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超越受限的人生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随着王阳明的影响力不断向周围弧射,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这天晚上,龙场四周的人们都入睡了,山野一片俱寂,唯有龙冈书院的一个房间里还亮着油灯。王阳明神情超然地坐着,久久不动。第二天一早,在龙冈书院前,搭着一个木台,一旁的平地上,数十位学生坐得满满当当的,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人,便只好站着。出于对王阳明的敬仰,人们摒息静气等待着。......
2023-12-06
80.此心光明
王阳明早在南、赣时,就因当地的瘴毒暑气而患上了咳疾,经久不愈。
此次赴任两广,亦是扶病起身前往,待到了岭南地区,炎毒更甚,兼日夜操心劳力,病势难以控制,遍身皆发肿毒,连平常的行动起居也很困难了。
袭破八寨、断藤峡,处理好地方治理事宜后,九月,王阳明归心似箭,写信给钱德洪与王畿,言说“地方之事幸已平息,相见渐可期矣”。
十月,王阳明病情加剧,上疏请告,希望能批准自己返回家乡养病,日后好继续报效国家。然后移卧舟船,等命待发。
等待多日,不见朝廷批复。
眼见病情日重,王阳明自忖不能再等,便命开船,一边向东面的家乡行去,一边在归途中等候上边的批复。
经过龙场悟道,王阳明对世间的荣华富贵,早已看作浮云,然而挥之不去的,只有对家乡的牵挂,以及对学问的执着。
即使在病重返乡的途中,他也不忘与学生书信论学,指点精要。
如在与聂豹的通信中,讨论“勿忘勿助”这个修身治学要领时认为,“勿忘勿助”只是专心忘我地去做一件事,心不懈怠,亦不去追求目的,时时活在当下,就能摆脱外物的牵滞纷扰,而使心灵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在写给邹守益的信里,亦提到了“随处体认天理,勿忘勿助”,强调其关键在于立志,唯有立下真为圣人之志,方能摒弃欲速之私念,一心致良知。
行至广东增城,谒祀先祖之庙后,又回信给钱德洪、王畿,勉励诸生奋发兴起,日勤不懈。
在写给何性之的信中,除了提及自己病势日重外,仍念念不忘与钱德洪、王畿等人相聚论学的愿望。
此时,王阳明在重病之中,危在旦夕之际,对生命及天地之理都有了更多的体悟。
当年他在家乡讲学时,有人问他对“夭寿不贰”的看法。
他回答说:“做修身治学的功夫,即使对于一切声色名利和嗜好等私欲,都能脱落殆尽,但还有丝毫贪生怕死的念头在心上牵挂着,此心于良知本体,就还有未能完全融合的地方。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生死念头,是从生身的命根上带来的,所以不容易去掉。如果能在此处真真切切地看得破,能透得过去,此心全体方能圆融活泼,达到流行无碍的境界,这才真正是穷究了性命真相的学问。”
在增城渡口,王阳明躺在躺椅上,由随从抬着,刚要登舟时,他叫了一声:“停一下。”
随从不知何故,忙停住脚步,伫立岸边。
这时已近傍晚,夕阳西下,映出满天红霞。
落日长河,远山霞光,孤舟泊岸,归途之人在天涯。
一幅令人伤感、悲壮而无奈的画面。
王阳明勉强支起身子,眺望即将落下山的红日。
太阳下山了,明天还会升起来。
人走完自己一生的路,生命又归往何方呢?
世上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这个答案。
王阳明经过毕生的追求和探索,已知道了生命的真谛,他大力倡导弘扬心学,就是为了揭示人生的意义,探究更深层次的心灵奥秘。
然而世人不解,众说纷纭,诽谤不断,对此只能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眺望良久,王阳明叹了一口气,道:“好了,上舟开船吧。”
十一月二十五日,一行人逾过梅岭,抵达南安。(www.chuimin.cn)
重返昔日鏖战之地,王阳明心中无限感慨,路途漫漫,归期尚遥。也许,这里就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众人即将登船走水路的时候,时任南安推官、当年的门人周积求见。
王阳明在随从的搀扶下,勉强坐起来,咳喘不已。
见是周积,点了点头,慢慢地问道:“这些年来,你的学问做得怎样了?”
周积看到老师衰弱的身体,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良久,才平息了一下情绪,以自己这些年在政事处理中的心得来回答。
接着,周积强作宽颜,安慰老师好好休养,现在已快返回家乡了,身体一定会安然无恙的。
王阳明对这一切,心里跟明镜似的,清楚现在的状况已无可挽回,淡淡地道:“我知道,病势已十分危险,亟在旦夕,之所以还未死,全靠这一点儿元气存活罢了。”
见先生如此说,周积心中更加悲伤,忙退出来延请名医,为师诊病用药,一路随船而行。
二十八日晚,停舟泊岸时,王阳明躺在舱中,问道:“这是到了什么地方?”
