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得道成仙是道教的理想

得道成仙是道教的理想

【摘要】:春秋时,老子著《道德经》 ,提出了“长生久视”的理念。《道德经》的学术思想,被道教作了宗教性的阐释,并奉之为主要经典。葛洪所说的仙道,不主张违背世理人情: “若委弃妻子,独处山泽,邈然断绝人理,块然与木石为邻,不足多也。 ”这种学仙修道的理论,比较符合上层统治者既要享受、又想长生的梦想。

2.得道成仙是道教的理想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没有产生灵魂不朽的观念,却有过肉体不朽的理想。人都希望健康长寿,更盼望长生不死。但谁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宿, “不死”只是幻想,现实中没见过,理论上不成立。

春秋时,老子著《道德经》 ,提出了“长生久视”的理念。老子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浑沌的“道” ,要想延长生命乃至长生不死,就得复归于“道” 。《道德经》的学术思想,被道教作了宗教性的阐释,并奉之为主要经典。道教的根本目标,就是追求长生不老乃至成仙。后来阴阳、五行、天文、术数、蓍龟、星命、堪舆、房中、方技等各家,也都先后归附于“道” 。

战国时,列子庄子、关尹子、img4冠子等,都归属于黄老道旗下,将其学说广加倡扬。尤其是庄子,继承了老子对于宇宙本体为寂寞无形的见解,把以“道”为核心的生命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指出,爱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人们所目睹的生死变化,只是时间作怪,在空间上没什么区别,无所谓来去,无所谓生死。 《庄子·养生主》认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这是说,人的生命悬系于天帝,如果不为生死之变所烦恼,任凭肉体像木柴一样烧成灰烬,让精神没有寄托而游于太虚,那么悬系于天帝的生命就可以得到解脱了。

庄子愤世嫉俗,超然独立,认为世间的财富、名誉、仁义、智慧等一切,会坏了人的本性,限制人的自由。所以他竭力抬高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格,而这种理想的人格只有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神仙才具备。

神仙超然物外,神通广大,不吃五谷,长生不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色。齐威王、宣王时代,神仙信仰的基础已经基本奠定,出现了驺衍、宋毋忌等一批方士。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述:齐国驺衍等人竭力宣扬“终始五德”学说;而燕国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人,则“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 。这些燕齐海上方士怪迂夸诞,宣称渤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都是黄金白银的宫阙,有仙人及不死之药。方士们怂恿人君,派人去海上寻仙采药,以求长生不死。其实所谓的“三神山” ,乃是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及,入海求仙者只能是无功而返。(www.chuimin.cn)

模仿海上神山形象的汉代博山炉

秦汉以来,由于秦始皇汉武帝等最高统治者的默许乃至提倡,黄老道和方仙道在社会上极为流行,并与道家思想合流,不断地补充和发展其理论,最终形成了以“修仙得道”为根本信仰和最高目标的道教。

晋代葛洪跟随郑隐学道,逐渐完善了仙道学说,其理论要旨是凡夫俗子通过学仙修道能够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但他声明,自己宣扬的仙道,既不妨害君主统治,也不违背儒家孝道: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内篇》中,不仅集中阐述了仙道思想,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学仙修道的方法。这些仙道法术,无非是“内修形神,使延命愈疾”和“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 ,强调通过药物和术数能养身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从而达到肉体不朽、长生不死的目的。葛洪所说的仙道,不主张违背世理人情: “若委弃妻子,独处山泽,邈然断绝人理,块然与木石为邻,不足多也。 ”这种学仙修道的理论,比较符合上层统治者既要享受、又想长生的梦想。

道教追求长生不死、学仙修道,宣扬“服药所以保形,形康则神安”的观念,所以“金丹术”就有了市场。这一道术包括“炼金术” (炼制黄金白银)和“炼丹术” (烧炼还丹)两部分内容。古代道士试图用铅汞丹砂等原料炼制金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财富,而是想把黄金变做不死药。被正一派奉为第一代天师的张陵,承袭方士炼丹之术,是主张炼外丹的。在江西龙虎山上清宫天师草堂附近,筑有一个法坛,法坛东侧相传就是张陵炼丹处。

神仙观念是一种迷信,但它在客观上促使道士们去探索和研究化学、医学及人体科学,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