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代广建道观及设立道官-图说中国道教史

宋代广建道观及设立道官-图说中国道教史

【摘要】: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除了崇尚道教建造了大批道教宫观院庵之外,还往往以“佚老优贤”的名义将一些正直的官员罢免官职,然后将他们安置到道观担任有名无实的“提举” ,称为宫观官。

8.宋代广建道观设置道官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五十多年的动乱,但它的国力远不如汉、唐,辽、西夏、金始终威胁着它的安全。北宋历代帝王都崇奉道教,借助神权,假托天意,既想在心理上找到安慰,又想以此缓和阶级矛盾。

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前就经常和道士交往,还利用符命为自己夺取江山制造舆论。陈抟将天下统一的希望寄托在赵匡胤身上,听说赵氏登极,他闻讯大笑,从骑着的驴上坠下说: “天下这回安定了!”当赵匡胤登上皇帝的宝座后,以九五之尊,亲自上门拜道士苏澄隐为师,请教治世养生之术。他还经常出入道观,又在华山建造西岳庙,在京城建造建隆观。

宋太宗赵光义曾两次召陈抟入宫,对他推崇备至,非常敬重,向他请教国家大事。陈抟向宋太宗建议: “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 ”宋太宗赐予他“希夷先生”之号。宋太宗对另外几位高道也都奉若上宾,又下令寻访道书,还亲赴太一宫祭太一神,以表明自己对道教的信奉。

宋代皇帝对道教法术也颇为迷信。宋元img171元年(1086年) ,宋哲宗的皇后孟氏误吞银针,塞于喉中,遍请名医,都无法将其取出。有人向宋哲宗推荐刘混康,说他深谙高明秘传的上清道术,济世救人,疗疾治病,受者辄愈。于是,宋哲宗立即把刘混康召进宫中。刘混康以其高超的道术,从孟氏喉中取出银针。宋哲宗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赐号洞元通妙法师,请他主持上清储祥宫。从此,刘混康名播天下,成了朝廷的红人。

宋代道士形象(宋青绿釉人物壶)

北宋皇帝崇道最积极最投入的,当推宋真宗宋徽宗。(www.chuimin.cn)

宋真宗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宋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王钦若揣摩透了宋真宗心理的,他知道宋真宗害怕战争,大谈封禅的重要,以掩盖城下之盟的耻辱。宋真宗好象找到了理论根据,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

宋真宗崇奉道教,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宋真宗时,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为粉饰太平,掩盖尖锐的阶级矛盾,转移人民的视线,以神道设教,使人民处于一种宗教崇拜的狂热中。此外,北宋前期,在皇位的继承问题上,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对于宋真宗能否合法地继承皇位是有着争议的。因为按照所谓的“金匮之盟” ,宋太宗不能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宋太宗想改变这个盟约,但一时还拿不定主意,就向赵普请教。他们与当时的名道士陈抟合谋,演了一场戏,编造了宋真宗是道教大神转世的神话,以此来证明他继位的合法性。宋真宗的继位有了天命的支持,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就被神权掩盖了起来。宋真宗大兴道教,一是表示不忘道士在继位中对自己的帮助;二是以此来应和自己是道教大神转世的说法;三是借天意神权消除自己在澶渊之盟前怕战惧敌的影响,进而消除人们对自己不太合法继承皇位的失望。宋真宗崇道的结果,给人民一种升平的假象,在劳民伤财的同时,起到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改善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封建统治的稳定。

宋真宗

宋徽宗赵佶自号为教主道君皇帝,十分宠信道士,召请道士入宫,奉为上宾,和不少道士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宋徽宗特别敬重神霄派的创始人王文卿,任命他为道教中最高职位的命官“金门羽客” 。宋徽宗于政和三年(1113年) ,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道经,设立书艺局和经局等专门机构,负责整理和校勘道书,并亲自注释《道德经》 、 《南华真经》等书。政和四年(1114年) ,朝廷设置道阶,有“先生” 、 “处士”等名称,秩比中大夫,至将仕郎,共二十六级。此后,又设置道官二十六等,有诸殿侍宸,校籍授经,以拟“待制” 、 “修撰” 、 “直阁”等名称。后来又改为“大夫”等名称,以与行政官员官阶相同。宋徽宗还接受方士林灵素的建议,立道学,诏太学辟雍,分别设置《内经》 、 《道德经》和《庄子》 、 《列子博士两名,考试方法类似科举制度。以《内经》 、 《道德经》为大经, 《庄子》 、 《列子》为小经。在金人兵临城下之际,宋徽宗竟然相信道术可以抵抗金兵,最终沦为金人的阶下囚时,还头戴逍遥巾,身穿道袍,一副道士打扮,荒唐到了极点。

因“靖康之难” ,宋高宗赵构偏安临安(今浙江杭州),道教亦随之在江南兴盛,兴起了净明道、金丹派南宗等新道派。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除了崇尚道教建造了大批道教宫观院庵之外,还往往以“佚老优贤”的名义将一些正直的官员罢免官职,然后将他们安置到道观担任有名无实的“提举” ,称为宫观官。如武夷冲佑观(今武夷宫),南宋先后有五十多位这样的官员任提举或主管,包括“东南三贤”的朱熹吕祖谦、张研,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辛弃疾等,都担任过冲佑观提举。

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