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阳明心学:让心达到正确状态

王阳明心学:让心达到正确状态

【摘要】:63.让心处于正确的状态游览了通天岩,休息片刻后,大家又到各处观看、赏玩。观心岩位于忘归岩的左侧下方,这里的景物与别处又有不同。王阳明心情甚好,笑了笑,说道:“念头如何能够除灭呢?只是要使它处于一个正确的状态罢了。”

63.让心处于正确的状态

游览了通天岩,休息片刻后,大家又到各处观看、赏玩。

通天岩景区主要由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五个岩洞组成。处处皆景物优美,奇石玲珑,令众人赞叹不已。

来到忘归岩,景况更是奇绝,只见一块巨大的岩石凌空横出,岩石上星星点点,如一片镶满繁星的深邃天幕。

在洞口两边,有天然而成的石床、石凳,兼之薄雾飘漫,使人几疑置身于仙家的洞天福地……

进入其中,原来里面是一个能容纳百余人的岩洞。驻足而立,只觉一阵沁人心脾的清凉迎面而来,使人乐而忘归,故名“忘归岩”。

观心岩位于忘归岩的左侧下方,这里的景物与别处又有不同。

沿着崎岖的僻静小径,绕过一条小溪,穿林而过,只觉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奇巧、清幽的洞穴。

洞前为一汪浅浅的圆形小水潭,鱼游潭底,清澈可见。奇花异草,藤萝攀岩,几缕水雾弥漫飘绕于洞前,似有似无,更增添了些许高渺虚旷的意境

处于此境,陈九川顿觉神思开阔,俗念尽消,整个身心好似融入自然之中,天、地、人息息相应,浑然一体,一种心与物游的境界油然而生。

他觉得很奇怪,自己平时刻意练习静坐,想进入这种超然洒脱的境界,但总难以如意,而今天,虽不着意去追求,却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陈九川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便问王阳明道:“先生,近年来,我因厌烦那些辞章之学,经常想要静坐,以求除灭蒙蔽心性的俗思杂虑,探寻到天地乃至生命之间的奥秘。然而我在这样做的时候,非但没有达到静观心体的目的,反而越来越觉得杂念纷纭,大受干扰,这是为什么呢?”

王阳明心情甚好,笑了笑,说道:“念头如何能够除灭呢?只是要使它处于一个正确的状态罢了。”

紧接着陈九川又问:“那么,在静坐时到底存在没有念头的时候吗?”(www.chuimin.cn)

王阳明在一张石凳上坐下来,说道:“的确不存在没有念头的时候。”

陈九川问:“既然如此,却如何能达到静的境界呢?”

王阳明伸手抚须,慢条斯理地说道:“其实,静就是一个不动心。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假若我们的心如同明镜一般,事情来了,就好比鸟儿飞过一样,如实地把它映照出来,坦然地应对它。事情完了,就像鸟儿飞走一样,什么痕迹也不留下,心不为所动。如此应事,即使在行动中,心也是静的;心在静的时候,其中又何尝没有一种生生不息之机在动呢?不然人就如不会动的石头一般,还谈什么应事接物呢?”

停了一会儿,又说道:“又如,我们在正心修身时,戒谨恐惧的态度就是一种念头,这时又哪里能分什么动静呢?”

陈九川还不太理解,追问道:“但是,周敦颐先生为什么说‘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呢?”

王阳明说道:“这是因为,如是没有那些执着于计较、分别的念头的干扰,心处于一种非常纯净、单一的状态,具有一种定力,就显出‘静’来了。

“周敦颐先生所说的‘定’,与‘静亦定,动亦定’中的‘定’字的意义是一样的;而他所说的‘主’字,则是指心之本体。

“戒谨恐惧的念头,出自心之本体,是活泼泼的,此正是天地运行之机的生生不息处,所谓上天所赋予人的命运,永不停息。如果一有停息,便是死了,不是从心之本体发出的念头,便是私念。”

陈九川又提出一个问题:“在用功收敛身心、集中心思时,有事物在面前,如果还像往常那样去听、去看,恐怕就不是专注了。”

王阳明笑了笑,耐心地解释道:“怎么能够不去听、不去看呢?除非是槁木死灰一般,或是耳聋目盲的人才能够做到。这时虽然听到或看见了外界事物,但内心有一种定见,自己的心思不跟着它去联想就可以了。”

陈九川说:“以前有一个人在静坐的时候,他儿子就在隔壁读书,他由于太专注了,居然对外界的声响一点儿都听不到,连儿子是否在读书都不知道。程颐称赞他甚能持敬。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沉吟了一会儿,王阳明说:“程颐恐怕也是在讥讽他太过执着专注了。”

王阳明知道,一个人在做事时,专注到一定程度,是能够对外界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但这个境界还远远不够,心性中的生生不息之机还未能发起作用,进一步还要达到“灵明觉知”的程度才行。所以就借此机会点拨一下陈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