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知识经济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本”,是资本又与生产资料、机器设备这些死的物不同,人是有精神、有情感、有思想的。要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就要根据其特点,鼓舞其精神、培养其情感,提高其思想。对辅导员管理的模式应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种发展,是对辅导员管理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2023-12-06
三、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
1.职业化的含义、内容与目标
(1)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基本含义。职业化指将社会中的某项工作固定地作为个人谋生的主要手段,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职业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从业人员可以以此立足社会,终身从事该行业;从业人员应该体现出一种职业素养,而不是依凭个人兴趣自行其是,应该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该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的要求。
辅导员的职业化,是指高校专职辅导员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达到辅导员职业资格要求,通过严格的考核、晋级、淘汰等完善机制,长期保持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相对稳定性。辅导员职业化可以理解为:第一,辅导员可以终身从事该行业,并以此在社会安身立命;第二,辅导员工作要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原理和专业技术要求的专门化职业,从业人员要有相应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第三,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队伍应具有明确的从业规范,有相应的职业化组织和职业标准等制度保证。
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发展的保障。
(2)辅导员职业化的主要内容。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一是建设职业化队伍。要逐步推行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业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二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准入机制,严把进口关,选拔高质量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三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培训机制,通过岗前培训、调研学习、学历学习等培训学习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四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职责,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与淘汰。五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晋级机制,对考核中表现优异的辅导员积极向学校组织部门推荐成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在学校选拔干部时优先考虑。六是培养辅导员的职业精神,主要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爱岗敬业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服务意识。
(3)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具体目标。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子目标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建设,逐步建立起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科学的工作规范、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合理的职业发展阶梯和深厚的学术支撑,使其成为学校中不可或缺、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通过建设,让辅导员在业内能够成就事业,实现自我发展,达到职业高峰,得到合理评价,获得社会声誉,使其成为优秀人才能够终身从事的事业;通过建设,逐步使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背景,打造一支敬业精神强、工作能力棒、专业水平高、学术素养厚的职业辅导员队伍。
2.辅导员实行职业化的意义
(1)当前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中的问题。①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强。辅导员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直接面对广大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解决他们在思想上遇到的各种困惑,使他们能够顺利健康地成长。这一工作性质就要求辅导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目前高校中的辅导员多存在着学历层次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素养不够的问题,尤其是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还不够专业和全面。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并在实践中灵活有效地运用。目前高校中的辅导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从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学等专业出身的辅导员还很少,知识素养的不足大大影响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②职责定位不明确,事务性工作繁重。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学生日常管理,前者是其主要方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核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随着队伍的逐渐壮大而加强,反而有弱化的倾向。一方面,许多学生政工干部和辅导员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职责定位不明确,常常与一般的行政工作人员相混淆,不能与思想政治教师的身份相匹配。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学生规模急剧扩大,辅导员所要进行日常管理的工作也相应增多,需要处理大量的事务性的工作,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是辅导员在做,学校机关的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甚至后勤部门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同时,辅导员在人事上划归各个院系直接管理,他们还必须承担众多的基于院系教学管理的行政事务。凡与学生有关的千头万绪的工作最后都落到了辅导员的身上,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真正的本职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到位,而且辅导员也不能很好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也难以提高,面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已经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③队伍不稳定,专职化基础薄弱。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基础,但由于目前多数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性不够,尚未构建出有效的辅导员专职化机制,而同时辅导员工作具有地位低、待遇低、压力大、后顾之忧多等弱势,使得辅导员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的特点。辅导员付出得多,而得到的少,心甘情愿做辅导员工作的也就少了,进而影响到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时就会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不能长期有效地开展。辅导员的晋升、发展问题也是影响队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辅导员的最高级别是科级,特别优秀的可升为院系党总支副书记,但副书记职位很少且好多年也不一定有一个空缺,有空缺也不一定会落到辅导员的头上。辅导员在进行职称评定时,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课时,而如果不能保证辅导员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可能很好地进行研究和教学准备,况且辅导员主要是在课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课时进行计算也不尽合理。在此种情况下,许多辅导员都不看好自己的职业前景,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
(2)实行辅导员职业化的作用与优势。
一是有利于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通过辅导员职业化的政策导向,可以有效地引导辅导员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及学生事务管理上,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保证精力投入,高质量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
