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功摆脱欲望奴隶的7个方法

成功摆脱欲望奴隶的7个方法

【摘要】:人的整个生命,基本上就是一个不断“欲望”的过程。贪得无厌,是以破坏别人正常的生存为基础,这种“欲”,也是应当批判和制止的。可如今,原本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却变成了“损不足以奉有余”,强者通吃,将财富无止境地收拢到自己的口袋里,对欲望完全丧失了掌控能力,人类已经彻底沦为了欲望的奴隶。心灵小憩无欲则刚,欲炽身亡。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

【译文】

上天的法则,不就像一张拉开的弓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些。有富余就把它减少些,不够用就给它补足些。上天的法则就是减损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而社会的法则就不是这样了,而是剥削不足者来供奉有余者。谁能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只有有道的人。因此,圣人有作为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耀自己的贤明。 

道学玄理

人生的欲望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物质的欲望,心理的欲望,爱的欲望,被尊重的欲望,还是成功的欲望等等。有了欲望,就迫切地想去实现;当部分欲望得到了满足,又想要全部欲望的实现。一旦得到了,又想要永恒的拥有它。一个欲望完整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人的整个生命,基本上就是一个不断“欲望”的过程。

事实上,每个人在各种纷扰中终日忙碌,无非是为了内心的一个追求。有的人在向着一座金山奔跑,拥有了这座金山,就算实现了目标。可事实上,人永远都不可能最终到达那座金山。但是那些无知的人并不知道,于是依旧背负着欲望,拼命地奔跑,最后倒在了半路途上。这就是人永远无法填满的欲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贪得无厌,是以破坏别人正常的生存为基础,这种“欲”,也是应当批判和制止的。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色”指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古人认为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实际上都是由这五种原色构成的。其实单纯的五色并不至于让人目盲,但如果过分追求视觉的刺激,超出了视觉功能的限度,就会造成目盲,失去视觉功能。它也在暗示,过分沉溺在视觉追求的欲望之中,就会使我们的眼睛丧失辨别事物的能力。眼睛的功用本来是用来观察事物的,一旦我们观察到的事物的欲望超过了原来的限度时,我们常常会陷入迷惘的境地。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人类的贪欲已经使人类的行为开始背离天道,在欲望的唆使下,社会变得动荡不安,改朝换代才变得那么频繁。

按照老子的天道,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采纳“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政策。即采取强力措施,鼓励统治者散发钱财,救济贫者,并通过封侯的方式奖赏符合“天道”的富者。

历史的事实证明,这种措施对国家的社会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这种措施使得汉朝秦朝暴政的废墟之上迅速崛起,也正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这种“天道”血液,中国人在财富分配上才讲究“不患寡而患不均”。财富不在乎多与少,人口也不在于多与少。就害怕贫富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平等。

可如今,原本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却变成了“损不足以奉有余”,强者通吃,将财富无止境地收拢到自己的口袋里,对欲望完全丧失了掌控能力,人类已经彻底沦为了欲望的奴隶。曾经的人民想翻身做主人,可是,等自己真正翻身做了主人,摆脱了统治者的束缚,却又被自己的欲望俘虏了。殊不知,天道有常,“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再强大的人,也不能真正守住那些虚空的身外之物。

所以,老子讲的治国之道,在个人的生涯中同样适用。过度的欲求只会成为我们的负累,丧失了财富的本来价值,本来应该为人所利用的东西,反而成了支配人们一切行动的主人。这样一来岂不是本末倒置,愚蠢至极吗?

唐朝的李义琰身为宰相竟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宅。他的弟弟担任岐州司功参军时,便买了造屋用的木材送给他,帮助他建造房屋。(www.chuimin.cn)

可是,等到弟弟进京时,发现李义琰依然住着简陋的屋子。李义琰对弟弟说:“以我的才德而言,担任宰相已经是担之有愧,如果再建造华丽的住室,肯定会招致不必要的祸端,你这哪里是真心爱我呀!”

李义琰的弟弟解释说:“一般人做到廷尉之类的小官,便建造大宅豪舍了,况且哥哥位居宰相,难道就甘于只像平民百姓那样,一辈子居住在简陋狭小的房子里吗?”

李义琰说:“世间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我已经做了高官,现在又要扩建宅第,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必然要遭受祸殃。我不想被欲望和外物掌控自己的前途。”

就这样,直到弟弟送来的木材经日晒雨淋都腐朽了,李义琰都没有建造府第。而且他也继续尽心尽力的,安稳地做着自己的宰相。

按常理说,李义琰身为宰相,修建自己的正室,本无可非议,但是李义琰却坚辞不受。由此可见,他是真的“处富思贫”,保持戒心,始终很好地把控着自己的欲望。

公仪休在鲁穆公时是当朝宰相,很有权势。据说他吃到美味的菜,就会把园子里的菜全都拔光。公仪休还很喜欢吃鱼。每顿饭都离不开鱼。就连老百姓都知道了他这个嗜好,大家为了能从他那里得到点利益,都争着买鱼给他。可是公仪休只吃自己买的鱼,别人送的鱼一概不收。

他的随从劝他:“您既然这么爱吃鱼,别人送你鱼为什么不收下呢?”

公仪休回答:“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

随从听后一脸茫然。公仪休笑了笑,解释说:“道理很简单。我接受了别人的鱼,就要替别人办事;为别人办事,就难免营私舞弊,触犯法律;触犯了法律,我的宰相就当不成了。到那时候,非但不会有人送我鱼,可能连自己买鱼的能力都丧失了,那我岂不是得不偿失?”

欲望是人的本能,但不能理直气壮地任凭欲望的膨胀。因为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等迷住心窍,攫求不已,终至纵欲成灾。

诸葛亮有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庄子认为,恬淡、虚空、无为,是天地赖以均衡的基准,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无论是统治者治理天下,还是普通人提升自身修养,都必须使自己清幽恬淡。

心灵小憩

无欲则刚,欲炽身亡。欲望虽是人的天性,但绝不能作为内心的主宰者。抵抗欲望的关键就是要把握欲望的度。有欲,但要能制欲,不能被欲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