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谭峭:揭示万物皆化-图说中国道教史

谭峭:揭示万物皆化-图说中国道教史

【摘要】:谭峭一无所留,衣物赠给穷人,钱帛置于酒肆。在政治思想方面,谭峭以“虚” 、 “化”的哲学观来观察现实社会,提出不少进步的主张;又从“虚化万物”的观点出发,进而提出“万物皆化”的主张。

10.谭峭认为“万物皆化”

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谭峭,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他从小聪慧,博闻强记。父亲谭洙身为国子司业,希望他多读儒经,牟取功名。但他却爱好黄老诸子及《穆天子传》 、 《汉武帝内传》 、《茅君列仙内传》等列仙传记。后辞父出游,先后到过终南山、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等名山,越走越远,不再回家。谭洙写信催他回家,他回信说: “茅君昔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 ”谭洙见他求道的意志非常坚定,就同意他去当道士,但心里经常挂他,不是派家童去看望他,就是寄衣物钱帛给他。谭峭一无所留,衣物赠给穷人,钱帛置于酒肆。他拜嵩山道士为师,学会了辟谷、养气之术。他夏天穿皮衣,冬季穿布衫。他喜欢喝酒,常在醉乡,疯疯癫癫的。有时他整天倒卧于霜雪之中,别人以为他死了,但近前一看,呼吸如常。据南唐沈汾《续仙传》记载:谭峭后居南岳,炼丹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入青城而去。每行吟诗道: “线作长江扇作天,img143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 ”

谭峭《化书》

闽康宗王昶崇尚道教,拜谭峭为师,赐号“金门羽客正一先生”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 ,南唐灭闽,谭峭退隐庐山栖隐洞,跟他学道的有百余人。谭峭在士大夫中威信很高,南唐诗人孟贯《赠栖隐洞谭先生》诗赞道: “先生双鬓华,深谷卧云霞。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石泉春酿酒,松火夜煮茶。因问山中事,如君有几家?”南唐后主李煜将他召至建康(今南京) ,赐号“谭峭真人” ,还赏赐紫金阶和大量财产,他都不肯接受。后来他回泉州,在清源山紫泽洞修炼。谭峭于宋开宝六年(973年)无疾而终,享年百余岁。(www.chuimin.cn)

谭峭经历唐末、五代、宋初的战乱岁月,亲眼目睹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和人民的疾苦,撰写《化书》六卷一百十二篇,对百姓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结合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家伦理观念,以类推比附的手法,从事物的变化中阐述修道成仙的思想,探求社会治乱的原因。指出人民的劳动成果被王公贵族、官吏、士兵、商贾夺去,才过着困苦的生活;统治阶级“穷民之力,以为城廓,夺民之食,以为储粟” ,才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他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的结果,对人民群众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正义行动予以充分的肯定。他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体现了农民的善良愿望,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控诉统治阶级的残暴,有积极的意义。

在政治思想方面,谭峭以“虚” 、 “化”的哲学观来观察现实社会,提出不少进步的主张;又从“虚化万物”的观点出发,进而提出“万物皆化”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