随从回答道:“是青龙铺。”
王阳明听了,没再说什么,他对自己的未来已有了预感。
第二天早上,王阳明叫周积进来。
周积来到舱里,看到老师正闭着眼睛,静静地躺在床上。
他不敢惊扰,侍立一旁。
王阳明觉得浑身失去了力气,但奇怪的是,他的意识异常清醒。
瑞云楼出世、童年时代、少年北京行、静坐阳明洞、寻师访友、龙场悟道……这一幕幕情景,清晰地在心中映现出来。
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这一辈子能悟得良知本性,窥见天地至道,得大自在,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万物皆备于我,证得此境,我心足矣!
王阳明睁开眼睛,环顾周围,看着天地、朝阳、山川、草木、河流……心已无一念执着,这些都是良知,都是自心本体,无分无别,万物一体。
又慢慢闭上眼睛,沉浸在一种虚灵的境界中。
参透生死,生死如昼夜,死亡又有何惧?
良久,王阳明又睁开眼睛,望着周积道:“我就要去了!”
周积哭出声来,哽咽着问道:“老师还有什么话留给我们?”
王阳明微微一笑,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言罢,闭目而逝。
当时出现异景,白气弥漫天地之间,横贯日月,数日乃止。
是时,为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
有关王阳明心学全书的文章
14.超越受限的人生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随着王阳明的影响力不断向周围弧射,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这天晚上,龙场四周的人们都入睡了,山野一片俱寂,唯有龙冈书院的一个房间里还亮着油灯。王阳明神情超然地坐着,久久不动。第二天一早,在龙冈书院前,搭着一个木台,一旁的平地上,数十位学生坐得满满当当的,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人,便只好站着。出于对王阳明的敬仰,人们摒息静气等待着。......
2023-12-06
10.“观照”的奇妙作用广阔无垠的苍穹下,荒凉寂静的山野中,唯有这座茅草盖成的屋子还亮着如豆的油灯,就像虚无的境界中蕴含着一点活泼的生机。听到此处,冀元亨问道:“先生,平常我总感到心绪很乱,无法安静下来,请问怎样做‘知止’这步功夫呢?”“不过,”王阳明话锋一转,说,“诚敬虽是一种入门的心法,但也要注意做到活泼自然,不能太过。古人曰,‘必有事焉,勿忘勿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23-12-06
58.探寻心性的奥秘此时夜已深,从窗户望出去,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天地间一片清寂。回去后,梁日孚静下心来,回味王阳明对他说的内容,发现平淡中蕴含着与众不同的道理,欲罢不能,第二天又来谒见王阳明,继续讨论学问。这种求学的诚心,令王阳明大受感动,称赞梁日孚出于流俗,乃孟子所谓“豪杰之士”者矣。后来梁日孚又在赣州住了三个月之久,弄懂了心学的精髓后,方辞师北行。......
2023-12-06
35.学问之源泉一天,王阳明与徐爱、陆澄、冀元亨等众门人讨论学问毕,大家陪着老师一起坐在池塘边,一边赏玩风景,一边闲聊。大家知道,老师这是拿池塘与水井来比喻做学问要有源泉。......
2023-12-06
17.改变命运的关键王阳明应邀至贵阳书院后,席书大喜过望,亲率贵阳诸生,以师礼事之。此次的学术争论,对王阳明来说,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机。然而很幸运,王阳明正是这万中挑一的一个,也许是唯一的一个。命运中的玄机,谁能参得透?因为这是一个改变了明朝历史的决定。然而,只有王阳明自己知道,他之所以能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的秘密到底是什么。他要挑战、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2023-12-06
44.心中没有困难这回事接着,王阳明继续说道:“在修身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精神、道德、言行,应经常以收敛为主,向外发散是不得已而为之。天地之道如此,而为人处世之道亦莫不如此。“大家已经知道,‘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者的事情,在治学或做其他一件事时,到一定阶段,会有一个‘困’的过程。此时,意兴萧索,性情疏懒,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这就是心体被私欲‘困’住了。“这个时候,就须以‘夭寿不贰,修身......
2023-12-06
Preface·前言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年轻时筑室习静于越之阳明洞,遂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明成化八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瑞云楼。三十五岁时,王阳明在京为官,因得罪了宦官刘瑾,被下诏入狱,判廷杖四十,气绝复苏,并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从此将心学思想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和深度。就是强调一个人要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
2023-12-06
4.认识事物的独特智慧心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宋朝大儒周敦颐那里,薪传数代,始名于陈白沙。朱熹认为,要发现“良知”,就要接触事物,研究事物。王阳明发现,一个人的内心态度如何,对于学习、认识、掌握事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拥有这种认识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处理当前的问题时,一个人的心灵能够摆脱自我意识的干扰,以整个身心投入进去,在一种客观的状态中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得出最佳的答案。......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