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打造学习型城市-我的阅读观

如何打造学习型城市-我的阅读观

【摘要】:学习型城市的美丽在于有着自我超越的市民、催人上进的组织、简单宁静的生活和自觉创新的文化。这是学习型城市的生命之美、灵动之美。学习型城市也应该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其次,学习型市民是学习型个人在城市背景下的称谓。学习型城市是一个具有自我校正能力的城市。

学习型城市的美丽在于有着自我超越的市民、催人上进的组织、简单宁静的生活和自觉创新的文化。这是学习型城市的生命之美、灵动之美。

学习型城市也应该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种美丽不在于外在的山水树木、街道建筑的感官之美,而在于内在的思想之美、文化之美。学习型城市的美丽在于有着自我超越的市民、催人上进的组织、简单宁静的生活和自觉创新的文化。这是学习型城市的生命之美、灵动之美。

一、阅读造就自我超越的市民

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阅读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培育学习型市民。市民是一个城市中最重要的元素,市民的素质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竞争力,也决定了这个城市是否能成为学习型城市。那么,什么样的市民才能称为学习型市民呢?首先,学习型市民必须先成为学习型个人,然后才可能成为学习型市民。学习型个人是指能够通过学习而不断获得成长和进步,尤其是通过学习不断加深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并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超越自我的个体。“学习型个人”与“学习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常,学习者是指学习过程的主体,这个概念是对现象的描述,而没能反映现象的原因和结果。学习型个人指由学习需要推动的、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通过学习获得成长进步的个人。学习型个人和学习者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有自我校正机制,而后者不一定有。其次,学习型市民是学习型个人在城市背景下的称谓。学习型市民是指能够通过学习不断成长,对自己有深刻的体察,对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自己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并不断超越自我的城市居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学习型市民是具有“自我校正能力”的市民。

控制论的创立者维纳看来,人类是所有生物中自我校正能力最强的一种。是自我校正能力导致了人和动物的不同。所以, 自我校正能力是生物进化的标志之一。同样,在人类社会, 自我校正能力也是社会进化的标志之一。学习型社会(或学习型城市)与前学习型社会(或前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自我校正能力的不同。学习型城市是一个具有自我校正能力的城市。

阅读让人类能在发达的现代社会了解古代社会发生的事,让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人们在万里之外也能互相交流,而这种交流也一定会在实践中经受许许多多的检验。当阅读中的世界与生活实践中的世界相去甚远时, 自我校正机制就开始发生作用,让阅读中的世界和生活实践中的世界趋向于一致。这便是阅读的自我校正机制发生的原理。

阅读可以提高城市市民的自我校正能力。人类的生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个体不断与其所处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从而逐渐生长为适应社会环境的人。这种适应有物理方面的,也有文化习俗方面的。通过文化习俗的不断熏陶,我们逐渐形成了符合文化习俗的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长期遵循此习惯。但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会发生变化,我们居住的场所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动。这让我们面临着重新适应的任务。同时,我们自己也在发生变化,会选择新的工作,树立新的目标,结交新的朋友,等等。尤其在当下,这些变化可能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剧烈。所有这些我们面临的外在或内在的变化,对我们的适应能力(自我校正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阅读是应对这种挑战的重要举措。从乡村到城市生活,我们需要通过生活实践和阅读,才能了解城市的生活方式并适应它。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我们需要阅读《第三次浪潮》和《世界是平的》等著作,才能让自己不被信息时代所抛弃。从中国到美国去上学或工作,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文化差异方面的书籍才能更好地适应美国的生活。一个人从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变成一个要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社会成员,也需要通过阅读以更好更快地完成这个转变过程。一个人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困难后,也会求助于书本重新认识彼此,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当今中国,城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大变化。市民不应满足于按照习惯去生活。市民需要通过阅读,真正了解自己居住城市的文化,甚至积极参与塑造自己居住城市的文化。

