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1978-1984年的粮食统购统销与粮食流通分析

1978-1984年的粮食统购统销与粮食流通分析

【摘要】:第1节1978—1984年:坚持粮食统购统销、适当放活粮食流通一、政策出台背景建国以来,为尽快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国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但是这一战略却与中国的比较优势相左,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能通过农业积累来支持国家建设,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粮食统购统销和农业集体化生产经营体制。

第1节 1978—1984年:坚持粮食统购统销、适当放活粮食流通

一、政策出台背景

建国以来,为尽快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国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但是这一战略却与中国的比较优势相左,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能通过农业积累来支持国家建设,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粮食统购统销和农业集体化生产经营体制。粮食统购统销就是低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和低价供应城镇居民口粮,其实质就是农民补贴市民,它是国家计划经济在农业领域里的体现。在农村,国家确定粮食的产量、收购的数量以及价格;在城镇,市民凭借粮证、粮票获得粮食的定量供应;在市场,国家粮食部门把断粮食经营,严禁私商进入。在1953—1966年间,为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统购统销价格有几次调升,但从1967年以后粮食价格就一直未动。统购统销体制在历史上起到了平抑市场波动、维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却已经成为农村商品经济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绊脚石;同时,农业集体生产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供求紧张,影响了经济的深度发展,从而为1978年开始的国家粮食和农业政策的调整提出了必然要求。

二、相关政策及其主要内容

(一)坚持粮食统购统销、适当放活粮食流通

这一阶段主要是调整粮食价格和搞活流通,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统购统销体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调整了农业生产的政策定位,即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在粮食生产方面,坚持“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厉行节约”的根本方针;为了调动种粮积极性,国家提高了统购价格并调减了征购基数。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粮食征购指标继续实行“一定五年不变”,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时起提高20%,超购的部分加价70%;粮食征购指标从1979年起减少50亿斤,水稻地区口粮在400斤以下的,杂粮地区口粮在300斤以下的,一律免购。1980年进一步调减粮食征购基数,四川等13个省、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粮食征购基数核减11.56亿斤,广东省两个县核减0.46亿斤。1979—1984年全国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累计上升98.1%,平均年均递升12.1%。(2)1980年《全国粮食会议汇报提纲》第一次提出在粮食分配上实行购销调拨包干办法。1982年1月,国家又决定对各省、市、自治区实行粮食购销调拨包干一定三年(1982—1984年),并对包干的完善做了规定。另外,在完成粮食统购任务之外,允许粮食集市贸易和议购议销,议购议销价格随行就市,并且准许多渠道经营,进而逐步搞活粮食流通,粮食流通“双轨”运行初见端倪。

(二)确立和推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是从地方自发开始的,起初并没有得到国家的承认,但是随着地方大包干呈现出显著的经济绩效,而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农业生产却裹足不前,如此形成强烈的反差,1981年政府开始正式认可这种新兴事物,以重新配置土地资源为核心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进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粮食生产力。

这一阶段的政策演变路径如表3—1所示。

表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变迁(一)(www.chuimin.cn)

img32

三、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一)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5亿吨上升到1984年的4.07亿吨,总的增长幅度是33.4%。纵观历史上中国粮食增幅1亿吨所用的时间:1949年的11 318万吨到1966年的21 400万吨,用了17年时间;再到1978年的30 477万吨,则又用了22年时间。而1978—1984年间增加1亿吨的粮食产量只用了6年的时间,成为建国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一个快速增长期,年增长率达到5.45%;同时,从1980至1984年实现四年连续增产。人均粮食占有量由319公斤增加到396公斤,首次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粮食紧缺的状况,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粮食相对过剩,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二)国家财政负担增加

由于这段时期国家提高了粮食统购价格,但是统销价却一直保持不变,所以出现“购销倒挂”,国家需要通过大量的财政资金补贴来弥补购销的费用和差价,从1979年到1984年,中国粮油价格补贴从84.49亿元上升到234.29亿元(3),进而,给中国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三)粮食流通逐步搞活

虽然这一阶段粮食流通体制仍然坚持统购统销,但是一些措施的实施改变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购销制度,农村集市贸易获得了异常迅猛的发展,乡村集市数由1978年的33 302个增加到1984年的50 365个,集市成交额由1978年的135亿元上涨到1984年的381.7亿元,增加近2倍。(4)议购议销六年平均比1978年增加2倍和20.6倍,粮食商品率达到30%以上(5),为粮食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