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辅导员培养与发展的现实困境

辅导员培养与发展的现实困境

【摘要】:在辅导员奖励、培训等涉及资金问题上,在学校其他方面需要资金时,往往把本该投入于辅导员队伍培养、建设的资金挤占掉,形成辅导员建设长期欠债的畸形发展局面。因此,学校总希望辅导员成为学生的楷模。

一、辅导员培养与发展的现实困境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五种需要(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较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当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往往被推到幕后。

长期以来,由于以下几个原因,辅导员在待遇、培养、提升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专业感、职业感不强,甚至造成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缺失,个人的职业预期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

1.对辅导员认识观念的偏差,导致辅导员工作被轻视

高校主要行政人员如校长、院长都具有高级职称,很多还是博导,一般都是科研人员出身,或者至少具有科研背景,科研与行政并重,两边兼顾,比较理解学识的重要性。虽然他们可能也理解辅导员的辛苦,但是因为辅导员普遍无暇顾及学术创作而呈现出学术成果偏少的状况,所以又在思想观念上容易产生轻视辅导员的现象,表现为培养使用无计划,评优评先无指标,工作待遇少落实等。如果辅导员工作一个阶段后转到原专业,则又将遇到基础教学、科研岗位等政策上的障碍,甚至专业能力被怀疑,致使辅导员对自身的成长、发展深感茫然。在辅导员奖励、培训等涉及资金问题上,在学校其他方面需要资金时,往往把本该投入于辅导员队伍培养、建设的资金挤占掉,形成辅导员建设长期欠债的畸形发展局面。

2.对辅导员的职责定位不明确,导致辅导员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www.chuimin.cn)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学校工作最终落脚点在学生身上,学校的各项工作的落实都要依靠辅导员,加上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他们所承担的工作远超其工作职责范围且无法计量。在相当一部分高校里,辅导员的职责很不明确,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务,许多教师和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而不管事情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辅导员成了救火队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要出现,造成辅导员疲于应付的局面。此外,由于学分制的逐步实施,大学生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加大,学生班集体观念逐渐弱化,辅导员解决的学生事务日益增多,责任日益加大,但学校由于对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忽视了应有的激励机制,辅导员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学校应有的认可。

3.对高校评价指标的片面性,导致辅导员在高校被边缘化

目前,在社会和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导引下,高校工作的重点是学科建设、学位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校间竞争的指标完全侧重于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学科培养基地、博士点、硕士点数量,以及发表标志性的学术专著和国际学术刊物SCI、EI收录的数量。而其培养的学生素质、能力水平及其社会评价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的工作重心几乎陷入只求硬性指标数量而轻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软指标的泥潭。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主要是教育、管理、服务学生,这些软指标并不列入社会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之中,从而加剧了辅导员在高校被边缘化的趋势。

4.对辅导员素质要求不现实,导致辅导员工作压力过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对辅导员的选聘提出很高的素质要求,如:必须是党员、学生干部、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学业优良、组织协调能力强,绝大多数高校要求辅导员拥有硕士学位等。这实际上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辅导员一般都是品学兼优、能力出众者。因此,学校总希望辅导员成为学生的楷模。但是,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大多年纪轻、阅历浅、工作经验不足,再加上辅导员自身同样面临购房、结婚生子、赡养父母、提高学历层次等现实压力,年轻辅导员的工作失误在所难免。部分高校领导对辅导员的实际困难置若罔闻,对辅导员工作求全责备,甚至以此来考核辅导员的工作实绩,致使辅导员工作压力过大,在工作中按部就班,不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