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超越受限的人生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随着王阳明的影响力不断向周围弧射,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这天晚上,龙场四周的人们都入睡了,山野一片俱寂,唯有龙冈书院的一个房间里还亮着油灯。王阳明神情超然地坐着,久久不动。第二天一早,在龙冈书院前,搭着一个木台,一旁的平地上,数十位学生坐得满满当当的,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人,便只好站着。出于对王阳明的敬仰,人们摒息静气等待着。......
2023-12-06
49.顺应自然规律而行
薛侃平常是个忧心忡忡的人,总爱把各种事情放在心里折磨自己,一直觉得很痛苦。
在与王阳明相处的日子里,他对老师那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十分向往,而更奇怪的是,老师虽然看似轻松自在,对什么事好像都不在乎,却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各种事情,看不出一丝忙乱的样子。
所以,对于如何“不着意”这个话题,薛侃是非常好奇,也是极感兴趣的。趁着王阳明今天兴致颇高,他决定好好向老师请教,将此问题探讨得更加透彻。王阳明历经多年修养,已臻万事不能动其心的化境,深悟心性本体,洞悉天地玄机,能得他一两句指点,便可少走许多弯路。
薛侃想了一下,继续问道:“先生,在除草时,怎样才能做到心合于‘道’,完全遵循天地自然规律,而内心别无一点儿其他意思呢?”
王阳明回答道:“草作为一个外物,虽然没有善恶之分,但如果它对人的正常活动有所妨碍,按道理应该拔去,就顺其自然地把它拔掉就行了。即使偶尔没有拔除干净,亦不必放在心上牵累自己。假若过分在意的话,这些念头就会成为心体的累赘,便会有许多被情绪干扰的地方。”
薛侃说:“然而这样说来,好坏、善恶与事物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王阳明用折下的一张芭蕉叶扇凉,说道:“任何好坏、善恶,都只在你的心中,随着你所发露出来的意念而变。遵循天地之道、清静自然的便是善,而起心动念处为气所动、被情绪所扰的即为恶。”
薛侃有点理解了,说:“事物本身终究没有善恶,是这样吗?”
王阳明继续开解他道:“在更高的境界上来看,从心的本体上来看,的确是这样的;从事物的本质上来看,亦是如此。但世上的儒者却不是这样,他们起心动念,舍心逐物,以自己的主观愿望给万物划分好坏、善恶,将格物致知之学错误理解了,整天向外去寻求天地宇宙乃至生命的真理,结果只做得一个表面的功夫,终其一生,其修身行为也不能获得显著的效果,自身深层次的习气也不能觉察,更别提认识到心性的本来面目了。”
薛侃又问:“《大学》上所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句话,又该怎样理解呢?”
王阳明笑道:“这正是始终遵循天地之道的表现,是完全出自本能的反应,并无其他的私念去分好坏、善恶,只是天理就该如此。”
薛侃又不解了,问道:“喜欢漂亮的东西,厌恶极臭的味道,尚有‘喜欢’和‘厌恶’的念头在,这怎么是不着意呢?”(www.chuimin.cn)
王阳明说道:“这正是诚意,而不是私意。诚意只是遵循天地之道去做,虽是循理而行,也不可再加自己的一丝主观愿望在上面。所以只要有一点点的愤怒或喜好之意,心就不能达到其本有的端正状态,就难以正确地处理问题。心境必须清静廓然,空灵无碍,不论什么东西进来,不管它是好的还是坏的,都畅通无阻,对此心毫无干扰,这才是心之本体。知道了这些道理,就明白了情绪还未萌生时的‘中’的状态。”
这时,站在旁边的孟源插话问道:“先生说‘草有所妨碍,就应当拔掉’,但为什么如此看待善恶,又是从表面的形体上着眼呢?”
王阳明说:“这点就需要你们自己在心中善加体会了。你们仔细想想:你们现在除草时,持着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态?而周濂溪不除窗前的草,他持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态?”
