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成就自我的关键是时,夜霭已不知从何处升起,在周围弥漫开来,形成一片似虚似幻的氤氲。......
2023-12-06
50.寻找真正的“自我”
这些年来,萧惠发现,自己肯定在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不然为什么下了这么多年功夫,还是满腔的私心杂念,好像都没什么效果。
萧惠十八岁时,患了咯血症,虽经当地名医治疗,却无效果,只得在家养病。后来遇到一位云游道长,便为其疗病。
由于道长深通医药,在他的精心治疗下,萧惠渐渐痊愈。
在疗疾时,道长曾告诫萧惠,外在药石虽能治愈疾病,却无法治本,要想超凡入圣,参透生命的真谛,唯有修心养性。
在重病垂危之际,听到这番话语,格外令人的灵魂深处受到震撼。
萧惠病愈后,常常一个人在清寂的月夜,孤坐于书房反思,人生苦短,生命无常,在铁面无情的自然规律面前,平生所学竟毫不济事,道家“人天合一,长生久视”之道,当别有深意。
可是,如何才能“涤除玄览”,恢复赤子之心,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获得“长生久视”的效果呢?
他凝望深邃的夜空,思考着这些问题,希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达到古人言之凿凿的“齐万物同观、与天地一体”的化境。
从此之后,萧惠便深深沉迷于道家养生之学。
然而,令他气馁的是,自己道家丹经看了不少,亦颇下苦功去静坐修身,多年来却进展不大,离丹经上描述的那些出神入化的境界,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自打王阳明来到南京,大力倡导他在龙场所悟得的“心学”,当下有不少人由于久习程朱理学,对他这一套标新立异的学说难以理解,纷纷攻击其为“近于禅学”。
而萧惠听闻王阳明早年曾出入释、老之间,颇得佛道要旨,深感良机难得,于是便与一帮同好毫不犹豫地前往问学,拜其为师。
王阳明讲授学问时,极讲究要体会一种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感受,因此他尤喜在静谧的月夜与众门人讲学,每临坐,默对焚香,不语,以培养一种能用心去感受万物造化之机的气氛。
一天晚上,明月当空,万籁俱寂,在鸿胪寺的后花园里,王阳明与薛侃、陆澄、萧惠等弟子坐于石凳上,围成一圈,共同讨论学问。
萧惠首先提出问题:“先生,我向慕心性之学,然静坐多年,终觉心中的私欲难以克除,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默不作声,周围一片澄静,唯有星月那皎洁的光辉,轻柔地飘洒下来。
在神秘深沉的氛围中,一反常态的王阳明阖目垂帘,静静地超然而坐,一切仿佛都不存在,清亮的月光下,他的身影看起来似已与亘古的时空合为一体……(www.chuimin.cn)
良久,王阳明慢慢地睁开眼睛,看着萧惠道:“将你的私欲拿出来,我来替你把它克除。”
王阳明这番话,也是有典故的。
昔年,神光参见达摩祖师,苦求传法。
达摩祖师问道:“你来这里有什么事?”
神光言道:“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祖师说:“将你的心拿出来,我来为你安顿好。”
神光说:“真是奇怪,现在我寻找此心,却了无所得。”
达摩回答道:“我已给你安好了。”
神光言下大悟,最后成为禅宗二祖。
然而萧惠毕竟没有下过神光当年那样的苦功,更没有禅宗二祖那样的悟性,他参不透王阳明话里的禅机,一脸茫然。
过了一会儿,王阳明见萧惠没有领悟,只得又说道:“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够克除私欲;能够克除那些私欲和缺点,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
萧惠说:“我也颇有为自己着想的心,不知为什么不能克除私欲?”