二、阅读催生不断超越的组织

彼得·圣吉博士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要打破这个世界是由个别、不相关的力量所创造的幻觉。奠基于此,才能建立不断创新、进步的学习型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在书中,彼得·圣吉描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discipline):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的目标是建设学习型组织,使其中的人能不断超越自己,通过共同学习和共同愿景,实现共同的伟大抱负。

阅读与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对一个人真正心之所向的“愿景”,不断重新聚焦、不断自我增强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不断成长的过程。从书籍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榜样并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很多传记、小说、书信集等都能给我们很大的激励力量。《傅雷家书》、《贝多芬传》、《林肯传》、《约翰·克里斯朵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阅读与改变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人们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根深蒂固的看法。比如,有人相信人是可信的,而有人认为人是不可信的。很难简单地对心智模式下对错之判断。但心智模式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我们的行为。《列子》中有一个典型的故事,说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居孩子偷的,便暗中观察他的行动,怎么看都觉得他的一举一动像是偷他斧头的人,绝对错不了。当后来他在自己的家中找到了遗失的斧头时,他再碰到邻居的孩子,便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他斧头的人了。这就是心智模式对我们的影响。对于改善和提升我们的心智模式来说,没有什么比阅读更合适的了。很多民族都有很多能塑造民族心灵的书。《圣经》之于基督教徒、《古兰经》之于伊斯兰教徒、《易经》之于中华民族,都是塑造灵魂的传世之作。再比如,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活,很多人感到压力重重、烦恼不断,这时梭罗的《瓦尔登湖》就可能成为我们心灵的清泉,带着我们走向简朴、平静与真实。

阅读与共同愿景。“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是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共同愿景的建立需要共同体的人有同甘共苦的经历,并共同分享、聆听和选择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当团体规模较小时,口耳相传是共享愿景的主要途径。当这个团体大到千人万人甚至是国家民族时,只有靠文字传播和共同的阅读才能共享彼此的梦想并产生共同的理想。《义勇军进行曲》团结了中国人,《共产党宣言》使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与资本主义斗争,而《我有一个梦想》则激励了所有的黑人。

阅读与共同学习。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它以“自我超越”、“共同愿景”两项修炼作为基础。就如同卓越的爵士乐团需要一流演奏家且大家都愿意成为伟大乐团的一分子,但是只有这些音乐家知道怎样一起演奏,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卓越的乐团。团体学习不仅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指团队成员相互学习,让彼此的经验和智慧搭配的效果最大化。团体学习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能,它不仅仅是一群人在一起学习这么简单。团体成员要彼此信任,开诚布公地分享自己的理论及背后的假设,反思自己的观点和优缺点,了解他人的观点和优缺点,寻求种种协作融合的可能性。这需要阅读《第五项修炼》、《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书,还需要阅读了解心理治疗技术中的理性情绪疗法,并不断演练才能掌握团体学习技能。(www.chuimin.cn)

阅读与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一种整体的思维。彼得·圣吉用暴风雨作类比,说“唯有对整体而不是对任何单独部分深入地加以思考,你才能够了解暴风雨的系统”。中国流传已久的“盲人摸象”的寓言描绘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阐述了“系统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对于纷繁复杂的个人生活和组织生活,我们何尝不是“盲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也仅是“象腿”或“象鼻子”,如此而已。阅读对我们而言,就像是一副可以开启我们心灵智慧的“眼镜”,戴上它我们就可以更清晰透彻地观察我们周围的“大象”。如果我们喜欢,还可以戴上不同的“眼镜”,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大象”,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描述了很多“系统基模”,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组织管理中的种种现象,以获得对管理经营活动更全面的认识。

