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定力是怎样炼成的自班师返回赣州后,正德十二年九月,王阳明改授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并获得了一个特殊的权力——给予能够调兵的旗牌,使他得以根据具体情况而行事。至此,王阳明从只有暂时调兵权的巡抚,一跃而成为拥有实际兵权的地方大员。在这种情况下,王琼毅然力排众议,赋予王阳明以足够的权力,以便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2023-12-06
31.怎样控制思维
十五之夜,龙潭之畔,一轮明月高悬天际,天地之间一片清白。
一道瀑布在两峰中间款款而下,虽然没有飞涌而下的气势,却悠然洒脱,顺着数块巨石轻快而行,倒也有从容不迫的气度。
瀑布下注成潭,潭水深不见底,传说其下通地下河的龙宫,故其名曰“龙潭”。
潭水清幽澄碧,潭边万物倒映其中,朦胧似幻,人行其畔,亦倒映出身影,乍一望去,人与万物、天地似乎融为一体,难分彼此。
潭水外溢,形成一条小溪,流水潺潺,给空寂幽静的山谷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环绕着龙潭,数百人席地而坐,正在听王阳明讲学论道。
古人在月夕之夜,向来有聚众外出、游玩、拜月的习俗,而王阳明与众门人仰慕圣人之道,自不比俗人,在这难得的月圆之夜,则同聚风景优美的龙潭之畔,正心修身,诵诗纵歌,讨论学问。
王阳明素来强调“寓教于乐”,如此借月夕之夜,在相聚、游玩中亦不忘治学,可谓一举数得。
清亮的月光下,广袤无垠的天地间一片静寂,笼罩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
王阳明端坐于一块大石之上,觉得心境异常空灵。在深不可测的天地面前,一个人太渺小了,就如一粒尘埃浮在太空之中。
他看了看环潭而坐的人群,说道:“先贤曾有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慢则不能研精,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个‘静’字,不仅用于修身治学,就是格物致知,也须心静,才能生发智慧,洞察到良知本体。心即是理,理即是良知,然良知久为私欲所蔽,不明者久矣!欲脱私欲之干扰,而得心性之安定,唯有反身而诚,唯精唯一,允执厥中。
“《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人生而静,即是心之本体,即是良知,即是天地自然之道。此心感于物而动,则为私欲。”
接着,王阳明继续讲述静坐的微言大义:“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既学便须知有着力处。’诸友宜于在除此私欲处着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
“修身须静处精炼,思无邪,身心放松,反观灵府,以静制动,以沉制浮,去掉浮气,收其放心。又在事上磨炼,顿消习气,一念不欺。此正见吾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时动时静,不见其端,为阴为阳,莫知其始。斯之谓动静皆定之学。
“《易经》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若不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焉能治国平天下?”
大家谨遵受教,如法静坐修身。
过了约莫半个时辰,一位叫孟源的门人起身问道:“先生,我在静坐中思虑纷杂,不能强行禁绝,该怎么办?”
王阳明曰:“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则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www.chuimin.cn)
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一个人的思虑杂念,是不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制排除的。这些思虑的浮现,有其一定的规律,只有按照一定的方法来处理,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达到没有纷杂之念的专注境界。
这个方法至简至易,却蕴含很深的哲理。就是当思虑刚萌动的一刹那,在刚想出现却还未完全出现的时候,自己觉察到了,马上集中精神,将心反观内照,细细体察这个念头存在的那种状态,看它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不要理会什么,也不要去分别什么,就是定下心来,停驻在这个念头里面,体验一种天地大自然纯粹存在的状态。
人为万物之灵,思维意识是心的发用,其本源与大自然的规律是相通的。思维的最佳运行状态也即是大自然规律的特性——自然无为。如果想去强行控制思维的运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干扰,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而当你看破这一点,放弃自己想要控制一切的主观愿望,将自己的心放松,不再打算控制它,让心澄静如水,任其所往,只是静静地看着它,奇迹就发生了。
在你这样做的时候,天地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按它们本来的面目呈现着,互不干扰,你的思维也是如此,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精纯专一的境界。