二是有利于稳定辅导员工作队伍。通过职业化建设,对辅导员发展阶梯进行合理指导和系统设计,使他们能够实现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安心从事本职工作,确保队伍的稳定性。
三是有利于辅导员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辅导员通过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努力,可以积累大量的业内工作经验,进行较多的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同时通过相应的学科建设与专业支撑,可以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四是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声望。通过职业化建设,让大家认识到,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谁都可以干的琐碎事务,而是有其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从业标准的职业,使辅导员职业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增强职业荣誉感,改善职业声望,提高社会认可度。
3.辅导员职业化的标准
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辅导员职业化应符合以下标准:
一是社会化与专门化。社会需要是某一种职业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没有这个前提职业化就不成立。社会对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有一些专门的素质要求,这些专门的素质需要经过一定培训才能获得。当这种素质要求不只是一种私人技艺而可以作为公共知识的时候,它才有可能成为专业的,才能为社会所公认。社会性与专门性是职业的价值所在。这就要求辅导员工作要形成一个专门的职业,解决专业化的问题。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研究实际工作,探求辅导员工作的规律,使辅导员工作适应学生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要借助多种工具载体,扩大辅导员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标准化与合法化。标准化意味着社会已经形成了对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比较清晰的标准要求,而且能够通过实际的测量发现他是否合格。这意味着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职业就有了一定的门槛,就有一定的职业规范。标准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的具体要求。合法化则意味着该种职业已经达到合法程度,官方已经正式确认该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并且它已经进入一定的职业体系,从而享受最低工资政策的保护,能够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我国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合法化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都针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章可循,关键是相关部门和高校要积极落实,保证实效。
三是知识化与学术化。知识化是指社会中已经有一批人在长期从事这样的工作,并且形成了相当的知识经验系统,有一支专业队伍来进行这种知识经验的总结,并使之达到一定理论层次,可以作为较成熟的知识经验进行教授,从而能够指导实践,能够指导一批新手尽快适应工作,缩短自我积累时间。这意味着职业的一个重要价值体现是可继承性,它已经形成了一些内在的标准。这要求辅导员队伍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科技知识与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同时要加强学科建设,使辅导员工作有专门的知识基础来支撑。学术化是在知识化的基础上,要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专业团体,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的交流网络,不仅有能够从事知识经验的研究者与传播者,还要有一定的知识传播手段和工具,例如专业刊物、媒体等,能够对社会有效地发布本组织的声音。当前我们已经培养了一批水平较高的从事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工作研究的学者专家,建设了大量专题性网站和学术刊物,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知识化、学术化。
四是团体化。职业是社会的需要,职业工作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团体行为。要搞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树立团体意识,发挥团队精神,建立纵向的领导机构、工作规范,健全横向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机制,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五是理念化。理念化表明某种职业工作的核心价值已经得到确认,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职业理念。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理念,包括工作理念、价值取向等。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首先要构建核心价值,这是实现方向性指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具体的理论表现,同时要建设辅导员的特色文化,使之成为职业化的柔性指标,成为辅导员队伍进行自我组织的文化前提。
六是国际化。一般来讲,职业应该是国际化的,从事该职业的团体的学术与工作交流是跨区域的、国际性的,服从知识无边界的规则。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在不同国家的高校中称谓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工作的实质内容是大体相同的,这就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后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有利资源,引入国际管理机制和研究方法,开拓国际视野,实现国际的交流和合作,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深度与广度。
由以上六条标准可以看出,职业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走向高度分工的产物,职业化与专业化是不可分割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也要遵循专业化、职业化的思路,坚持实际分析问题,向符合以上提出的条件迈进。
4.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一,不断完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辅导员职级序列体系。破解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困境,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使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同时更加符合辅导员工作职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职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多项工作、多重管理、多重考核,导致辅导员没有职业归属感。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就必须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具体地说就是实行校学生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各级责任制,即在校学生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根据各岗位的特点和职责,按职业化的标准,制定各种规定和要求,明确辅导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从而使辅导员工作依从一定的标准化模式有序运行。
教育部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该按照教师的职称评聘序列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认定;同时,辅导员作为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也应该按照干部的职务晋升程序进行行政级别认定。高校应在考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按照德、能、绩、效的标准,完善一套与辅导员工作特点、规律相适应的职称评定体系,落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职称序列,并与教师职称序列相衔接,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级评聘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要设立副科级、科级、副处级、处级辅导员岗位,在与组织、人事部门会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相应级别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工资待遇和津贴标准,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行政职务的晋升体系,调动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www.chuimin.cn)
