一张“信用卡”——诚信。青年人要以诚信的态度为人处世,养成诚信的为人与习惯,处世以“信”为原则,讲信义、重信义,这样的人才会被世人所接受,也才会在危难之时获得别人的帮助,从而走向成功。由此可知,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诚信”可以追溯至殷商时代。诚信是如此重要,青年人一定要做诚信之人,但做到诚实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义”。各成员的地位在名义上都是平等的。

对于成大事的人而言,手中都有一张“信用卡——诚信。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青年人要以诚信的态度为人处世,养成诚信的为人与习惯,处世以“信”为原则,讲信义、重信义,这样的人才会被世人所接受,也才会在危难之时获得别人的帮助,从而走向成功。

“一诺千金”说明了人要看重诚信,假如你答应了别人的诺言就不能随意更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周文王演《周易》,其中有“天之所助也,顺也;人之所助也,信也。”由此可知,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诚信”可以追溯至殷商时代。

孔子把信的位置看得很高,学生子贡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他讲了“足食、足兵、民信”三条。子贡问如果这三条只能做到两条,您先去掉哪一个呢?孔子想了想说:

“去兵。”又问再去一个是什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当百姓已经不再对自己的国家存有信任时,这个国家继续生存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

西周末的周幽王为“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失信于诸侯,终至丧国,可说是最惨痛的事例了;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以兴秦国的故事,也说明做事情必须先把信义摆在首要位置;项羽的大将季布是一个重友情、守信义的男子汉,楚人有句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诺。诺,就是古人应答的声音,类似于现今的“可以”、“好的”。

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曾多年流亡国外,在他路过曹国时,曹共公对他很不礼貌。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丈夫说:“妾看重耳的随从都是可任相国的人才,这位公子将来一定要回国称霸,对他无礼,我们会遭殃的。”于是僖负羁派人送了一餐精美的饭食,并在饭食里暗藏一块玉璧,意思不仅是修好,而且暗指重耳是玉一样贵重的人物。重耳很感激,接受饭食而退还了玉璧,这件事被人称之为“受飧而返璧”。

后来,重耳到达楚国楚王隆重地接待了他,但同时询问他会如何报答自己。重耳说:“玉帛珍宝,楚国都有。倘若托您的福,将来回到晋国,万一楚晋发生战争,相遇中原,我一定避君三舍(古一舍为30),以示感谢。

如果您仍不肯罢休,我只好拿起弓箭,与君周旋。”过了年,重耳做了晋国国君。了三年,晋楚果然交城濮,重耳诺,主动90里。但楚王不肯罢休,致使

汉人朱晖乡党张堪非常器重他的为人,有说起闲话,张堪说万一我有什么不幸,我的妻子可托的人只有朱晖了。朱晖当时并没有答应什么。虽然后来两人长时间不往来,但是当朱晖知道张堪果然病死,且其遗孀非常贫困时,特地前往慰问照顾。朱晖的孩子很奇怪,说父亲和张堪并无深交,也没答应他什么,现在怎么要去照顾他的家小了。朱晖说:“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也就是说,张堪已经把他视为知己了,虽然他没有说什么,但在内心已经不能辜负人家对自己的信任和付托了。

这种“信于心”也和田光、荆轲这样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诚信是如此重要,青年人一定要做诚信之人,但做到诚实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义”。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晋国的大臣赵盾是位贤相,因为多次劝谏晋灵公,灵公厌烦他了,便派力士锄鹿前去刺杀他。当锄鹿潜入赵盾住所时,赵家不但敞开着大门,连内室的门也是开着的,并无严密警卫,室内外陈设也很俭朴。当时天还未亮,赵盾却已经把衣帽穿戴得整整齐齐,端端正正坐在那里等着上朝议事。看到这种情景,锄鹿大为感动,叹息道:“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取而弃(信在此处是为信于君命),说了义之重要。

还有流传世美负心的事。当陈世美中状元之后,派去刺杀秦香莲母子的韩琦宁而失信,也不杀无辜的母子,最后自刎而死,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古人在取信时,常常把“信义”连在一起考虑,并非把它们割裂开来。(www.chuimin.cn)

任何社会中,一个人在思想上、品质及至能力等方面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便是他是否信守诺言,是否轻易许诺。因此,“诺必诚”就包含了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说到做到,二是许诺前要三思而行。