在记载中,王阳明是在五岁时经过改名才会说话的,我们可以探索一下这种看似非常奇怪的现象的奥秘,为什么改一个名字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在这里是不是可以认为,王阳明的爷爷给他取名叫“王云”,“云”就是“说”的意思,大家都叫他“云儿”“云儿”,就好像有一种叫他快说话的意思。但是王阳明这小孩儿比较聪慧,太敏感,感受到了家人的强烈期待,其说话能力反而受到了压抑,导致到五岁还说不出话来。直至后来改了名,这下压抑解除了,自然就会说话了。
这种情况,就如你不断提醒一个患口吃的人:“慢慢说,不要紧的。”结果他反而愈加紧张,也就更加讲不出话来。如果口吃者能不管外界人们对他的看法如何,心态自然了,其实他是能正常讲出话来的。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假说而已,这件事的真相如何,在今天恐怕已难以考证了。
此时夜已深,薄薄的水雾从潭面袅袅升起,飘浮在水平如镜的龙潭之上,慢慢向四周弥漫开来。天地之间,笼罩上了一层隐约透明的氤氲。
在如此静谧的山谷,万籁俱寂,唯有溪声潺潺,一轮明月倒映潭中,似真亦幻。蓦地,凉风拂过,送来阵阵清幽的山野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此情此景,王阳明不由诗兴大发,脱口吟出一首《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一诗吟出,众人尽皆叫好。
接着,大家以诗相和,踊跃歌舞,声震山谷,兴尽而归。
有关王阳明心学全书的文章
57.定力是怎样炼成的自班师返回赣州后,正德十二年九月,王阳明改授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并获得了一个特殊的权力——给予能够调兵的旗牌,使他得以根据具体情况而行事。至此,王阳明从只有暂时调兵权的巡抚,一跃而成为拥有实际兵权的地方大员。在这种情况下,王琼毅然力排众议,赋予王阳明以足够的权力,以便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2023-12-06
9.不执着思维后会发生什么银盘高悬,月明星稀,四野俱寂。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夜晚。对冀元亨来说,这却是一个神秘的夜晚,一个决定了他一生命运的夜晚。在这个夜晚,在笼罩着一种近乎神秘的气氛中,他接触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学问,一种能解开他以往所有人生困惑的学问。夜愈深,王阳明兴致愈高。面对两位好学上进、求知欲极强的弟子,他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学问一股脑儿地传授给他们。......
2023-12-06
8.唤醒更高层次的“本体”思维自从冀元亨与蒋信来到龙场后,王阳明收得两位才质甚佳的弟子,心情畅快,从此开始了他在龙场正式讲授“心学”的传道历程。而要唤醒这种更高层次的“自我”思维,就要在做任何一件事时,刚开始要尽量专注去做,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上面,待到能集中注意力后,便可将各种细微的思虑慢慢放下来,直到“忘掉自己”,忘掉周围的一切,进入一种忘物忘我的潜意识状态。......
2023-12-06
14.超越受限的人生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随着王阳明的影响力不断向周围弧射,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这天晚上,龙场四周的人们都入睡了,山野一片俱寂,唯有龙冈书院的一个房间里还亮着油灯。王阳明神情超然地坐着,久久不动。第二天一早,在龙冈书院前,搭着一个木台,一旁的平地上,数十位学生坐得满满当当的,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人,便只好站着。出于对王阳明的敬仰,人们摒息静气等待着。......
2023-12-06
10.“观照”的奇妙作用广阔无垠的苍穹下,荒凉寂静的山野中,唯有这座茅草盖成的屋子还亮着如豆的油灯,就像虚无的境界中蕴含着一点活泼的生机。听到此处,冀元亨问道:“先生,平常我总感到心绪很乱,无法安静下来,请问怎样做‘知止’这步功夫呢?”“不过,”王阳明话锋一转,说,“诚敬虽是一种入门的心法,但也要注意做到活泼自然,不能太过。古人曰,‘必有事焉,勿忘勿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23-12-06
58.探寻心性的奥秘此时夜已深,从窗户望出去,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天地间一片清寂。回去后,梁日孚静下心来,回味王阳明对他说的内容,发现平淡中蕴含着与众不同的道理,欲罢不能,第二天又来谒见王阳明,继续讨论学问。这种求学的诚心,令王阳明大受感动,称赞梁日孚出于流俗,乃孟子所谓“豪杰之士”者矣。后来梁日孚又在赣州住了三个月之久,弄懂了心学的精髓后,方辞师北行。......
2023-12-06
16.心想事成的秘密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创办“龙冈书院”,名声越来越大,远在贵阳的提学副使席书也闻其消息,经过“四顾茅庐”与他切磋学问,终悟到“知行合一”之旨,确信他在龙场创立的“心学”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可以说,王阳明在其修身养德的过程中,不仅参透了世事人生的奥秘,还无意中领悟到了“心想事成”的秘密。心想事成的关键,就在于对思想状态和其运化规律的正确掌握。“心想事成”中的“心想”,并不是胡思乱想的意思。......
2023-12-06
80.此心光明王阳明早在南、赣时,就因当地的瘴毒暑气而患上了咳疾,经久不愈。十月,王阳明病情加剧,上疏请告,希望能批准自己返回家乡养病,日后好继续报效国家。此时,王阳明在重病之中,危在旦夕之际,对生命及天地之理都有了更多的体悟。......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