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原文】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译文】
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道学玄理
人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人生没有承受不了的重,只有承受不了的轻。只有具备了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的人生态度,才不至于迷失生活的方向,酿成“一失足铸成千古恨”的悲剧。
既要举轻若重,又要举重若轻,两者是否矛盾呢?
其实一点都不矛盾。我们需要的是举重若轻的实力和举轻若重的精神。战略上举重若轻,战术上举轻若重。举轻若重是责任,举重若轻是气度。举轻若重是求细节,举重若轻是谋全局。
所谓的举重若轻就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负重前行而危急不怒。举重若轻在于定力和能力的培养,有了能力和定力做基础,才能够做到举重若轻。
可以说,举重若轻是实力和自信的表现。即使困难很大,问题再难解决,也要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定计划,循序渐进地完成。当我们面对压力和责任的负担时,尤其应该学习和培养“举重若轻”的能力。
三国时期的杨在劝说诸葛亮不必亲理细事时,诸葛亮啜泣着说了这段话,“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看了诸葛亮的回答,我们不免感慨,虽说他学识、智慧都是首屈一指,但他最明显的缺点就是不懂得举重若轻。刘备托孤之后,他“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明明知道事必躬亲必将导致“形疲神困,一事无成”,可他就是放不下,知其不可却偏为之,最终在遗恨中撒手人寰,没能完成灭魏兴汉的重任。他这种负重前行的责任感,在某种程度上说,傻瓜恰恰也是不懂举重若轻的表现。
学会举重若轻,前提是具备举重的实力。好比让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去唱歌,让一个对文史一窍不通的人去修史,是不可能做到轻松自如,举重若轻的。除此之外,要做到举重若轻还要做到以平和的心态直面重任,笑对难关。否则,本来可以克服的困难,也会因为心慌意乱而导致功败垂成。
生活中,一定会经历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你是否感到,有时生活的重负会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是否会偶尔感到焦头烂额?这些无形的杀手会催老你的容颜,甚至是生活的希望。
朋友,当你面对困难和重负时,学会举重若轻吧!举重若轻不是逃避困难的法宝,却可以教会你如何度过危机,如何处理难题,以及如何用正确的态度对待问题。
所以举重若轻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它会让你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会拓宽你的心胸,会让你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与举重若轻不同的是,举轻若重是重视小事,把小事当大事一样认真地去做。“举重若轻”是领导的至高境界之一,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常人往往难以企及。而“举轻若重”,则是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态度和特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润于心,融于行。(www.chuimin.cn)
“举重若轻”,不是我们不去做,而是我们不能做。而“举轻若重”,不是我们不能去做,而是我们不愿去做。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因为不满于自己平凡的岗位,或者认为自己琐碎微小的工作难出成就,所以常常不以为然,马马虎虎。其实,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在平凡工作中做出非凡成就的。
身为劳动模范的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之所以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正是因为她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把卖票这件小事用心地做好,做周全,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奉献于自己的岗位,服务于乘客身上。她就是一个举轻若重的模范。
为什么要“举轻若重”呢?
举轻若重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举轻若重和举重若轻是人生的两种境界,是辩证而统一的。有了举轻若重的精神,才会有举重若轻的魄力。一个人如果好高鹜远,不注重持之以恒地做好小事,就很难取得成就,假如成功需要一百个环节,其中九十九个是小环节,最后是一步是成功的关键。那么就必须不遗余力地认真做好前面的九十九个环节,再加上最后一步的坚持和突破,才有可能成功。
一个人只有持之以恒地举轻若重,不以善小而不为,认真地做好每一件微小事,处理好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问题,才能在细微之处显现出自己的才能,才能为巨大的成就奠定好基础。
举轻若重还是一种积极而负责的人生态度。我们身边有很多人,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只等待上天给的大机会,对身边的小事不屑一顾。殊不知,能把自己岗位上的小事做成功就是最不简单的。所以,不要以为村长就比总理好当,不要以为小角色就比主角好演。有其职必有其责,有其责必有其忧。如果力不及所负,才不及所任,就算是再小的职位,都可能酿成大祸。
曾经有个村里的一家农户因邻里矛盾,正准备纠集亲属聚众闹事,村干部接到通报后,迅速带领三名机关干部去到事发地,耐心细致地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最终,经过八个小时的坚持,才化干戈为玉帛,成功制止了一起有可能造成恶劣后果的事件。
可见,对于一个小干部来说,通过小事和细节更加能磨炼自己,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做到举重若轻不容易,做到举轻若重更不容易,需要我们具备更多的素质。
首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只有具备了细腻的观察力,才能不为小事细节所惑,透过细节看到事物的本质,并通过事物运作的规律,预测发展的趋势,把小环节做到完美。
其次,举轻若重要有敬业精神。只有具备了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敬业精神,才能不为小事所累,才会对每件小事全情投入,并且坚持下去,直到最后的成功。
“举重若轻”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的果敢和沉着;“举轻若重”是细微之处见精神的专注和扎实。我们对待事物、处理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方法,不论是“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两者本无高下、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要选准对象、把握好时机,当重则重,当轻则轻。切不可当重时,轻易草率、敷衍了事;当轻时,却慎重其事、不遗余力。这样就适得其反,得不偿失了。
学会了举重若轻,再大的事都会变得轻而易举,再大的压力都会变成热情和动力,以良好的心态去争取未来的成功;学会了举轻若重,就会发展生活中无小事,老老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迈向最后的成功。
心灵小憩
风轻云淡的岁月里,有一种人生境界和状态叫“举重若轻”。学则举重若轻,用则举轻若重。举重若轻是一种人生态度,举轻若重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当一个人把握了这两点,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够成就无怨无悔的人生。
有关道可道的文章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对外在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心灵的关注。过度重视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反而会造成心灵的贫穷。当人类对心灵失去关注,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失去了关注。......
2023-12-06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世事难料,子桑户因意外死去了。道家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基础之上的。追求道家多崇尚的这种快乐,第一个前提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爱惜生命,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道家以博大的胸襟看待生存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这样珍贵的生命,应该用以追求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痛苦。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才能不为之迷乱。......
2023-12-06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触犯了曹操,他急于显示自己的有用之处,结果反被用处所害,这就是不懂得“无用之用”道理的教训。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依据“有无相生”和“无用之用”的理论,提出君主应实行无为而治的说法。无为,有的时候恰恰是大为,无用,也可能是大用。......
2023-12-06
“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以适应自然的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庄子已经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一了,这就是“无我”的境界。“齐物”和“物化”的本质就是“物我”两忘,达到“无我”境界。......
2023-12-06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了自然平衡法则,比如,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当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扩张,不仅保护了大草原,而且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必定随之减少,这就是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所以,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是必将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正因为大自然遵守了平衡的法则,万物才能自在地生存和发展,各个物种间才能相克而相生。......
2023-12-06
道学玄理“上善若水”这四个字,这是老子最精华的思想,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水这种顽强而豁达的精神,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处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最困难的遭遇下,也要安贫乐道,顽强坚韧,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所以先哲才发出了“上善若水”的赞叹!而水的德行则是最接近于“道”的。......
2023-12-06
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如果你不能舍弃虚妄,就不可能把身心从那个看似精彩,实际上荒凉的浮躁世界中脱离出来。要做到舍弃虚妄,远离浮躁就要从以下亮点入手:无是无非。讲的正是放弃名利浮夸,追求自然朴素的道理。只有人们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虚妄,什么是真实,才能够让身心从俗世的枷锁中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有那些甘于舍弃虚妄,守护心灵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洗尽铅华之后的自由和安逸,找到身心的栖息之地。......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