基于阅读的书香文化让组织成为员工的精神家园。我们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我们的工作单位中度过。我们的职业生命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命质量。但是,我们的职业生命正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威胁。压力、疏离、缺乏使命感和价值感已成为现代人的职业杀手,让很多人变得厌倦工作、与人疏远,职业退化为谋生的手段,同事异化为完成工作的工具,价值和奉献成为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乃至被用来嘲笑某些人的“迂腐”。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严重冲突给组织的效率和员工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拿企业来说,企业高层管理者总是感叹: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员工的忠诚度很低,但薪酬要求却很高,没有奉献精神,没有合作精神等。而企业员工也有自己的抱怨,觉得自己得到的支持太少,工资很低,还经常被要求加班,同事关系冷淡,看不到发展前景,等等。在这样的相互抱怨中,都是输家,没有赢家。那么,怎么办?这就需要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缓冲企业与员工间的既有冲突,让员工有能力管理自己、管理压力、管理时间、协调工作家庭冲突。营造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让员工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对企业有归属感,对事业有忠诚感。这种积极向上的以人为本的文化需要通过培训、座谈、交流、分享、阅读等形式逐步形成。很多组织会给员工推荐阅读书目,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致加西亚的信》、《谁动了我的奶酪》、《追求卓越》、《基业长青》、《一分钟经理人》等书。这些书里所提倡的积极主动、 自我规划、要事第一、信守承诺、坚持不懈等观念,会给员工很大的触动。员工在阅读这些书后,一起参加相关主题的培训、交流和分享,会碰撞出新的思想观念,也会逐渐达成一些共识。这些共同的经历和共享的观念,会拉近员工彼此间的距离,给员工提供一种精神支持。

三、阅读创造简单宁静的生活

我们把学习型城市的生活理解为:市民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过着一种以反思、平衡、宁静、坚韧为特征的生活。反思的生活指自我觉知、 自我反省的生活,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吾日三省吾身”的生活。懂得反思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认识清晰,知道自己为什么成为当下生活中的我,也知道如何选择未来的生活道路。平衡的生活指能兼顾生活角色中的各个方面,如在父母、子女、太太、先生、兄弟姐妹、朋友、同事等各个角色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现代人扮演着众多的角色,往往很难在各个角色之间取得合适的平衡,因此,掌握平衡的艺术就成为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宁静的生活指市民在生活中感到充实、宁静。宁静的艺术涉及我们对自己的使命和价值的认识,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坚韧指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能迎难而上、永不放弃,能用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酸甜苦辣、是是非非。生活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要掌握这门学问和艺术,需要做大量的知识上的积累和准备,更需要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磨炼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提升自己的生活智慧。

阅读是提升生活智慧的最高效手段。阅读对于帮助我们获得反思、平衡、宁静、坚韧的生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几年兴起的“国学热”和“读史热”就是阅读促进反思的一种表现。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有时思想意识处于混乱甚至是迷茫的状态。有人用“迷茫的一代”来形容80后的青年一代,也说明了我们正处于一个亟待启蒙的状态之中。读史的目的在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吸取历史经验增长我们的生活智慧。很多人通过《论语》或《圣经》之类的经典著作,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坐标。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平衡的生活。比如,当代美国最杰出的管理顾问、家庭顾问斯蒂芬·柯维博士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幸福家庭的七个习惯》,就是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平衡生活的杰出作品。柯维博士在其著作中向我们讲述了如何在生活的各个角色之间取得平衡,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管理自己的时间、经营人际关系、与人合作以及如何保持身体、情感、智力、心灵的平衡和持续发展。宁静的生活同样可以通过阅读获得。首先,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宁静的生活;其次,有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宁静生活的认识,从而知道如何实现宁静的生活。内心的宁静来自生活的充实感和价值感。维克多·弗兰克尔博士在其经典作品《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广大读者描述了一个如何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故事,发人深省。坚韧品质需要在生活的不断磨炼中才能形成。很多人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生命磨难时,从《老人与海》和《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伟大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了坚持的力量。伟大的生活智慧早就存在于伟大的作品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阅读并实践伟大智慧,让其为我所用。

阅读不但是增长生活智慧的有效方式,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被大大颠覆,以阅读等方式为代表的文化休闲方式必将成为未来生活的主旋律。[1]阅读的本质在于不断吸收精神食粮。人们通过阅读书刊杂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陶冶思想情操,再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作用于工作中,从而获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越多越高,学到的就越多,素质相应就会越高,工作成就相应就越大。当阅读之火燃烧着全体国民的灵魂的时候,没有理由不相信祖国的未来会更美好。

