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普通高校辅导员培训成果

普通高校辅导员培训成果

【摘要】:随着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各高校也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辅导员培训,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教育部、各省份举办的骨干培训和境外考察,但相对于专业化队伍的建设目标而言还远远不够。据了解,上海日前推出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7大高校学生辅导员培训基地,由各基地对新上岗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旭说,这都是学校为辅导员培养服务而采

三、辅导员培训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缺少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对这支队伍的建设重使用、轻培养,重经验积累、轻理论学习,总体学历偏低。以北京为例,北京现有专兼职辅导员3500多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16.3%,拥有硕士学位的占46.5%,仍有近40%的辅导员还是大学或大学以下学历。

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心理、生活与学习上的导师,前提是自身素质要过硬,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能力素质,并有较完善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力量。而做到这一点,仅仅靠辅导员日常的积累是不够的,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对辅导员进行培养、培训、指引。

说起辅导员培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些议论:“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辅导员培训班,你离我们有多远”、“只说要干什么工作,不说怎么去干工作,也不解释为什么这样干工作”等。这种状况,不仅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关于辅导员培训,国家非常重视,已经着手制定有关长效政策。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各个高校要建立辅导员培养机制,以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为辅导员队伍健康成长提供条件。其具体内容包括: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适时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选拔优秀辅导员攻读定向学位等。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上介绍,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连续举办了11期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示范培训班,共培训辅导员班主任骨干2400多人。教育部将实施辅导员学位提升计划,按照《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安排,5年内分批选拔5000名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分批选拔500名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教育部已委托34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高校招收了首批1000余名辅导员攻读硕士学位。有关辅导员骨干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工作将于2008年正式开始。

随着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各高校也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辅导员培训,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教育部、各省份举办的骨干培训和境外考察,但相对于专业化队伍的建设目标而言还远远不够。

目前,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对辅导员的知识积累提出了新的挑战,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会涉及多个学科、多种专业的知识体系。但由于辅导员在专业方面还有很大欠缺,有时候与学生沟通时因为缺乏专业技能,在沟通效果上不是很理想,因此,使培训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非常必要。一名合格的辅导员需要通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专业化的工作。

1.辅导员培训层次

按照现行我们国家所能提供的关于辅导员培训的政策和条件,辅导员的培训可以由以下几个层次的机构完成:学校、省(市、自治区)、教育部。在培训层次的划分上,教育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主要负责辅导员骨干培训、各类型的高级专题研修和辅导员学历学位的教育;省级辅导员培训基地主要负责全省辅导员骨干的专题研修和培训;学校层面的培训则主要是面向本单位的全体辅导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提升辅导员具体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

对一所高校而言,首先,要着重于或者说立足于辅导员的校内培训。为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学校可实施多渠道、多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培训措施。辅导员的校内培训可分校院两级实施,其中学校负责专职辅导员的培训,学院负责兼职辅导员培训。按照辅导员专职化的要求,专职辅导员都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因此,新任辅导员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各高校要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整合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坚持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对辅导员进行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党团建设、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学生公寓社区管理、学生社团管理以及学生工作规程等方面专门培训。其次,学校要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省部组织的专门培训,以培养辅导员骨干队伍。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以积极推进辅导员出国(境)学习交流,设立辅导员出国(境)研修项目,选送优秀辅导员赴境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参加各类课程学习。各高校应该将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尤其是在辅导员培训的资金保障上,各高校应该与培训专职教师一样设立辅导员培训专项基金,以便于安排辅导员进行集中轮训。

2.辅导员培训的形式

培训分为初任培训、资格培训、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等。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上岗培训、在职进修、参加同等学力研究生课程班或攻读博、硕士学位,参加党校或行政学院学习,参加专题研讨班,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等。

据了解,上海日前推出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7大高校学生辅导员培训基地,由各基地对新上岗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在最先开始的上海大学举行的培训班上,以辅导员互动和讨论案例为主,游戏也是授课的一种方式。在进行网络思想教育板块的理论培训时,还让辅导员们观看在大学生中流行的芙蓉姐姐、后舍男孩的视频,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探讨,大家对这种话题的探讨兴趣盎然,讨论之后颇有收获。上海交大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葛卫华指出,理论学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不能满堂灌。理论授课要与小组讨论结合起来,让辅导员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侧重于实战。这样的培训辅导员参与度比较高,课堂互动效果好,会大大提高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清华大学,每个辅导员都有两本随身携带的小册子,一本是《辅导员工作手册》,一本是《辅导员工作案例集》,前者可以为辅导员提供最完整的全校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所有参考性文件,后者则可以为辅导员们提供最有代表性的案例供他们参考借鉴。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旭说,这都是学校为辅导员培养服务而采取的措施,广大辅导员出于做好学校工作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朴素愿望,普遍希望学校能够加强思想水平、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培训,这种需求也反映了学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