古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青年人从中应该学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在今后的事业发展中重“信”讲“义”,做一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无论行商还是为学都要做到重“信”讲“义”。行商就讲商业信义,做学问就讲做学问的原则。

商业在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中虽然并不十分发达,但是却伴随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今天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之际,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商人的诚信经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范强植农经商,很有办法,他主张“十分利只取一分”,被后人尊为文财神。由于行业的不同,财神也有不同的形象,如茶叶店挂陆羽像;绸布店挂嫘祖像;而一些大商店、大银号则高悬武财神关羽的像,这其中的含义除了桃园三结义般的重要的在于关羽是个义的子,为人做事诚信是一的。

明人张萱《西园闻见录》讲了这郑金吕荣年,顺昌人。二人幼相友善,以藩贩为生,所至,人推其诚。年三十,合资仅百金,偶被盗去,郑曰:“此金置吾舍,知者为盗,不知者谓吾匿。”遂称贷偿之。是岁获利大,人咸曰:“天报善人如此。”一日,郑往水口贩盐,计所得,倍其值,今番清损。商人不信,郑无如之何。与吕公之初,不以吕之不知而私,凡所贮,一钥二匙,他人各不相问。

张萱讲的这些,说明了那时经商的人是非常看重德行的,毕竟当时重农轻商的传统意识认为“无商不奸”的观念只是社会的负面。

唐代商业一般都成立行会。行会是同业商人的组织,在行会中由大家推举出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行头”、“行首”,负责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并规定行德。各成员的地位在名义上都是平等的。1956年在北京房山发现的唐代石刻佛经里,记载幽州(北京)的商行就有米行、肉行、油行、果子行、炭行、磨行、布行、绢行、丝绵行、生铁行、杂货行等。当更大规模的商行在宋代出现之时,商行也就制订了类似于划出会员营业范围,规定会员义务、货物价格,经商的商业道德和信义的规约。为了使人容易认,各行的衣服装束也不同,有类似今天的场服工作服

宋代的商行对外来很严,不经行,不此在排除同业竞争因素之外,保护本地经商者的信誉也就成了十分关键的因素。到了明代中叶,商人的行会组织向会馆发展。

这是一种团结同乡人,经商时相互帮助的乡土性行会组织,台湾学者李亦园在分析晋商(乔家大院)理财文化时这样说:乔家的人不但有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知人善用,而且懂得如何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然后交给经营者去运作。乔氏商业行号中对职工的管理极严,不准接眷来店,不准娶妾、宿娼、赌博,不准自开商号、储私放款等等。但是对工作人员也有优厚的一面,他们行号中有所谓的“顶身股”的制度,也就是高级职员可以依其任职的年份取得不同程度的股权,每三年结账期可取得优厚的股份红利,这可以说已是现代企业员工参与经营的理念了,使职工们视公司如自己的事业,能够尽心尽力去做,不仅结账期可分得应有的红利,逝世时也可以得到长期的抚恤。

另有更特别的设计,那就是分红利也有一定限度,不是把所有盈余都照顾均分,而是保留相当分量作“厚成”,也就是增资之意,这样既可以扩大资本,又避免职工因红利分得多而私自发展自己的企业。

乔家的人除了建立经营制度之外,也形成了他们的一套商业伦理,表现了相当细致而有长远眼光的经营精神,而不是功利、巧取豪夺的作风;弃我取、利多做;维护信誉、不为虚假;小忍小让、不甚;“相与”,慎始慎终等。其中所谓“相与”,也就是互相交的行对破产者有时不要其索赔且还要给予资助,最终得大家一致的拥戴与赞誉。

诚与信是中国思想中的传统品德,是中国商人最崇尚的道德信条,也是他们得以发迹和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诚信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人们之间的社会行为从功能上说,以合作活动和交换活动为主。例如工厂、农村、机关、公司中,人们的工作都是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甚至在一个家庭中也少不了合作。交换与传递在合作中必不可少,最典型的是在商业领域,买卖、委托、招聘、雇用等,几乎每一种合作或交换都涉及到守信、守约,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体现了守信守约的多层次性。现代社会,除以法律的硬性规定来保障交换行为的可信外,一个人只有靠长时期的立诚守信行为才能建立起信誉。信誉本身是有价值的,它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的通行证、信用卡。处世讲求诚与信,这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现代社会的座右铭。

青年人要以此为座右铭,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做一个讲诚信守信义之人,才能在事业发展中取得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