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原文】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人间世》
【译文】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道学玄理
“无用之用”源于庄子和惠施的一段对话: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给它起名叫臭椿。树身长的时分粗大,无法用木匠的工具去量;它的躯干又生的弯弯曲曲,不合规矩。所以,虽然它生长在大路旁边,木匠也常常来回经过,却始终没有人理睬它。这种树,大是很大了,可就是没有用处,跟您说的道理不太相符。”
庄子想了想,回答说:“你见过野猫吧?它们总是屈身埋伏起来,等待捕捉出来活动的小动物。而那些最易被人类捕捉的小动物,常常过分活跃,不避高低,结果踏中猎人设置的捕兽机关,死在了捕兽的网子里。再看牦牛,它大得像垂在天边的云彩,大是很大了,但它就是不会捉老鼠。现在你有那么一棵大树,发愁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广大无边的旷野里?人们可以无所作为地在它旁边徘徊,逍遥自在地在它的阴凉下面躺着休息,斧头无法砍伐它,任何东西也不能损害它。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又有什么祸患呢?”
庄子之所以说这棵大树,没有被砍伐,成其天年,恰恰是因为它没有一点“用处”。相反,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有用”的树早就被人们砍伐走了。相比较而言,哪一个才算真正的有用呢?
庄子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大用”恰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看似无用,其实才是真正大有所用。这跟老子所说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是一个道理。
《三国演义》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无用之用”的反面例子: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他是出了名的思维敏捷的大才子。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园,造成后,曹操亲自去察看,他没有对花园做出任何评价,只用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杨修看后,跟工人们解释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园门不够宽。”于是工人们按照杨修的提醒开始翻修。
翻修后,曹操再次来看,很是高兴,但当得知是杨修传达的意思后,内心开始妒忌杨修的才华。
又有一天,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了“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杨修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杨修说:“您写了‘一人一口酥’啊!”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他的自作聪明。(www.chuimin.cn)
后来,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时。曹操由于屯兵日久,正处在进退两难时,恰巧碰上厨师端来的鸡汤。曹操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此时,夏侯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便把这当作号令传了出去,可是不明白曹操的意思。杨修听到后,立即命令随行军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夏侯对他的说法也信服了。所以营中诸将纷纷准备撤退。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妖言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触犯了曹操,他急于显示自己的有用之处,结果反被用处所害,这就是不懂得“无用之用”道理的教训。
其实,在道家中,“无用之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学说,它主要和统治的技巧有关。老子主张有无相生,也就是“有”和“无”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他尤其强调“有”生于“无”这一点。对此,老子还举了一些例子:譬如一个房子,只有凿出门和窗子这些虚空的地方来,才能使房子发挥它的作用。譬如一个器皿,中间必须是空的,才能发挥容器应有的作用。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些东西之所以能带给人便利和用处,是因为“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老子才提出了“无为”的理论。
“无为”和“无用”的道理在治理国家上更能体现其效用。一般人认为,治理国家总是需要一些具体的办法,或者是用德,或者是用刑,总之,这都是“有为”的表现,属于比较刚强的做法,因为它是一个框架,并将其强加于人。
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依据“有无相生”和“无用之用”的理论,提出君主应实行无为而治的说法。这是一种比较柔和的做法,其核心是君主要持守虚静之道,顺应百姓的自然。老子认为,君主无为的话,百姓可以自化、自正、自富,收到“有为”想达到却又达不到的成果。这就是经典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情形,比如他人的指手画脚让自己无所适从,并产生反感的心理。这时候就需要运用道家多提倡的“无为”和“无用”之道了,不争,不露,在无所作为中,继续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无为,有的时候恰恰是大为,无用,也可能是大用。庄子对“无用”“无为”的赞赏就是基于人类这种处境的观察。无为的做法看起来好像是不为,实质上是一种高明的“为”。就像无为的君主,从表面上看,他是柔弱无力的,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他是真正大智慧的表现。
有一位旅行者在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发现了一大片兰草。他经过一番仔细辨认后,确定那真实兰花中的极品:佛兰。
旅行者欢心至极,他决定把这些佛兰带回去卖个好价钱。旅行者先是找到了一个农户,想以一株佛兰换一把锄头用。当农户明白了旅行者的来意后,很爽快地把锄头送给他,然后跟随旅行者去看了他所说的珍贵无比的佛兰花。
看过之后,农民很失望地说道:“原来您说的珍奇,就是这种自生自灭的小草啊!我们这里的人谁都不要它,这草是没用的,我们曾割回去喂牛,可是牛看到后连闻都不闻一下。”
说完,农民遗憾地转身走了。一年后,旅行者回到了城里,他靠着自己种出的几十株佛兰,成为当地的大富翁。
其实,人们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绝对失败的人,只不过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价值完全不同,就像那枝佛兰,在农民眼中是杂草,在城里人眼里就是值得欣赏的珍宝。
人也是如此,这世上的人,本没有天生无用和天生有用之分,关键是看你处在什么位置,处在什么环境中,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或者怎样定位自己的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当你把自己摆到了最合适的地方,你就是独一无二的有用之才了。
所以,不要说自己一无所能,你只不过像是一朵没有被世人发现的佛兰一样。你是否试着走出自己制造的困境中,去充分发掘自己的长处,在“平庸”中挖掘非凡,从“无用”中寻找到“有用”的价值呢?
心灵小憩
无用之用,其实就是最好的生存之道。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总是充斥着前赴后继地为了名和利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气氛。但如果你能够做到“不争之争”“不用之用”,你不但可以获得最大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你还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得潇洒,活得自在。
有关道可道的文章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世事难料,子桑户因意外死去了。道家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基础之上的。追求道家多崇尚的这种快乐,第一个前提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爱惜生命,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道家以博大的胸襟看待生存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这样珍贵的生命,应该用以追求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痛苦。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才能不为之迷乱。......
2023-12-06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对外在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心灵的关注。过度重视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反而会造成心灵的贫穷。当人类对心灵失去关注,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失去了关注。......
2023-12-06
“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以适应自然的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庄子已经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一了,这就是“无我”的境界。“齐物”和“物化”的本质就是“物我”两忘,达到“无我”境界。......
2023-12-06
道学玄理“上善若水”这四个字,这是老子最精华的思想,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水这种顽强而豁达的精神,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处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最困难的遭遇下,也要安贫乐道,顽强坚韧,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所以先哲才发出了“上善若水”的赞叹!而水的德行则是最接近于“道”的。......
2023-12-06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了自然平衡法则,比如,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当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扩张,不仅保护了大草原,而且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必定随之减少,这就是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所以,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是必将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正因为大自然遵守了平衡的法则,万物才能自在地生存和发展,各个物种间才能相克而相生。......
2023-12-06
与其毫无希望地死死守着,倒不如痛痛快快地放手,当你顺应了它,说不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转机。人在无法改变不幸或不公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失明后的塔金顿连自己都没想到,他依然承受过来了,他依然没有放弃快乐地生活,他这才知道,原来当很多你认为无法想象的事情真的降临时,你除了接受,并快乐地去适应它,别无选择。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之内做了12次手术。......
2023-12-06
但是,读书还有另外一个少有人知的作用,那就是——“排毒”“养颜”。据《韩诗外传》载,春秋时,鲁国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孔子为之感到惊奇,询问闵子骞是什么原因让他的状态有了如此大的改变。所以说,读书是最高档的排毒养颜补品,是实力最强大的抗衰老剂,它通过修缮我们的灵魂,来改变我们的孤独和软弱。读书可以养颜,读书可以涵养性情,读书可以益智博德。读书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保持身心的愉悦。......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