第二,建立健全运行机制。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成功实施,还有赖于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运行机制。我们认为,这套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聘用机制、培养机制、考评机制、职务晋升等四个方面。一是聘用机制。按照职业化标准,制定并形成成熟的聘用程序,严把进口关,新聘学生辅导员应具备相关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培训机制。由于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开设培养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因此,对大多数已经从事辅导员工作和即将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二次”学习,按照职业化标准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待国内相关学科发展较完善和职业标准制定后,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三是考评机制。作为一门职业,对于从业人员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考评机制,以鼓励先进、激励后进。辅导员职责的不确定性导致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缺乏必要的依据和标准,无法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绩效形成奖惩体系。辅导员的职业特点使得其劳动成效需要由学生的长期发展来展示,短期考核难以表现出来,因此,考评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辅导员的工作考核,内容应包括带学生数量及学生满意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对学生指导及教学情况、学术研究情况等。考核方式包括个人自评、学生评议、院部评议及学校相关部门评议等。在注重工作实绩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工作研究学术成果。考核结果作为各类评优奖励、职务晋升与评聘、津贴发放的依据。四是职务晋升机制。建立相应的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机制,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变过去仅凭资历晋升的局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根据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成绩相结合的职务晋升机制。高校应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依据各类考评结果,积极向校内党政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
第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方面,辅导员工作“非职业化”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原因形成的,如体制不顺、待遇偏低、职责不明、激励机制不合理、工作不受重视等都与政策有关。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领导,要按照职业化的要求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生活待遇,使他们感到“术业有专攻”,事业有奔头。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自身要有心理准备。广大辅导员应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职业工作对待,而不是将从事辅导员工作视为个人前途发展的“跳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学习,为职业化道路创造基本条件。
第四,争取社会普遍认同。实施辅导员工作职业化,应积极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同,也只有社会普遍认同辅导员工作职业化,这支队伍才有相应的社会地位,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
辅导员职业化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辅导员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辅导员职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各高校在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但仍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如所要求的从业标准、职级序列、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大胆探索和国家各项配套政策的支持。辅导员职业化既是一个建设目标,也是一个建设过程。作为建设目标,我们要着眼未来,进行理想化的系统设计;作为建设过程,我们要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逐步加以推进。我们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共同努力,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目标一定会实现。
【附】(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李宣海:《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制度创新提升专业化水平》,《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2日)
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制度创新提升专业化水平
——上海市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做法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上海高校系统近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点工程。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良好道德品行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然是高校实现内涵建设、科学发展的骨干队伍。正因为如此,也要求高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以辅导员发展为本,以制度创新激发工作活力,以培养培训促素质提升,以职业规划促长效发展,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构建科学化模式,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体系
明确战略目标。为应对新形势新要求,上海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对全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在队伍结构、管理考评、教育培养、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制度创新。制订了全国第一个学校德育五年发展规划,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工程,明确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上海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根据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制定了岗位职责、教育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考核等4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4”的制度体系,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章可循,从而有效推进。
推进制度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既要立足于辅导员队伍自身特点和岗位特殊要求,又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制度系统配套,与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相互衔接。为此,上海要求,在辅导员配备上,主动适应学生组织形态的变化及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需要,探索既配足班级、年级辅导员,又在院系层面按工作职能配备党团建设、心理辅导、学生事务、职业发展指导等专业化辅导员,形成“矩阵式”配置;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设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序列,建立一套符合辅导员岗位要求和队伍实际的职务评聘标准和程序;在考核机制上,不断完善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统一,领导、同事、学生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评,并专门针对辅导员“多头”考核、重复考核的问题,把学校对教职工的年终考核、学工部门对辅导员的工作考核,学校优秀辅导员的评选工作统一归口,由学生工作部门考核,结果为学校人事部门认可;在激励机制上,从1996年开始,开展两年一度的“上海市高校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挖掘、培养、表彰和宣传辅导员中的先进,让辅导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保证政策落实。为保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任务得到落实,教育管理部门不断建立健全督导评估体系。上海明确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领导班子考核和高校办学水平评价的基本要求,列入高校文明单位创建的指标,明确高校党政“一把手”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并分解到具体责任部门,落实好工作的责任制,让教育管理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形成合力。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在全市高校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项督查,要求各高校由党政“一把手”作自查汇报,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制度和资源上保证。
开展专业化培训,培养复合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近年来,年轻的高校毕业生大批进入辅导员队伍行列,他们有限的生活阅历和育人专业知识与他们担负的为学生“人生导航”职责之间形成一定的落差,辅导员在工作中普遍感到“知识危机”和“本领恐慌”。
