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活动发展的关键-学前心理学

幼儿活动发展的关键-学前心理学

【摘要】:(二)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游戏是幼儿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活动,它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游戏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活动的发展

一、游戏

(一)游戏概述

1.什么是游戏

关于什么是游戏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下面列举一些学者的观点:

1)德国幼儿教育家的福绿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

2)英国的心理学斯宾塞提出了精力过剩论,认为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儿童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3)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提出了娱乐论,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4)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卡尔·格罗斯提出了生活预备说,认为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足以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因此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游戏即是准备生活阶段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5)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尔克提出了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6)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了游戏复演论,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

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8)前苏联心理学家埃里康宁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反映人们的生活,内容是社会性的,主题来自儿童的生活条件。

9)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他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是游戏,游戏即生活。

这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对游戏的理解,那么到底什么是游戏呢?这里我们采用《教育大辞典》中对游戏的解释:“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2.幼儿游戏的特征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参加的活动,而不是老师强迫的活动。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游戏本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有余,所以幼儿喜欢、主动、自愿、盼望参加游戏。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游戏是一种愉快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的主要是积极情感。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大胆的表现自己的能力,尽情地享受游戏的乐趣,体验成功和创造快乐。

(3)游戏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之所以说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游戏本身没有固定的玩法,幼儿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去玩,如玩沙、玩水等游戏;另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在游戏时所使用的玩具也常常是不固定的,如一根棍子幼儿一会儿拿它当马骑,一会儿又变成了孙悟空的金箍棒。

(4)游戏是一种虚幻性的活动

虽然儿童游戏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实际往往是通过假装的重构再现现实。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自由想象勾画自己的活动空间。如在玩娃娃家的游戏中,他们可以在地上画个圈就当作是家,可以把自己扮演成父母、新郎新娘,可以赋予玩家娃娃生命,喂他吃奶、哄他睡觉……总之,儿童的游戏往往是在其虚构的世界里进行,是一种具有虚幻性的活动。

(5)游戏是没有社会实用价值的活动

幼儿是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快乐而快乐。他们不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目的而活动,需要生产社会价值。社会本身对儿童没有提出生产实用价值的要求,所以他们在游戏中可以不必为了某种目的而活动。

(二)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游戏是幼儿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活动,它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幼儿通过游戏可以认识更多的事物,加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例如,“魔术袋”的游戏,幼儿在摸袋中物体是什么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了其触摸觉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在摸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物体的形状、特性等的了解;“数字接龙”游戏,幼儿边游戏,边巩固了对数序的认识;时间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既促进了身体动作的发展,也加深了时间的认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正是由于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手段,所以,许多幼儿教师将游戏应用于教学中,使幼儿在玩中学,轻松愉快地掌握各种知识。

2.游戏有助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前面谈到游戏本身是一种具有虚幻性、充满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儿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医生病人”的游戏中,首先需要儿童把自己想象成各自相应的角色(医生、病人、护士),当儿童把自己想象成医生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医生的听诊器和白大褂,当儿童把自己想象成护士时则会想到护士打针用的注射器、吊瓶等,而听诊器、白大褂、注射器、吊瓶等工具往往是儿童没有的,于是他们又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制作或者用其他物体代替这些工具。可见,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儿童要想完成游戏,就必须不断地去想象、创造。所以说,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游戏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不仅是身体和四肢在运动,其大脑也在运动。他们在游戏中选择玩具时要思考,遇到困难时要思考,完成任务时要思考……总之,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医生病人”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再如智力游戏更是需要幼儿动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游戏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4.游戏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并不是只动手不动口,常常是边玩边说。比如,在角色游戏开始之前幼儿需要先借助语言分配角色,如“你当爸爸,我当妈妈”“你当新郎,我当新娘”……在游戏的过程中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不但会用手轻拍“孩子”,而且还会边拍边唱摇篮曲;在“警察抓小偷”游戏中,幼儿会拿着“对讲机”模仿警察说“01,01我是07,目标出现”。还有一些游戏本身就是为锻炼孩子的语言而设计的,如绕口令、拼音游戏、儿歌等。总之,幼儿在对话中游戏,在游戏中发展语言。