读书,是一种生活需要。在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将成为生活必需品,也是日用品,一日不可或缺。图书是人类文化,图书是人类知识,图书是人类宝藏,坐拥书城的感觉让人精神愉悦,甚至比日进斗金的感觉更让人充实。读书,是一场旅行。读者之于书籍,就如同鱼之于大海,可以在海洋中随意遨游,就如同小鸟之于天空,可以在白云中自由穿梭。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更加注重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位。人们不仅仅需要满足生存的生活消费品,更需要丰富的文化消费品,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比如,看电影、欣赏高雅音乐、游览名胜古迹、体验野外生存,甚至是遨游太空等,这些都是随着物质富裕之后文化消费的表现。

四、阅读形成自觉创新的文化

我们把学习型城市文化理解为:有极强的自我创新能力,能帮助市民自我认识,指导市民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文化自觉状态走向文化创新状态的城市文化。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是学习型城市文化的两个关键特征。学习型城市文化的文化自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城市文化有助于市民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二是指市民对文化有足够的觉知能力,能理解其所处城市文化的来龙去脉以及对自身的影响,并能很好地生活于其中。学习型城市文化的文化创新是指,市民在对城市文化有足够觉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品位的文化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向前发展,并最终实现文化创新。

文化自觉是学习型城市文化的基础,也是市民适应新城市生活的钥匙。在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市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居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甚至是冲突。而适应这个挑战的合适途径就是要先理解为什么出现这些挑战。当今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城市化运动。大量的农民朋友离开自己的家乡,进入城市,参与祖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例如,我曾生活过多年的苏州市就有180万外来人口。很多优秀的农民朋友在城里扎根、买房、结婚生子,成为了“新城市人”。在“新城市人”和“旧城市人”之间,同样面临着文化冲击和融合的问题。这些新城市人生活在城市中,从生活习惯到价值观念,从工作交流到人际交往,都面临着重新适应的问题。这些新城市人只有在对这个城市的城市文化有足够的觉知和理解之后,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而旧城市人同样面临着文化再适应的问题。一方面,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很多新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城市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吸引和接纳了很多外来文化。这些新文化元素的加入,给城市文化本身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新元素不断加入到城市文化中,市民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甚至拥抱新文化元素,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迅速变化下的城市生活。

文化创新是学习型城市文化的核心。中国是一个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自古就以学习之邦而闻名于世,曾给世界文明贡献了《易经》、《论语》、《道德经》等不朽著作,出现过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璀璨时期。但中国近200年的历史却可以说充满了磨难,在科技和文化方面都全面落后于西方世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进步太慢。当西方世界大踏步前进的时候,我们还在扬扬得意于祖先曾经创造的文明,而忘了“快鱼吃慢鱼”的道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文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型社会的提出肩负着一个使命,那就是如何让中华民族重新站在时代舞台上,独领风骚,引领潮流。重新让中华民族傲然于世界舞台,是政治、经济的过程,更是文化的过程。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软件”,其“自动更新”能力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功能能够真正发挥多少,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市民是否能够跟上时代潮流甚至引领时代潮流。

创新是民族前进的灵魂,也是市民生活的要求。传统的中国社会,依靠儒家思想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靠道家思想调节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而在更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在古代社会,没有网络上虚拟的人际关系。而当今社会,网络上虚拟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那么,在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怎么交往?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行为规范?这就需要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必须要有所创新。新时代需要新的价值观念指导我们的生活,也需要更多元的文化产品丰富我们的生活。

我们身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和时代,知识经济和信息传播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冲突就时刻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在西方文化汹涌而入的时代里,炎黄子孙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能很好地理解和吸纳西方的文化精华为我所用,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要面临的伟大课题。费孝通先生在九十高龄依然十分关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提出要通过文化自觉实现中西文化交融,并深刻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让中国再一次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习型城市文化应该是生活自觉的文化和创新的文化。市民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城市文化有足够的觉知和理解,同时要在参与文化休闲、文化事务的过程中努力促进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