王阳明沉吟一会儿,慢慢说道:“这个嘛,先说一下你为自己着想的心是怎么样的。”
听了此话,萧惠陷入深思之中,良久,他才说道:“我也一心想做个好人,便自认为颇有为自己着想的心了。如我向来害怕死亡,总想着要超凡入圣,以便超越生死。现在想来,好像也只是为这个躯壳的自己着想,不曾为着那个真正的自己。”
王阳明说:“其实,那个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本心,又怎能离开自己的身体呢?恐怕你连那躯壳的自己也未曾为它着想过。你且说说看,你所为的躯壳的自己,是不是指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四肢等?”
萧惠点头道:“正是为了这个。我的私欲很强,总想欣赏漂亮的东西,爱听好听的音乐,贪吃美味,热衷于享受安逸的生活。我想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也是为了保持这些快乐的日子,因此便不能克除许多缺点。”
有关王阳明心学全书的文章
78.良知究竟在何处早在五月时,朝廷就已命王阳明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出征思、田。万般无奈之下,朝廷只得重新起用王阳明。十月,王阳明的座船进入南昌境内。但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对于南浦的父老军民来说,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最后,众多军民干脆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将王阳明的轿子抬过头顶,一路传递进入都司衙门。十一月二十日,王阳明行程千里,终于抵达梧州,开府治事。......
2023-12-06
14.超越受限的人生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随着王阳明的影响力不断向周围弧射,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这天晚上,龙场四周的人们都入睡了,山野一片俱寂,唯有龙冈书院的一个房间里还亮着油灯。王阳明神情超然地坐着,久久不动。第二天一早,在龙冈书院前,搭着一个木台,一旁的平地上,数十位学生坐得满满当当的,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人,便只好站着。出于对王阳明的敬仰,人们摒息静气等待着。......
2023-12-06
10.“观照”的奇妙作用广阔无垠的苍穹下,荒凉寂静的山野中,唯有这座茅草盖成的屋子还亮着如豆的油灯,就像虚无的境界中蕴含着一点活泼的生机。听到此处,冀元亨问道:“先生,平常我总感到心绪很乱,无法安静下来,请问怎样做‘知止’这步功夫呢?”“不过,”王阳明话锋一转,说,“诚敬虽是一种入门的心法,但也要注意做到活泼自然,不能太过。古人曰,‘必有事焉,勿忘勿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23-12-06
4.认识事物的独特智慧心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宋朝大儒周敦颐那里,薪传数代,始名于陈白沙。朱熹认为,要发现“良知”,就要接触事物,研究事物。王阳明发现,一个人的内心态度如何,对于学习、认识、掌握事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拥有这种认识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处理当前的问题时,一个人的心灵能够摆脱自我意识的干扰,以整个身心投入进去,在一种客观的状态中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得出最佳的答案。......
2023-12-06
58.探寻心性的奥秘此时夜已深,从窗户望出去,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天地间一片清寂。回去后,梁日孚静下心来,回味王阳明对他说的内容,发现平淡中蕴含着与众不同的道理,欲罢不能,第二天又来谒见王阳明,继续讨论学问。这种求学的诚心,令王阳明大受感动,称赞梁日孚出于流俗,乃孟子所谓“豪杰之士”者矣。后来梁日孚又在赣州住了三个月之久,弄懂了心学的精髓后,方辞师北行。......
2023-12-06
80.此心光明王阳明早在南、赣时,就因当地的瘴毒暑气而患上了咳疾,经久不愈。十月,王阳明病情加剧,上疏请告,希望能批准自己返回家乡养病,日后好继续报效国家。此时,王阳明在重病之中,危在旦夕之际,对生命及天地之理都有了更多的体悟。......
2023-12-06
65.超越心的执着第二天,黄直因家中有急事,便先辞别众人,下山归去。睹此胜境,三人雅兴大发,各自吟诗作对。游玩之余,王阳明还将观心岩辟为讲学之所,日与邹守益、陈九川二人于此宴坐论学。现在得到王阳明指点致良知之学,方知在做“戒慎恐惧”的功夫时,又要超越它,不要执滞于它,这样不为其所束缚,才是此心的安顿处。而陈九川经王阳明点化后,悟到了一些境界,对静坐大感兴趣,更加着意练习。......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