薛侃低头沉思,良久,他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心中还有杂念存在,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妄想让世上的事物都符合自己的心意;而周濂溪之所以以观窗前草为乐事,则在于他以静观万物造化的心态,去体会周围的一切事物,因此他能以超越一切的眼光,欣赏到一种具足于万物之中的造化之美。
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古人云:‘凡事循理而行,无不成也。’这句话不仅强调了修养之道要循天理而行,其中亦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
“世上之人,大多是乐于安逸而畏惧做繁难之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心被私欲遮蔽了,遇到一件稍微困难、烦琐一点儿的事,便按照自己的欲望去看待这件事,产生了好坏之分及善恶观念,结果导致各种怨恨、不平等偏颇情绪的纷至沓来,最终畏难而退。这也是大多数人不能获得预期成就的原因。
“而圣人之所以能做许多事,就在于他们的心是无执无滞的,没有欲望的羁绊,既不分别,亦不计较,既不喜悦,亦不厌恶,纯任一种自然的规律去做,这样反而能合于‘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到这里,加上刚才除草的切身体会,薛侃及众门人,对循理而行的理论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天地万物的运化以顺其自然为根本规律,顺则兴,逆则亡。
“顺其自然”并不是一切都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把握“道”的内涵,洞察事物本质,按照规律去办事,使自己的行动自然而然符合事物变化的规律,不知不觉地贯彻到所对应的事物中去,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所谓“无为”,也不是指什么都不做,整天无所事事,而是指行动与宇宙大自然的节律相合,心情非常宁静、愉悦,虽然做了很多事,但心无滞着,并不感到劳累,就像不是自己做的一样。
在普通人看来,采取行动去做事,是很劳心费力的一件苦差,然而顺其自然而行,心与有关的事物的规律相对应了,融入了其中,就一点儿都感觉不到费力了,就如顺水行舟一般,毫不费劲,片刻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驶达了目的地。
有关王阳明心学全书的文章
14.超越受限的人生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随着王阳明的影响力不断向周围弧射,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这天晚上,龙场四周的人们都入睡了,山野一片俱寂,唯有龙冈书院的一个房间里还亮着油灯。王阳明神情超然地坐着,久久不动。第二天一早,在龙冈书院前,搭着一个木台,一旁的平地上,数十位学生坐得满满当当的,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人,便只好站着。出于对王阳明的敬仰,人们摒息静气等待着。......
2023-12-06
10.“观照”的奇妙作用广阔无垠的苍穹下,荒凉寂静的山野中,唯有这座茅草盖成的屋子还亮着如豆的油灯,就像虚无的境界中蕴含着一点活泼的生机。听到此处,冀元亨问道:“先生,平常我总感到心绪很乱,无法安静下来,请问怎样做‘知止’这步功夫呢?”“不过,”王阳明话锋一转,说,“诚敬虽是一种入门的心法,但也要注意做到活泼自然,不能太过。古人曰,‘必有事焉,勿忘勿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23-12-06
58.探寻心性的奥秘此时夜已深,从窗户望出去,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天地间一片清寂。回去后,梁日孚静下心来,回味王阳明对他说的内容,发现平淡中蕴含着与众不同的道理,欲罢不能,第二天又来谒见王阳明,继续讨论学问。这种求学的诚心,令王阳明大受感动,称赞梁日孚出于流俗,乃孟子所谓“豪杰之士”者矣。后来梁日孚又在赣州住了三个月之久,弄懂了心学的精髓后,方辞师北行。......
2023-12-06
80.此心光明王阳明早在南、赣时,就因当地的瘴毒暑气而患上了咳疾,经久不愈。十月,王阳明病情加剧,上疏请告,希望能批准自己返回家乡养病,日后好继续报效国家。此时,王阳明在重病之中,危在旦夕之际,对生命及天地之理都有了更多的体悟。......
2023-12-06
44.心中没有困难这回事接着,王阳明继续说道:“在修身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精神、道德、言行,应经常以收敛为主,向外发散是不得已而为之。天地之道如此,而为人处世之道亦莫不如此。“大家已经知道,‘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者的事情,在治学或做其他一件事时,到一定阶段,会有一个‘困’的过程。此时,意兴萧索,性情疏懒,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这就是心体被私欲‘困’住了。“这个时候,就须以‘夭寿不贰,修身......
2023-12-06
35.学问之源泉一天,王阳明与徐爱、陆澄、冀元亨等众门人讨论学问毕,大家陪着老师一起坐在池塘边,一边赏玩风景,一边闲聊。大家知道,老师这是拿池塘与水井来比喻做学问要有源泉。......
2023-12-06
17.改变命运的关键王阳明应邀至贵阳书院后,席书大喜过望,亲率贵阳诸生,以师礼事之。此次的学术争论,对王阳明来说,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机。然而很幸运,王阳明正是这万中挑一的一个,也许是唯一的一个。命运中的玄机,谁能参得透?因为这是一个改变了明朝历史的决定。然而,只有王阳明自己知道,他之所以能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的秘密到底是什么。他要挑战、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