5.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www.chuimin.cn)

首先,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交往的机会,促进了其社交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合作性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了合作的技能,懂得了如何发起交往,如何与伙伴友好相处等社交技能。其次,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了解各种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例如,在“超市购物”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收银员,学会了礼貌用语,通过扮演消费者知道了不要的东西要放回原处,结账要排队、付钱等。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不但了解了收银员、消费者等角色,而且还习得了文明的行为规范,进而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再次,通过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如在一些规则游戏中,幼儿为了参加游戏,愿意抑制自己的其他愿望,遵守游戏规则,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要求。最后,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学会理解他人。例如,儿童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时需站在相应角色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做事。若扮演“妈妈”则从妈妈的角度去思考、做事;若扮演“警察”则要从警察的角度去思考、做事。在扮演其他角色的过程中,儿童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别人的观点,逐渐克服了自我中心。

6.游戏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首先,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情感。例如,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喜怒哀乐。在竞赛游戏中,幼儿可以体会到比赛时紧张的情绪,也可以感受到胜利后的喜悦。其次,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发泄消极情绪。哭并不是儿童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年龄较大的儿童会在游戏中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例如,当被老师批评后,他们不能直接把情绪发泄给老师,而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将其宣泄,如把刚搭好的积木用力推到,在“娃娃家”游戏中使劲打“孩子”的屁股等。最后,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的愿望。当幼儿的有些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常常在游戏中完成。例如,当警察、医生、老师、父母、军人等。

二、学习

(一)幼儿学习的特点

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学习动机强烈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一大特点,当幼儿走出家庭来到幼儿园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接触到的各种新奇事物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幼儿自身的特点和环境的改变必然会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所以,这一时期的儿童总是喜欢问为什么?

2.游戏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幼儿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容易疲劳,有意控制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能力较差,所以,他们不能像成人那样长时间坐在那里完成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他们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游戏。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游戏的趣味性吸引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又能延长幼儿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经验。

3.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幼儿学习、感兴趣的、能理解的内容往往是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与其紧密联系的事物,幼儿对于这些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感性的,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进行思维,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4.学习结果的非科学性

幼儿的认知水平不高,思维的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依靠事物的表象、语言来进行思维,对事物的认识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左右,缺乏逻辑性,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然而,事物本身往往是复杂的,光看表面是不能真正理解其本质的。幼儿思维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结果的非科学性。

(二)幼儿的教育

因为幼儿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实际中应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来教育他们。

首先,重视幼儿的提问。幼儿本身就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是喜欢问为什么?当幼儿发出提问以后,成人一定要认真耐心地回答。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或者觉得孩子提的问题没意义常常不予理会,这其实是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削弱了其学习动机。如果家长每次或经常都忽视孩子的提问,孩子总是得不到答案,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就会淡化甚至消失,失去了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以后学习自然就会出现问题。一些家长总是到了小学或中学的时候才埋怨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总是考不好,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和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成人应重视幼儿的提问,使他们的好奇心保持延续下去。

其次,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园的教学虽然不像中小学那样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来进行,但是也不是老师随便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也有一定的计划和教材,其教学内容并不一定是所有幼儿都感兴趣的,再加上幼儿注意的持久性比较差,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最常见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手段就是游戏,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还有其他的一些手段如操作演示、谜语、儿歌等,总之,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其实就是给幼儿挖个“陷阱”,才用他们喜欢的形式将幼儿引到学习的这个“陷阱”,使他们对原本没有兴趣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习得。

最后,应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不必刻意强调其学习的结果。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落后”,教孩子背古诗、认汉字、学计算、数数,并常常拿来炫耀:“我们家孩子会背多少首古诗,认识多少个汉字,会数一千个数”等等。其实,在幼儿阶段最重要的并不是幼儿习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多少种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是否延续。也就是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因为幼儿在学习过程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远大于学习结果这一点的。例如,在做某个实验时,有的孩子虽然实验结果失败了,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动脑思考,查资料,想办法去解决各种问题。而有的孩子则在成人的指导下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出了实验结果。虽然第一种孩子没有得出结果,但是他们在实验中习得了学习方法、动脑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单纯的习得结果更有意义。所以,成人没有必要刻意强调幼儿的学习结果,更应重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三、劳动

