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以适应自然的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庄子已经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一了,这就是“无我”的境界。“齐物”和“物化”的本质就是“物我”两忘,达到“无我”境界。......
2023-12-06
【原文】
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译文】
衰颓如同秋冬景物凋零,这就是说他们一天天在消毁;沉溺在所作所为当中,无法恢复到原有的情状;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牢牢捆住,这说明他们心志已几近衰亡;心之将死,没法恢复生气。
道学玄理
没有鸟儿的森林是枯燥的;没有微风的湖面是沉寂的;而没有阳光的心灵是阴暗的。人无论跑多快,都丢不掉地上黑暗的影子,但是,只要你从现在开始,面对太阳,那黑暗的影子就自觉跑到你身后了,心里的潮湿也瞬间不见了,原本快要凋落的心灵之花又会重新绽放了。
著名的美国女作家海伦•凯特自从失明和失聪之后,就跌到了人生的谷底,陷入了生活的困局中。那是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也体会不到在那种痛苦与煎熬中度过的日子。
可是海伦没有被生活的恐吓吓倒,没有放弃对阳光的追逐。她坚信,上帝在给她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为她打开了一扇窗。
于是,海伦努力克服身体上的障碍,勤奋学习,虽然她的学习比常人要辛苦百倍,但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一切困难,实现了心中的梦想,也看到了心底的阳光。
海伦•凯特在面对不幸的人生遭遇时,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而选择了用心去体会生活中不一样的美丽,去感悟人生的真谛,终于没有让心灵淹没在黑暗和阴霾里,重新找到了心里的繁花和光彩。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美好,让心灵能晒晒太阳呢?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人整天怨天尤人,或抱怨自己的家庭不够富裕,或遗憾父母给予的爱太少;学生抱怨学习压力太大,白领抱怨社会竞争太激烈。人类的种种抱怨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总觉得背后有着甩不掉的生活阴影,不能让心灵放松下来。
究竟应该怎样培植我们心灵的花园呢?
不苛求,不为小事烦心。不以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生活的主体和生命的主人是自己。人的痛苦多半来自于欲望,快乐则多半来自于寡欲。智慧的人多能领会人生的价值,也多能抵御尘世的物欲,丢掉烦恼和痛苦,踏实地去完成更有意义的事情,去享受更平凡的生活。
有梦想的渲染。每个人都会有梦,有的人为梦想坚持着,努力着,奋斗着。追梦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但是梦想是个能让内心充实和精彩起来的事。为自己的梦想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都是快乐的,为梦想所忍受的所有痛苦和打击都是一种成长。其实,梦想的价值其实不在于实现与否,而在于追寻和创造的过程。(www.chuimin.cn)
淡看挫折。人生的道路不总是一帆风顺,不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怎能遇见绚烂夺目的彩虹?不要把挫折和困难无限的放大,不要沉浸在一时的谷底中自暴自弃,当你懂得了笑看挫败,笑对苦难时,你已经离你的成功不远了,你也就对生活的真正含义理解的差不多了。
不害怕孤独。人都是独立存在的,都是相对孤独的。这是生命的本质,也是人生的无可奈何。如果你认为孤独是可怕的,是苦涩的话,那就证明你还没有领会到人生的真谛,你还没有发现孤独的深刻与精彩。孤独中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孤独中的世界,才是最完整的世界。当你学会在孤独中思考和品味生命的内容时,你才算找到了内心的那个自己,才算有了一份最安稳的栖身之地。
有一段时间作家哈理斯为一些琐事烦心,心情很差。
某一天,作家哈理斯陪朋友从报摊上买完报纸后,朋友礼貌地对报商说了声谢谢,但报商非但没有回礼,还一脸的冷漠,一言不发。
朋友抱怨道:“那家伙态度真差!”
哈理斯反问道:“那你为什么还要对他那么客气?”
朋友答:“为什么要让他来决定我的行为?我对他的礼貌是发自我内心的表达,却不因他的不礼貌而有任何的改变。”
哈理斯因此深受启发,他发现,原来解开心锁的钥匙在自己手中。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常不自觉地认为,它掌控在别人手中,所以遇到事常常怨天尤人,终日在怨恨与痛苦中度过。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是不会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也不会奢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丝的快乐。相反,他们都是从内心散发出来快乐的能量,从而感染身边的人。
生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漫长,不要被乱花迷了双眼,而忽略了生命最本真最朴素的东西,它需要你用一颗冷静和安逸的心去领悟,去体会。需要你用一颗欢快而纯净的心去欣赏。
法国法郎士说:“让我们享受人生的滋味吧。感受得越多,生活就越长久。”只有热爱和珍惜生命的人,才会用细腻之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悲喜,才能领略生活的乐趣,才会得到深刻的人生感悟。
心灵小憩
生活需要智慧,人生需要感悟。《格言联璧•处事》中说:“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假如我们能够一边自在的生活,一边认真地感悟人生,就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就会培植出一片繁花似锦的心田。
有关道可道的文章
“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以适应自然的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庄子已经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一了,这就是“无我”的境界。“齐物”和“物化”的本质就是“物我”两忘,达到“无我”境界。......
2023-12-06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世事难料,子桑户因意外死去了。道家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基础之上的。追求道家多崇尚的这种快乐,第一个前提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爱惜生命,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道家以博大的胸襟看待生存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这样珍贵的生命,应该用以追求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痛苦。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才能不为之迷乱。......
2023-12-06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对外在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心灵的关注。过度重视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反而会造成心灵的贫穷。当人类对心灵失去关注,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失去了关注。......
2023-12-06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触犯了曹操,他急于显示自己的有用之处,结果反被用处所害,这就是不懂得“无用之用”道理的教训。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依据“有无相生”和“无用之用”的理论,提出君主应实行无为而治的说法。无为,有的时候恰恰是大为,无用,也可能是大用。......
2023-12-06
道学玄理“上善若水”这四个字,这是老子最精华的思想,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水这种顽强而豁达的精神,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处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最困难的遭遇下,也要安贫乐道,顽强坚韧,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所以先哲才发出了“上善若水”的赞叹!而水的德行则是最接近于“道”的。......
2023-12-06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了自然平衡法则,比如,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当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扩张,不仅保护了大草原,而且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必定随之减少,这就是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所以,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是必将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正因为大自然遵守了平衡的法则,万物才能自在地生存和发展,各个物种间才能相克而相生。......
2023-12-06
与其毫无希望地死死守着,倒不如痛痛快快地放手,当你顺应了它,说不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转机。人在无法改变不幸或不公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失明后的塔金顿连自己都没想到,他依然承受过来了,他依然没有放弃快乐地生活,他这才知道,原来当很多你认为无法想象的事情真的降临时,你除了接受,并快乐地去适应它,别无选择。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之内做了12次手术。......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