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宠辱不惊,秋月春风-道可道

宠辱不惊,秋月春风-道可道

【摘要】:上书中,蔡某说申屠攀聪明且有志向,虽深陷困境,却依然发愤苦读,即使受尽欺凌与侮辱,仍能坚定自我,保持本性,不为外事所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是申屠攀依然坚持自己的态度,避开了众人的规劝和打扰,最后干脆隐居了起来。果然不出申屠攀所料,几年之后,朝廷风波不断,很多官员受到连累,接连遭遇了不测,而申屠攀这个曾经拒绝权贵的人,却依然能够逍遥地隐居在小镇之中,过着自在的生活。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第十三章》

【译文】

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打扰,重视大患等于对自身的珍重。为什么说得宠跟受辱一样打扰安宁呢?因为根据其对人惊扰的程度来说,得宠更为恶劣,得到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时就更加会惊慌恐惧,所以得宠与受辱是一样惊扰身心的。

道学玄理

老子前面所说的荣辱,指的是人们对待外界和外物的态度。当你把外界看得淡了,就不会受其所扰了。但是,现实中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对这些所谓的外物那样执著和重视呢?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人让自己受到宠辱的惊扰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心态。

很多人面对赞誉或诋毁,支持或对抗都怀有一颗非此即彼的心,总要争一个谁是谁非。就像下面这位学生一样,为了无关紧要的争执而失了宁静心。

某一个下雨天,有位学生匆匆地来找教授。原来,这位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因为学术上的问题,遭到另一名学生的攻击和讽刺,这令他十分气愤。可他不知道如何出掉这口气,究竟是该直接找那个学生理论,还是应该找其他的教授来评理。于是,他匆忙地来找他们的教授,希望能帮他出个对策。

看着学生满腔怒火地讲完事情的经过,教授不动声色,反而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的言行。其实,我认为批评和侮辱,跟泥巴是一样的东西。你看,今早过马路时,我的衣服上不小心溅上了泥巴。如果我当时立即去擦拭,那么衣服上沾到污渍的面积会更大,而且整个衣服都会被搞得一团糟。所以,我没有去理会它,来到学校后,我把大衣挂到一边,继续做我该做的事,等泥巴晾干了再去处理它,现在应该已经干掉了,你瞧,只要我轻轻掸几下,难处理的泥巴自己就消失了。”

说着,教授用手指轻轻弹了弹衣服上的泥渍,果然,泥巴真的处理干净了。

学生看后恍然大悟,明白了教授告诉他的方法,他惭愧却欣喜地谢过教授,轻轻松松地回到了课堂。

学生恍然明白的正是宠辱不惊的深刻道理,教授没有训导他,没有斥责他,也没有支持他,而是用一个泥点的小道理敲醒了他,让他懂得了面对争端和纷扰最需要的是什么,让他学会了面对攻击和不解时,什么才是最有力的武器——宠辱不惊的心。

人在社会上生存,有很多东西是需要得到和把握的,比如财富、学历汽车、住房等等,都是催促人们不断争取和前进的动力。所以人们被迫生活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中,为了名利荣辱而挣扎,而痛苦。(www.chuimin.cn)

世人总是难以怀有一颗清净的心,总是把利益看得过重,当尊崇和财富降临的时刻,总会迫不及待地去迎接和享受,却常常忘了光彩背后的隐患和束缚。

东汉时期,有位隐士叫申屠攀,年少时因为家境贫寒,受人雇佣做了漆工,每天辛苦劳累不说,还经常受到旁人的冷眼。可是,坚强的申屠攀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的侮辱和歧视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于是他坚持在工作之余刻苦读书,学习了各个方面的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才华得到了在州府做征召工作的同乡蔡某的赏识,后来,蔡某上书,极力推荐申屠攀。上书中,蔡某说申屠攀聪明且有志向,虽深陷困境,却依然发愤苦读,即使受尽欺凌与侮辱,仍能坚定自我,保持本性,不为外事所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就这样,朝廷任命申屠攀为陈留郡的主簿,这时候,那些曾经唯恐躲之不及的申屠攀亲友们都纷纷前来道贺,谄媚地恭维他。可是申屠攀说了一番话,让众人都惊呆了:“为朝廷效命本是每一个臣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我自认为德识才学实在浅薄,担不起这样的大任,所以,我决定拒绝赴任。”

本来想依仗他的那些亲友,为他的决定感到费解,也纷纷劝说他改变主意。可是申屠攀依然坚持自己的态度,避开了众人的规劝和打扰,最后干脆隐居了起来。

在隐居的日子里,他坚持学习,充实自己,却没有再次出仕的打算,一个远道而来探望他的朋友问起他拒绝赴任的原因时,申屠攀说:“我早已看出了天下的乱象和朝廷的昏暗腐朽,所以才潜心治学,以避免引火烧身。而那些人只看到了为官者的风光,却不知身处官场的危险,他们只懂得争取宠幸,却忘了其背后的伤害。”

友人听后心底不禁暗暗佩服他的淡泊和宠辱不惊。

果然不出申屠攀所料,几年之后,朝廷风波不断,很多官员受到连累,接连遭遇了不测,而申屠攀这个曾经拒绝权贵的人,却依然能够逍遥地隐居在小镇之中,过着自在的生活。

这样一个曾经因贫穷遭人嘲笑,后又因放弃为官受人不解的人,获得的却是真正的自我和洒脱,因为他没有为世事的功名和利禄所惑,而他之所以去学习,勤奋上进,实际上争取的只是内心的丰盈和充实,不关乎一切外在的追逐与虚荣。所以,他才能自始至终都活得自在逍遥。

人生于红尘中,多彩而绚烂的世界让我们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因为很多人没办法做到宠辱不惊的闲适,所以,在名利场上他们疲于奔命,在财富角逐中他们千锤百炼。有多少荣耀的渴望,就会有多少辛酸;有多少名利的争夺,就有多少青春的消逝。人们正是用最珍贵的青春和最纯净的心去换取这一切的浮华。

心灵小憩

尊贵的地位,足够的财富,是不会有人愿意拒绝的。但是,得到了便欣喜,失去了便焦虑,陷入了宠辱得失的无底洞,也就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清静心。最后丢失了自我,蒙蔽了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