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老师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在某幼儿园小班做配班老师。这时,音乐响起,小芳老师精神抖擞面对面地站在了孩子的前面。这表明小班幼儿在认识空间方位时,不能从客体为中心的角度辨别空间方位,小班幼儿并不知道小芳老师的左边是他们的右边。......
2023-07-30
第四节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一、观察和观察力的概念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observation)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区别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观察。观察前,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或任务,要进行知识准备、拟定观察计划;观察的过程也不是消极地注视,而是伴有积极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知觉”。由观察所获得的知觉映象比一般知觉的映象更鲜明、更细致、更完整。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知觉发展的这种重大质变,3岁后比较明显。幼儿期知觉的最重要变化,是知觉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有相对稳定的目的方向的过程,也就是开始形成有意的、自觉意识到的观察。
(二)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力(observational ability)就是观察的能力,即通过观察活动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它是在一般知觉能力的基础上,当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高级知觉活动能力。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学习要求发展儿童的智慧,那么,它也应当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三)观察力与感知觉的关系
观察力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的视知觉活动能力。因此,观察力发展是以感知觉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例如,时空知觉有缺陷的人无法准确地记录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方位知觉不好的人很难做到系统有序的观察,盲人则不能观察事物的颜色、形状等。因此,感知觉是观察力发展的基础,观察力的培养是以感知觉的发展为前提的,感知觉的水平越高,则观察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高。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观察力的发展在3岁后比较明显,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其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
幼小儿童还不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观察中常常受无关事物或细节的吸引或干扰,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很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而忘记观察任务,到了中大班,儿童开始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系统的观察,也就是说观察的目的性增强。如提供一张图画,上面画着小朋友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地上还有一顶帽子,将这幅画拿给儿童看并提出任务,要求他们从图画中找出丢了帽子的那个小朋友,结果发现,小班孩子在观察时,多数不是认真去找,而是胡乱看一些无关细节,将观察目的抛之脑后;中大班儿童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按照成人规定的观察任务进行观察。在观察中,成人提出的观察任务越具体,儿童观察的目的就越明确,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例如,有两个任务:一是请幼儿找出两幅图画的不同之处,二是请幼儿找出两幅图画中的3点不同之处。比较两个任务,当儿童接到的是任务二时,其观察效果要比接到任务一好。
(二)观察的持续性
学前儿童观察的持续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起初,儿童观察的目的性不强,随意观察,所以持续的时间非常短。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逐渐学会持续的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间逐渐延长。另外,儿童观察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观察对象本身的特征也有关系,对于喜欢的东西,儿童观察的时间就长些,对于不喜欢的东西,观察的持续时间则短些。如拿画册和文字图书比,多数儿童观察画册的时间要比观察文字图书的时间长。
(三)观察的细致性
观察的笼统性,缺乏细致性是学前儿童观察的另一个特点。他们在观察时,往往只看事物的外在和明显较大的部分,而忽略了其内在和较隐蔽的、细致的特征;只看事物的轮廓,不关注其内在关系。从儿童学习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这个特征。如在认识一些形近的字母(m与n、b与p)或文字(土与工、日与月)时,儿童常常容易混淆,这是由于他们对这些形近的字母或文字观察得不够细致而造成的。
(四)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能力对于儿童的要求较高,所以学前儿童观察的概括性不高。丁祖荫的研究(1964)说明,儿童对图画的认识逐渐概括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只能知觉图画中孤立零碎的事物,不能把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只能直接感知到事物之间外在的、空间位置的联系,不能看到内部联系。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能观察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能从整体上观察图画中的事物,把握图画的主题。
该研究指出,学前儿童对图画的观察主要处于前两个阶段。(www.chuimin.cn)
(五)观察的方法
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知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起初,幼儿的观察常常伴有一些无关动作。幼儿初期,观察要以手的动作为指导,此时儿童在观察时常常边看边用手指点;幼儿中期,儿童开始逐渐用点头或自言自语来代替手的动作帮助观察;幼儿末期,儿童可以完全不依赖外部行为或语言,只靠内部言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知觉。
除此之外,学前儿童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顺序。最初,儿童的观察是跳跃式的,东看一眼,西望一眼,毫无顺序,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人的教育下,儿童逐渐学会了有顺序的观察,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一)培养观察力的意义
