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土地神和灶君:基层神灵

土地神和灶君:基层神灵

【摘要】:在众神谱系中,土地的“级别”最低,是最基层的神灵,所以一般没有祠庙,只附在神庙或桥亭等地方祭祀。土地各处土地均非同一神,多以人鬼升任。最初灶君的形象,是一个女性。灶君是民间信仰的主管饮食之神,又称“灶王” 。到了晋代,灶君的职权也逐渐扩大,由管一家饮食演变为司察世人罪过、操一家生死祸福之神。

5.基层神灵——土地和灶君

土地是古代神话中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今民间多称“土地公公” 。因其为里社之主,所以又称“社神” 。《孝经纬》说: “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

旧俗以土地为民众祭祀之神,以求年丰岁熟。在众神谱系中,土地的“级别”最低,是最基层的神灵,所以一般没有祠庙,只附在神庙或桥亭等地方祭祀。

土地

各处土地均非同一神,多以人鬼升任。陈确庵《尉迟土地庙序》说: “社以祀山林川泽原隰之神,谓之地img212庙,以祀先代之有功德者,谓之人鬼。今土地庙乃有陆宣公、子胥、武侯、卫公之称,则合地img213人鬼而一也。 ”

第一个被奉为土地神的是蒋子文。东晋干宝《搜神记》记载:蒋子文是东汉时人,被乱贼杀死,但在三国时代复活。他告诉人们: “我是这里的土地神,很想为百姓造福。但要为我建造一座庙宇,否则会大祸临头。 ”人们不把这话当回事,结果当年就发生了一场瘟疫。此后,蒋子文又制造了一系列灾祸,弄得人心惶惶。吴大帝孙权没有办法,为蒋子文造了一座庙,并把钟山改名蒋山,从此这一带就没再发生过灾祸——这故事虽然荒诞,但却说明了一点:三国时就有了人格化的土地神。

宋代洪迈《夷坚志》说: “湖州乌镇普净寺,本沈约父墓,约官于朝,尝每岁一祭扫;其反也,梁武帝辄遣昭明太子远迎之。约不自安,遂迁葬其父于金陵,而舍墓为普净寺,故寺僧祀约为土地神。 ”这里说乌镇普净寺的土地是沈约。 《宋史·徐应镳传》记载: “临安太学本岳飞故第,故飞为太学土地神。 ”这里说杭州太学的土地是岳飞。此外,古代翰林院和吏部所祀的土地,相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至于《清嘉录》所说“茧袍乌帽,装扮白发翁”的土地,都是没有确实姓名,只能塑成这个模样了。

道教把土地神纳入了神仙谱系,其职责除了保一方平安、保证五谷丰登、帮助人们消灾避祸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把灶神提供的关于人间善恶行为的材料向城隍神汇报,然后再逐级向上汇报,最后由玉皇大帝定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www.chuimin.cn)

灶君

除了土地,在道教神仙谱系中还有一位基层神灵,那就是灶君。灶君何许人也? 《淮南子·汜论训》说: “炎帝作火官,死而为灶神。 ”汪葵《事物会源》 ,则以黄帝为灶神。孔颖达疏《礼记·礼器》云:“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 《吕氏春秋》说: “吴回回禄之神,托于灶,是月火王,故祀之也。 ”上述四说,灶神均为一人。而民间另有一说,称商朝末年,姜子牙帮助周武王讨伐纣王,打下江山,有功的将领都受封为神,但广大士兵都未受到封赏,心中不快,难免闹事。于是姜子牙便将士兵封为灶神,既可以制止士兵胡闹,又能将家家户户管起来。在《敬灶全书》中,又有东南西北中五方灶神之目。

最初灶君的形象,是一个女性。 《庄子·达生》司马彪注: “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也有类似的说法: “灶君名隗,状如美女。 ”后来灶君渐由妇女的形象,变为男子,后又成为美男子。汉代许慎《五经异义》等书记载,灶神叫苏吉利。又说灶神叫张单,夫人字庆忌,有六个女儿,都名察洽。

灶君是民间信仰的主管饮食之神,又称“灶王” 。我国古代有祭灶的习俗,民以食为天,古人祭灶主要是为了感谢和颂扬灶神的功德。西汉时,灶神的神职逐渐转化为掌握人的寿夭祸福,被彻底迷信化了。《史记·孝武本纪》记载:西汉有个叫李少君的方士,鼓吹祠灶可以致物炼丹,导致长生,并能以方士致灶鬼之貌。 《淮南万毕术》则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说法。到了后汉,这一观念更广为流传,郑玄注“五祀”中的“灶”为: “小神居之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尔。 ”《后汉书·阴兴传》记载,阴子一见灶神,立刻以黄羊祠祀,结果财运亨通,成为巨富。到了晋代,灶君的职权也逐渐扩大,由管一家饮食演变为司察世人罪过、操一家生死祸福之神。晋代葛洪《抱朴子·微旨》篇说: “灶神每月最后一天晚上上天去陈述人间的善恶功过。罪大者夺纪,减损寿命三百天;罪小者夺算,减寿三天。灶神与司命神融合后,民间的祭灶习俗中便出现了请灶神保佑子孙兴旺的说法,如《灶王府君真经》就有“求寿的管保你年登九旬,求儿的管保你门生贵子”的说法。

灶神原属家神,通常初一、十五都要上香供奉。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旧时每逢这一天,家家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叫做“送灶” 。或者请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搬弄人间是非。宋代范成大作有《祭灶词》 :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这是说以好酒好菜讨好灶君,请其上天少说是非。

过去不少人家的灶门上,都贴有一幅对联: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送灶君上天时,先将灶君画像揭下,和元宝一起焚化,以示恭送灶君上天。有的则用花花绿绿的纸糊成轿子,将灶神纸马放入轿内一起焚化,以示灶君坐轿上天。还有以一枝马尾松,边烧边念: “一蓬青松一蓬烟,恭送灶神上西天” ,以示灶君骑马上天。

灶君上天汇报,来回共须七日。清代吴曼云《江乡节物词》云:“迎神薪突正衣冠,灶马纷纷乍解鞍。来复只须占七日,笑他人说上天难。 ”正月初一灶神从天上回来,又要作祭祀,称作“接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