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想起那个村庄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那位迂腐的农村旧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就是像扎马那样的水乡小村。扎马是一个长长的村庄,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上有石板小桥,这种常见的石板桥总是比两边的石板路要高几个台阶,因为河里要通航船,所以要将小桥适度抬高一点。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带着母亲和我来到这里当起了扎马小学的校长。傍晚,我们这帮孩子便聚集在油车边。......
2023-09-27
周云芳
无论少男还是少女都希望从爱情中寻得安全的港湾与爱的滋润,并以此逃避孤独。女人寻找的是“白马王子”,男人寻找的则是才貌双全的“人间尤物”,他们寄予爱情与婚姻太多的浪漫,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憧憬,使许多人成了爱情与浪漫的俘虏。
其实,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有些人,特别是女性,往往容易一味沉醉于罗曼史所带给她们的短暂刺激之中。其实爱情可以让人创造奇迹,也可以令人陷入盲目,要知道美满的爱情不是那些日思夜想的白日梦,而且即使再美丽的梦想也不过是一个梦而已。脱离实际的幻想,超乎现实的理想化,往往使爱情失去真正的色彩。
王虹、阿彩、晓岩是好得不能再好的闺中密友,三人中王虹长得最美,晓岩最有才华,只有阿彩各方面都平平。三个人虽说平时好得恨不能一个鼻孔出气,但是在择偶标准上,三个人却产生了极大的分歧。王虹觉得人生就应该追求美
满,爱情就应该讲究浪漫,如果找不到一个能让自己觉得非常完美的爱人,那么情愿独身下去。而晓岩则觉得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必须找一个能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男人才行,只有阿彩没有什么标准,她是个传统而又实际的人——对
婚姻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对男人不抱过高的要求,对人生不抱过于完美的奢望,她觉得两个人只要“对眼”,别的都不重要。
后来,阿彩遇到了张永,张永长相、才情都很一般,属于那种扎在人堆里就会被淹没的男人,但他们俩都是第一眼就看上了对方,而且彼此都是初恋的对象,于是两个人一路恋爱下去。对此阿彩和晓岩都予以强烈的反对,她们觉得像阿彩这样各方面都难以“出彩”的人,婚姻是她让自己人生辉煌的惟一机会,她不应该草率地对待这个机会。但是阿彩觉得没有人能够知道,漫长的岁月里,自己将会遇见谁,亦不知道谁终将是自己的最爱,只要感觉自己是在爱了,那么就不要放弃。于是阿彩23岁时与张永结了婚,25岁时做了妈妈。虽说她每天都过得很舒服、很幸福,但她还是成为了女友们同情的对象,王虹摇头叹息:花样年华白掷了,可惜呀;晓岩扁着嘴说:她为什么不找个更好的?
当年的少女被时光消耗成了三个半老徐娘,王虹众里寻他千百度,无奈那人始终不在灯火阑珊处,只好让闭月羞花之貌空憔悴;而晓岩虽然如愿以偿,嫁给了与自己志趣一致的男士,但无奈两个人总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如同两只刺
猬般不停地用自己身上的刺去扎对方,遍体鳞伤后,不得不离婚,一旦离婚后,除了食物之外她找不到别的安慰,生生将自己昔日的窈窕,变成了今日的肥硕,昔日才女变成了今日的怨女;只有阿彩事业顺利,家庭和睦,到现在竟美丽晚成,时不时地与女儿一起冒充姐妹花招摇过市。
王虹认为完美的爱人、浪漫的爱情,能使婚姻充满激情、幸福、甜蜜,其实不然,完美的爱人根本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你找一辈子都找不到,况且即使你找到了自己认为是最美满、最浪漫的爱情之后,一遇到现实的婚姻生活,浪漫的(www.chuimin.cn)
爱情立刻就会溃不成军,因为你喜欢的那个浪漫的人,进了围城之后就再也无法继续浪漫了,这样你会失望,失望到你以为他在欺骗你;而如果那个浪漫的人在围城里继续浪漫下去,那你就得把生活里所有不浪漫的事都担持下来,那
样,你会愤怒,你以为是他把你的生活全盘颠覆了。
晓岩自视清高,把精神共鸣和情趣一致作为惟一的择偶条件,她期望组织一个精神生活充实、有较强支撑感的家庭,她希望夫妻之间不仅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生活情趣,而且有共同的思想和语言。可是事实证明她错了,她的错误并不
在于对对方的学识和情趣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在于这种要求有时比较偏狭和单一。实际上,伴侣之间的情趣,并不一定限于相同层次或领域的交流,它的覆盖面是很广泛的,知识、感情、风度、性格、谈吐等都可以产生情趣,其中,
深情和理解是两个重要部分。情感是理解的基础,而只有加深理解才能深化彼此间的情感,双方只要具备高度的悟性,生活情趣便会自然而生。
阿彩的爱也许有些傻气,但是恰恰是这种随遇而安的爱使她得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幸福。爱情中感觉的确很重要,感觉找对了,就不要考虑太多,不然,会错过好姻缘的。将来的一切其实都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才是富于挑战的,等
到确定了,人生可能也就缺少了不确定的精彩了。阿彩很庆幸自己及时把握了自己的感觉,青春的爱情无法承受一丝一毫的算计和心术,上天让阿彩和张永相遇得很早,但幸福却并没有给他们太少。
那些像阿彩一样顺利地建立起家庭的青年,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即他们敢于决断,不过分挑剔。爱情中的理想化色彩是十分宝贵的,但是理想近乎苛求,标准变成了模式,便容易脱离生活实际,显得虚幻缥缈。