首先,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千百年来,人们在观察中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通过观察,人们发现了季节变化的规律,发现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发现了天气变化的规律,发现了动物的生长规律……可见,观察是人们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有效途径。儿童也是一样的,刚出生时他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充满了好奇,在好奇中观察,在观察中认识。
其次,观察力的培养,能为儿童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纵然是复杂的,但普遍的特点之一是观察力差。良好的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要求观察者采用恰当的方法,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事物的内在特征,从而完成任务。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想很好地完成任务需要儿童具有较强的坚持性、自控力、概括能力,并掌握观察的方法,这些都是儿童将来学习所需要的重要能力。所以,良好观察力的发展将为儿童的学习奠定基础。
最后,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这句话给我们以启示,科学家之所以能有伟大的发现,是因为他们具有耐心细致、精确系统地观察事物的能力,牛顿就是在观察到苹果落地后才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所以,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儿童的科学创新。
(二)培养观察力的方法
1.激发儿童观察的兴趣
观察对象本身的特征影响了儿童对其观察的兴趣。只有当儿童对某事或某物感兴趣时,他们才能集中注意的观察,所以,激发儿童观察的兴趣是培养观察力的有效措施。
(1)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引导儿童观察
儿童天生就好奇好问,对这个世界中的许多人、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这既是儿童的特点,也是发展其观察力的有利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对某事或物感兴趣时,他们会主动的观察、提问,此时,成人应把握时机,正确对待儿童的这种行为,当我们发现儿童的兴趣所在时可以引导他去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室外活动中,儿童常常会对一些动植物感兴趣,成人可以启发引导儿童通过观察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
(2)提供有兴趣的事或物,引导儿童观察
除了等待发现儿童的兴趣之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儿童的特点,为其提供他们所喜欢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如色彩鲜艳的图画、逼真的玩教具、有趣的游戏等。当儿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不需要成人的引导便主动地想去看看、摸摸、玩玩这些东西,充分地调动了各种感官,进而更加清晰、准确、系统地观察某事物。因此,我们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其感兴趣的事物,从而调动其各种感观的参与,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
2.教会儿童正确的观察方法
激发观察的兴趣只是培养观察力的第一步,单凭兴趣胡乱观察也是不能完成任务的。所以,在观察中还应教会儿童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其顺利完成观察任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而提供观察力。
(1)顺序观察
顺序观察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有序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局部到整体、从明显特征到隐蔽特征等。至于按照哪种顺序进行观察,我们没有必要给儿童规定,只要他们能够有序细致地观察就可以了。
(2)比较观察
该法用于观察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要求儿童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这些事物或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系统完整地认识事物或现象。例如,在认识狗这一动物时,可以让儿童将狗与猫进行比较来了解它们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等。在观察某事或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时,也可运用该法。如让儿童通过观察比较小蝌蚪每个成长过程的图片来了解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有关学前心理学的文章
小芳老师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在某幼儿园小班做配班老师。这时,音乐响起,小芳老师精神抖擞面对面地站在了孩子的前面。这表明小班幼儿在认识空间方位时,不能从客体为中心的角度辨别空间方位,小班幼儿并不知道小芳老师的左边是他们的右边。......
2023-07-30
(一)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及其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会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时间词语,但低龄幼儿对于这些词语的含义不大理解。结果,幼儿的回答明显表现出将时间和空间混淆的特点。(二)学前儿童货币概念的发展及其特点[2]幼儿对生活中常用的货币,如100元、10元、1元,会比较早认识。他们逐步认识1角、1元、5元等人民币,能......
2023-07-30
学前儿童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节奏感的培养、旋律感的培养、结构感的培养、音色感的培养、速度感的培养与力度感的培养等方面。(二)学前儿童音乐旋律感培养中的音乐游戏活动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利用动觉和视觉帮助幼儿形成听觉的高低概念。(四)学前儿童音色感的培养中的音乐游戏活动1.探索声音差异引导幼儿运用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探索发出各种声音的可能性,同时分辨音色差异。......
2023-08-12
把教材中第二章的内容放在模块三讲,是因为学前儿童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对学生而言,更偏重对学生游戏观察与指导的实践能力培养。所以,笔者先讲述了为什么要进行学前儿童游戏观察?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内容确定后,学生就需要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接着,讲授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区分不同的游戏指导方式与方法。......
2023-08-21
(一)集合的概念集合是指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放在一起归为交通工具一类,称为交通工具的集合。集合的表示法有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法。(三)幼儿集合的发展阶段与特点苏联儿童数学教育家A.M.列乌申娜的《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指出了不同的年龄时期幼儿的集合概念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在3岁前,婴幼儿的集合的概念发展是比较笼统、泛化的阶段。......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