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阳明心学:力量源自事上磨炼

王阳明心学:力量源自事上磨炼

【摘要】:38.力量源自事上磨炼回去后,陆澄静下心来,细细地向内心自我省察,发现自己的性格真的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读书静不下心来,做事太急躁,容易虎头蛇尾,平时言行举止不太稳重,有时对比自己优秀的朋友还有一点嫉妒之心……

38.力量源自事上磨炼

回去后,陆澄静下心来,细细地向内心自我省察,发现自己的性格真的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读书静不下心来,做事太急躁,容易虎头蛇尾,平时言行举止不太稳重,有时对比自己优秀的朋友还有一点嫉妒之心……

他知道,这些性格上的偏颇之处,是影响自己提升人格的障碍,要想超越常人的状态,进入像先生那样雍容大度、涵包一切的圣人境界,就必须下大力气去克服它们。

于是,他按照古人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每天静心端坐,反省自己。

在他很诚敬地存心养性时,觉得真的有一种志气从心中生起,好像自己再不会被那些利害得失、环境诱惑而动摇自己的志向了,而且,自己的私心杂念好像也少了很多……

总之,静坐中的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是,当他从静坐回到现实中的时候,悲哀地发现,那些悟到的东西一点儿都不管用,自己还是原来的那个自己,照样心浮气躁,凡事想一步登天……

一天晚上,陆澄带着许多问题,又去王阳明那里请教。

还未进书房的门口,就听到王阳明与他人交谈的声音。

原来,这天滁州的孟源与一位朋友前来探望老师,三人相对而坐,言谈甚欢。

看到陆澄也来了,王阳明甚为高兴,让他坐在自己旁边。

孟源这人一向有自负且好虚名的毛病,以前在滁州时,就因此被王阳明狠狠责备过几次,每次他都赌咒发誓说一定要改,然而都不大有效。

这时他说得兴奋起来,一个人在那里夸夸其谈,又被王阳明当场教训了一顿,便低头不语了。

然而当同来的那位朋友向王阳明陈述了近日来所做的功夫,请先生指正时,孟源在旁又插话说:“这正是找到了我以前的本领。”

王阳明不听犹可,一听就端然正色道:“孟源,你的老毛病又犯了!”

在刚结识的陆澄面前,被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责备,孟源感到大失面子,涨红了脸,想要辩解一下。

王阳明洞察其心,知道他想要说什么,治顽症要下重药,便又重重地说了一句:“你的老毛病又犯了。”

接着便用比喻来开导他说:“这是你一生中最大的病根。就像一丈见方的土地内,种有这么一个大树根,阳光雨露,土地的营养,只滋养着这个大树根。(www.chuimin.cn)

“即使想要在周围种些良种稻谷,但是上面被这棵树的叶子遮覆住,下面又被此树根把营养都吸尽了,怎么可能生长成熟呢?

“所以必须痛下决心,砍去这棵大树,一点根须都不能留,这样才能种植良种稻谷。不然的话,任凭你怎样去耕耘栽培,也只是滋养着这个树根而已。”

孟源不敢再说什么,恭敬地坐着,聆听先生教诲。尽管又被痛责一番,但他心里却很舒坦,因为他知道老师这是为他好,才如此苦口婆心地教训他。

静默了片刻,陆澄便向王阳明请教自己的问题,问道:“在静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可是一遇到事就不同了。请问先生,这是为什么呢?”

王阳明端起面前的茶杯,喝了一口茶,说道:“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而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遇事就站不稳。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才会有收益。如果只喜欢宁静安逸的境界,而没有经过各种复杂环境的磨炼,遇事就会忙乱,终究不会有长进。”

陆澄点点头,知道这正是自己的毛病所在。

王阳明接着说:“一个人要想能真正静得下来,达到大程夫子(程颢)所说‘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的定境,就必须在事上磨炼,方能立得住脚。

“而我们平常的行为是一种自然状态,如果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就能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而自然地表现出来,合于中和之道。但一个人难免有一种这样那样的偏颇情绪,就是因为思想中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占了主导地位,导致本性被遮蔽了。”

停了一下,王阳明又说:

“所以要想把这种状态调整过来,就要在事上磨炼,不断反省自我。这个反省就是要反观内心,体察思维意识中极细微的地方,看到有不正确的就要及时改正。

“比如在和别人接触的过程中,自己骄傲自大的毛病显现出来了,在刚萌生的一刹那就要及时察觉,一旦体察到就放开自我,定住神,不要起分别之心,将注意力集中到这种情绪里面,沿着其自然变化规律,追根溯源,察看到底是什么在作怪。

“当你把握住正念,真正冷眼旁观自己偏颇情绪的源头,然后起一个念头,改正以往的过错而不重犯。总而言之,领悟出的道理要落实到实事中去印证,而事上磨炼的效应则要返于内心,融于本性,这样才能生发出掌控自己行为的力量。”

其实,事上磨炼就是要不断从自己经历的事实中来体悟正念的作用,在实践中牢牢把握正念。

可以说,念头是毫无力量的,起决定作用的是这个念头出自哪里,如果一个念头出自深层自我之处,就具有很大的力量,会有意无意地掌控着一个人外在的思想和言行。

所以,要想提高处理事务的能力,必须让自己理想中的“行为模式”进入一种“无意”的境界,变成自己的第二天性,遇事不是用意识来指挥自己,而是心情坦然,灵动无滞,任凭本心发挥作用,自然就能思维敏捷,应变自如。

最后,王阳明说道:“如此加以磨炼,在动中持养,务必磨炼至此心虚活自然,如山中泉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臻于明道所云‘情顺万物而无情,心普万物而无心’的境界。此时,不论处于任何风波之中,都能坦然面对了。”

经王阳明这一番阐述,陆澄、孟源等人都受到很大震撼,亦悟到了不少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