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原文】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庄子•秋水》
【译文】
洞悉天下万物有盈有虚的规律,所以得到也不欢喜,失去也不成天犯愁,要知道得失无常啊。
道学玄理
庄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得失无常,所以,得到了不要过分地欣喜,失去了也无需过分悲伤。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事让人欣喜,也有一些事让人忧心;总有人认可我们,也总有些人否定;我们有明智的时候,也有糊涂的时候;有判断正确的时候,也有失误的时候,这正是人生的“荡秋千理论”,也就是说,你不可能永远处在高处,也不可能一直沉在低谷。
其实,人生在世,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面对荣辱成败,患得患失成了不少人的通病。患得患失是一味地担心得失,对得与失斤斤计较的心态。患得患失是人生的精神枷锁,是附在人身上的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不自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如果不能摆正心态的话,那么将预示着你会长时间处在患得患失的焦虑中无法自拔。
过于注重个人得失,会变得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人在患得患失间也很容易丧失快乐,甚至失去人生的方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与福往往同在。得到了不一定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坏事。与其在得与失间苦苦挣扎,不如放宽了心,在顺其自然中,承接生命中的所有赠予与索取。
很久以前有位叫后羿的神射手,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射箭时总是百发百中,几乎没有失过手。不久他超群的射技就被世人所知。
后来,夏王也听说了这位神射手,想见识一下他的技艺,所以诏后羿召入宫中来为自己演习一番。
侍卫人把后羿带到了御花园里的一个开阔地带,夏王见到他后说:“今天请你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射箭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如果射中了,我会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我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
听了夏王的话,后羿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沉重地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像往常一样摆好姿势,拉开箭弓,开始小心翼翼地瞄准靶心。可是,当他想到自己这一箭射出去的非凡结果,他一向镇定的心居然开始慌张,早已拉过无数次弓的手竟然也开始微微发抖。就这样,他瞄了几次都没能把箭射出去。过了好久,后羿才终于下定决心把箭发射了出去,令人大失所望的是,那支箭远远地偏离了靶心。夏王看到后也不禁开始怀疑民间的传闻。
最后,后羿悻悻地离开了王宫。(www.chuimin.cn)
为什么一个平日里能够百发百中的神箭手在夏王面前会以失败收场呢?为什么纯熟的射箭技术会突然降至冰点呢?罪魁祸首就是后羿那颗患得患失的心。夏王的条件使他轻松地心失去了平衡,他开始担心最后的结果,他开始被欲望束缚。所以他的心会犹豫,他的手会发抖,他高超的技能没有得到施展。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原本是美国一个高空走钢索表演者的名字,因为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不停地跟我说,‘这次表演对我太重要了,绝对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表演前,他心里想的都只是走钢丝的技巧,从没为后果担忧过。”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因患得患失,而导致失败的现象叫作“瓦伦达效应”
显然,后羿与这位叫作瓦伦达的人犯了同样一个错误——患得患失。他们把过多的心思放在了事后的得失上,所以丧失了安定和清净的心,最后在自己的心理作用下失败了。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做什么事情之前总要反复思考,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不做不甘心,做了又怕后悔。总想在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到,总想得到,不想失去。最后被笼罩在患得患失的阴影之中,心智也被那些外在的事物惊扰得不得安宁。
古人云:世事如庭前花,花开也有花落,又如天边云,云舒也有云卷,何必患得患失,终日萦挂于怀呢?患得患失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隐患,是制约人们心灵的伊始。
要走出患得患失的阴影,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
(1)知足常乐。不与他人做无谓的比较,感激和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没有了奢求,就不会有牵绊内心的绳索,也就保持住了当下的快乐。
(2)活出自己。只做最真实的自己,走自己的路,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困扰。当我们坚守住了自己的本真,就很难为外物所动了。
(3)淡泊名利。人生苦短,名利有如过眼烟云。人不可缺乏进取心和奋斗精神,但一味地追名逐利反而会得不偿失。没有了名利的欲望,自然就少了得到与失去的担忧。
人生没有完美,生活也没有完美,遗憾和残缺始终都会如影随形。这就是“人生之义,得失之间”。但是只要我们坚信:花儿落了,明日依然开,流星易逝,美好的愿望依旧留在心间,快乐也依然常伴心间。
总之,世上有许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福也好,祸也罢,总是相生相伴的,人生本就是失与得的统一体。所以,当好事降临时,不狂喜,不骄盛,当祸事侵袭时,不伤悲,不自暴自弃,要始终抱着“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心态。
心灵小憩
“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是教我们做人处事要有一颗平常心。人生中,得失和聚散时有发生,人不可能实现完美。生活也必定有许多遗憾。但是,不要为了一时的拥有或失去而或喜或悲,不要让“得失”夺走了你快乐的生活,也夺走了你清净的心。
有关道可道的文章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世事难料,子桑户因意外死去了。道家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基础之上的。追求道家多崇尚的这种快乐,第一个前提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爱惜生命,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道家以博大的胸襟看待生存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这样珍贵的生命,应该用以追求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痛苦。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才能不为之迷乱。......
2023-12-06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对外在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心灵的关注。过度重视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反而会造成心灵的贫穷。当人类对心灵失去关注,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失去了关注。......
2023-12-06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触犯了曹操,他急于显示自己的有用之处,结果反被用处所害,这就是不懂得“无用之用”道理的教训。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依据“有无相生”和“无用之用”的理论,提出君主应实行无为而治的说法。无为,有的时候恰恰是大为,无用,也可能是大用。......
2023-12-06
“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以适应自然的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庄子已经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一了,这就是“无我”的境界。“齐物”和“物化”的本质就是“物我”两忘,达到“无我”境界。......
2023-12-06
道学玄理“上善若水”这四个字,这是老子最精华的思想,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水这种顽强而豁达的精神,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处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最困难的遭遇下,也要安贫乐道,顽强坚韧,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所以先哲才发出了“上善若水”的赞叹!而水的德行则是最接近于“道”的。......
2023-12-06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了自然平衡法则,比如,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当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扩张,不仅保护了大草原,而且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必定随之减少,这就是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所以,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是必将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正因为大自然遵守了平衡的法则,万物才能自在地生存和发展,各个物种间才能相克而相生。......
2023-12-06
与其毫无希望地死死守着,倒不如痛痛快快地放手,当你顺应了它,说不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转机。人在无法改变不幸或不公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失明后的塔金顿连自己都没想到,他依然承受过来了,他依然没有放弃快乐地生活,他这才知道,原来当很多你认为无法想象的事情真的降临时,你除了接受,并快乐地去适应它,别无选择。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之内做了12次手术。......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