北京科技大学根据辅导员不同成长阶段为其量身定做培训计划,通过举办“新上岗辅导员培训班”和“新辅导员见习制度”,帮助新上岗辅导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接手新工作、胜任新岗位。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春秋两季“学生工作干部培训班”、年末“学生工作交流研讨会”和不定期专题培训,保证年人均培训不少于54个学时。北京师范大学计划建立辅导员培训“导师制”,给参加培训的辅导员配备导师,按照心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给予持续性的业务指导。(www.chuimin.cn)

3.辅导员培训的重点内容

(1)通过培训坚定辅导员的理想信念,提高辅导员政治理论功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就是要搞好理想信念教育。”实事求是讲,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上确实普遍存在着理想信念问题。许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理想信念危机。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对辅导员的系统培训,坚定辅导员的理想信念,提高辅导员政治理论功底,以先进的理论武装他们:一是要培养辅导员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二是要加强辅导员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三是要辅导员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2)通过培训培养辅导员的敬业精神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积极正确的职业行为源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和为职业献身的高层次需求。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正确的认知,没有为职业献身的高层次需求,那他就失去了做好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在市场经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与经济一样多元化,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报酬使一些辅导员的心态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不利于队伍的稳定。因此要通过培训活动让辅导员对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把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把学生工作视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具有敬业奉献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本职工作。

(3)通过培训强化辅导员心理素质。辅导员的素质关系着高校德育质量和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辅导员心理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将加强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纳入以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为目的的师资培训系统。

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内涵,一是知识素养的形成,二是智能品质的培养,三是情绪情感品质的培养,四是需要与动机品质的培养,五是自我意识的培养。

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重点是抓好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把好选聘辅导员心理素质考核关,确保德育人才的质量;二是搞好上岗培训,提高对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认识水平;三是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培养其心理教育能力;四是加强心理健康培训,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通过培训强化辅导员人格魅力养成。人格是一个人品质、意志和作风的集中体现。作为人的文化心态和社会行为的集合,人格魅力凝聚着个人自身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现象等条件因素。辅导员人格魅力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辅导员,其人格魅力不仅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也能深刻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独特而神奇的作用。辅导员人格魅力培养是其特定职业的特定要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要求。因此,要通过一定的培训活动,加强辅导员对人格魅力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并引导他们通过培训活动和实践活动,逐步养成并不断完善其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大包小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年轻的学子就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谢过,两人各自走了。几日后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包的老人。在那一瞬间,这位年轻人的心里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在听到这个故事后,都会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和导师,教师的理想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辅导员道德素养并不差,人格也很高尚,但在学生中却缺乏应有的感召力、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就是说他们和大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人格魅力障碍。通常我们所说的人格魅力障碍是指由于人格认定上的错觉而出现的亲和力缺失现象,其造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由与师生之间位置的不平衡引起的疏远感,二是由于辅导员管理过细产生的逆反心理,三是由于辅导员不经意的小节造成了大形象的损害。因此,我们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强化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养成:

一是要通过培训强化辅导员的师德。师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人格培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古到今,只有那些学识渊博而且师德高尚的老师,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心尽责;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其实这也正是对师德的要求。

二是要通过培训改善辅导员知识结构并掌握较强的职业技能。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与其学术能力和学术底蕴有着直接关系,充足的知识积累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形成。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勤于思考、知识面宽,且个性鲜明,辅导员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术能力与学术底蕴,就很难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综合职业技能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比拥有专业知识更重要,因为辅导员教育、感化、引导学生主要是通过对事件的处理能力和艺术水平表现的。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应该是全面的,主要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演讲鼓动能力、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能力等。

三是要通过培训活动强化辅导员对自身的行为约束。人格的塑造、培养与提升除了自省、自警、自励等内部主观自律因素,还与外部客观他律因素关系甚大。外部客观他律因素是通过舆论力量、法律规范和管理机制等方法,将人的行为调整和羁束在社会所倡导或认可的规范之内。因此,学校一定要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对辅导员加强监督和管理,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要通过实践活动磨炼辅导员的意志,强化其高尚人格的形成。实践证明,越是在基层,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有利于人格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实践锻炼,对于高校辅导员人格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辅导员参加实践活动,不但会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展现优良道德品质的机会,也会为他们展示精神风貌、砥砺意志、积累经验和增长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因此,应当有计划地安排高校辅导员到艰苦和困难多的地方去经受锻炼,使其在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磨炼出坚定的意志,形成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