(一)幼儿劳动的特点

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的劳动具有以下特点:

1.喜欢劳动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一大特点。他们闲不住,总想动,而劳动可以满足他们的愿望,所以幼儿喜欢劳动。他们或者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劳动,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模仿妈妈给孩子洗衣服、模仿爸爸拖地等。或者像成人一样真的干活,如吃饭时主动去搬小凳子,拿脸盆洗自己的小手帕等。

2.劳动目的不纯

幼儿虽然喜欢劳动,但是他们感兴趣的并不是劳动的结果,而是常常把劳动当作满足其某种愿望的手段。如幼儿自己洗手帕是因为他们想在洗的过程中玩水;幼儿吃完饭主动搬小凳子不是觉得应该而是模仿成人,或者为了得到成人的表扬;幼儿喜欢打扫教室是因为擦窗户、拖地等劳动可以满足其活动的需要,但是我们又常常会看到幼儿在擦完桌子后自己又踩上去擦玻璃,拖完地后又在教室走来走去,这说明他们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满足,而不是劳动结果。所以说幼儿的劳动目的不纯。

3.劳动与游戏分不开

幼儿的劳动往往与游戏分不开。正如上面所讲的幼儿自己洗手绢其实是借助于这一劳动来玩水。再如,幼儿扫地时也常常是扫一会儿后,扫帚就变成马、棍子、宝剑等玩具了。收拾玩具时也常常是越收拾越多,因为他们收拾过程发现好玩的玩具就开始玩起来了,常常忘掉自己是在劳动。所以,幼儿的劳动与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在劳动中游戏,在游戏中劳动。

4.劳动不创造价值

因为幼儿劳动的目的不纯、劳动与游戏分不开,再加之幼儿自身发育还很稚嫩,缺乏劳动知识和技能,所以幼儿的劳动往往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即使有时从事一些辅助性的生产劳动,如种植、饲养等,也只是简单浇浇水、松松土、喂食物等活动,谈不上创造什么价值。所以成人不能把儿童当劳动力。

(二)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幼儿的劳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是劳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满足幼儿的愿望、培养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所以,成人应根据幼儿劳动的特点培养其劳动习惯。

首先,给予幼儿劳动的机会,培养劳动意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疼爱有加,舍不得让他们干一点活,对孩子只提出学习的要求。事实上学习并不是幼儿的主要任务,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为重要,有些人成年后总是丢三落四、东西乱扔、房子乱得一团糟……这其实与小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阶段,成人应让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每次写完作业后自己将文具收拾装入书包,用完玩具后及时收拾整理归位,饭前饭后主动搬凳子,协助妈妈干家务等。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为自己、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而且还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终身。所以,成人应给幼儿提供劳动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干。

其次,选择合适的劳动内容。因为幼儿的能力有限,所以在为幼儿选择劳动内容时一定要慎重,必须确保安全。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劳动内容,幼儿初期尽量选择一些自我服务的劳动内容,例如,自己端饭、吃饭、送碗,自己穿衣服、鞋子、袜子,自己擦嘴、擤鼻涕、洗手等;幼儿中期可选择为集体服务的内容,例如,擦桌子、扫地、浇花、整理玩具柜等;幼儿晚期则可让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例如,自己收拾整理学具、玩具等。总之,成人为孩子选择的劳动内容必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

最后,将游戏与劳动结合。幼儿的劳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常常与游戏分不开,所以,成人可以借助游戏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让其在游戏中劳动,在劳动中游戏。如在劳动时可以加入比赛的成分,可以让两组小朋友比赛擦桌子,看哪组擦的最快最干净,这就将游戏与劳动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既调动了幼儿劳动的积极性,也完成了劳动的任务。这样的游戏还很多,在实际中,成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劳动与幼儿的游戏有机结合,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劳动,边劳动边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