据此,上海依托有关高校,按区域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构建了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横向贯通,并且融教学、科研、实践交流为一体的培训体系。依托这些培训基地,分片开展岗前培训。实行先培训再考核后上岗制度,对新上岗的辅导员,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班化教学等形式进行全员培训。对在职辅导员,开列学生事务管理、主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20个专题培训菜单,要求辅导员每年修满规定的学分。各高校还广泛拓展渠道,在国内外建立国情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培训基地,定期选派骨干辅导员参加考察与培训。为规范培训,上海制作了统一的培训手册,进行了严格的培训考核,并加强了培训质量评估,把评估作为辅导员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强化德育前瞻性研究。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做到学而思,思而行,行而进,通过开展前瞻性的德育研究,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环境和规律。
上海自1998年起,连续10年进行大学生发展状况研究,形成了系列《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现在又进一步将调研拓展到研究生群体和辅导员自身。从2004年起,上海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纳入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将德育研究从教育系统层面提升到全市层面,力推德育研究的精品佳作和学术骨干。市科教党委、市教委成立了学生德育研究中心,设立了专项基金,重点资助德育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同时,还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资助一线辅导员开展研究,破解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上海还连续举办了四届辅导员论坛,为全市高校辅导员加强交流、展示成果搭建平台,推动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
推动多样化发展,帮助高校辅导员规划职业生涯
营造关怀辅导员的氛围。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辅导员真切感受到岗位的神圣、前途的光明和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为此,必须从辅导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调研显示,现在辅导员最关注的利益,就是专业发展和人生成长。
为此,上海结合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为每一位辅导员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打造职业化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稳定骨干队伍、建立职业认同、完成经验积累和传承的必由之路。对于一部分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应通过各种政策引导他们走职业化发展之路,鼓励他们成为职业型、专家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
为此,上海开展了职业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职业化培训,目前,已有数百名辅导员分别获得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证书。上海还遴选出若干名优秀辅导员,设立辅导员工作室,着力培养辅导员队伍的带头人,使辅导员队伍中的人才形成梯队、骨干形成团队、带头人形成核心。
推动辅导员多样化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只有走出学生工作系统的“小循环”和教育系统的“内循环”,融入社会人才培养的“大循环”,才能形成人才流动的活水,保持队伍的活力。因此,必须尊重辅导员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为辅导员构建校内外“立交桥”。在校内,制定各种政策,为部分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学术造诣的辅导员转入教学、科研岗位创造条件,把一些既有政策水平,又有管理能力的优秀辅导员,列为党政后备干部。在校外,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争取各方支持,构建辅导员与公务员、社会工作者、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岗位的“立交桥”,为辅导员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广阔空间。
经过坚持不懈地系统推进和政策创新,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景象。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和队伍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不少高校出现了近百名毕业生竞聘一个辅导员岗位的场面,其中不乏来自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博士和海归硕士。目前,全市高校专职辅导员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的62%,党员占92%,师生配备比达1∶127。这些辅导员爱岗敬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在参与重大活动、维护高校稳定等关键时刻,这支队伍冲得出、有威信,成为高校促进和谐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关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文章
人是知识经济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本”,是资本又与生产资料、机器设备这些死的物不同,人是有精神、有情感、有思想的。要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就要根据其特点,鼓舞其精神、培养其情感,提高其思想。对辅导员管理的模式应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种发展,是对辅导员管理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2023-12-06
随着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各高校也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辅导员培训,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教育部、各省份举办的骨干培训和境外考察,但相对于专业化队伍的建设目标而言还远远不够。据了解,上海日前推出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7大高校学生辅导员培训基地,由各基地对新上岗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旭说,这都是学校为辅导员培养服务而采......
2023-12-06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学校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从调研结果看,不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绝大多数都建立起了辅导员选聘机制,关于辅导员选聘方式,大部分高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并用的选聘方式来选聘辅导员,主要有公开招聘、组织推荐、免试推荐硕士生和博士生择优选聘等方式。......
2023-12-06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定位及意义分析常慕佳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行定位及意义分析,从而更好地以理论指导实践,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由此可见,关于高校辅导员的定位由来已久,“辅导员”的概念也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逐渐发展的。......
2024-07-19
因此,必须尊重辅导员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为辅导员构建校内外“立交桥”。在校外,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争取各方支持,构建辅导员与公务员、社会工作者、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岗位的“立交桥”,为辅导员的多样化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023-12-06
高校辅导员协会、研究会是由辅导员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符合社会团体的一切要素。辅导员协会、研究会成立的目的是发展本行业的共同利益,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因此适合采用非营利性组织形式。辅导员协会、研究会所关心的公共利益主要是一定领域内的特殊的公共利益。......
2023-12-06
只有抓住了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环节,才能真正优化高等学校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完善、调节和补充。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出,就是高等教育管理中,学校领导管理思想升华的一个标志。只有这样揭示校园文化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内在联系,才是抓住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高校领导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到议事日程上来,自觉地把它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就为校园文化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0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