在爱情领域里,确定一个标准,并不是获取爱情的正确方法。因为,形成爱情的各种因素,实际上是呈模糊分布状态。过于苛求,只能导致失败。爱一个“完美”的人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因为这个人压根儿就不存在。世间没有一个爱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份感情是毫无瑕疵的,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在你心目中是绝对完美的,不曾有一丝的缺点,而你敬畏但又渴望亲近他(她),这种感觉不叫爱情,而是“崇拜”。
有关是与非得与失的文章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想起那个村庄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那位迂腐的农村旧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就是像扎马那样的水乡小村。扎马是一个长长的村庄,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上有石板小桥,这种常见的石板桥总是比两边的石板路要高几个台阶,因为河里要通航船,所以要将小桥适度抬高一点。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带着母亲和我来到这里当起了扎马小学的校长。傍晚,我们这帮孩子便聚集在油车边。......
2023-09-27
常有人说,真正的爱情只是那种一见钟情。爱情必须经由相识、好感,而最终产生。不相信爱情,这是愚笨的重要标志。一个正常的人对其最深沉的亲和力有着特殊的敏感,这正是爱情的美妙之所在。先要有由偏爱而产生的但往往是复杂的情感,然后才有可以言说的判断。人天生需要爱情,这就证明了本能导致爱情。事实上,爱情往往会搅乱我们的情感。当爱情到来时,我们会紧紧把它抓住,抓住了,又会陷入无尽的苦恼之中。......
2023-12-04
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婚姻是人们最终的归宿。爱情与婚姻共同构成了人生两大主题。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危险的,没有婚姻的爱情是无望的,爱情与婚姻注定将捆绑在一起。都说爱情是生命的一场意外,这场意外却每天都在上演。仅凭一个“爱”字就指望双方对爱情负责,对彼此的承诺负责,这是不现实的,有了婚姻,爱情才能有保障。婚姻不比谈恋爱,双方都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婚姻面对的是双方最真实、最自然的生活状态。......
2023-12-07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在《诗经》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诸般内容,也可以看到征人、役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系念,而“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表白则可看成是“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的原型。因为不得已的离别,使爱情的痛苦多于甜蜜,《诗经》以来的原型精神在宋词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是对这种精神的更为形象深刻的概括。......
2023-12-02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爱情三元论”,又叫做“爱情三角理论”。激情、亲密和承诺共同构成了爱情,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爱情,正如三点确立一个平面,缺少任何一个点,这个唯一的平面就不存在。斯滕伯格之所以把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的爱情称为完美式爱情,是因为建立一段稳定、持续的爱情需要恋爱双方耗尽毕生的精力去培育、呵护,那是一项贯穿人生的浩大工程。......
2023-08-08
男人与女人的哲学,是两个宇宙间的事情,永远弄不到一起去。男人和女人对爱情持不同态度,恋爱中的男女们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爱情战役中“所向披靡”。在男人眼中他们并不了解为什么爱情可以是女人的第二生命,可以是生活中的氧气,还要把所有心力倾向于爱情,这是男人无法懂的。......
2023-08-08
范曾干杯,为了爱情的死亡。饮酒的快乐,真不可一言以尽。酒之为用,对每一个人的感情世界,其实是无所不在的。酒是欢乐的酵母,又是痛苦的激素;酒使你在体内发现另一个自我,一个“膨胀了的自我”。酒对于李太白,无异是诗神,在欧洲称缪斯,在中国称灵芬。然而他的悲剧是直到他弥留之际,仍认为对他的处分是正确的。他只期望在一息尚存的时候,能脱去“右派分子”的帽子,但他的这一点愿望,也不曾能实现。......
2023-08-15
《乡村爱情》是一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虽然与真实的农村生活并不等同。《乡村爱情》是一部商业大剧,在这部电视剧中,充斥着大量植入式广告。农村题材也是可以在商业上取得很大成就的,《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在这一点上做了极好的诠释。《乡村爱情》的整体格调是一部农村喜剧,在这样的定位下,展现给观众的主要是一种喜乐感,让观众在看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充满欢笑。......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