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经常会很遗憾地发现,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懒惰拖延、担心失败、害怕别人的嘲笑等等,梦想最终沦为设想,慢慢褪色直至变成空想。此外,对于梦想,如果我们总是在设想,设想未来有多美好,设想成功了将怎样怎样,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话,梦想就只能止步于设想,永远也不可能实现。那么,我们如何避免梦想毁于“设想”?思考题回想自己曾有哪些梦想,哪些梦想现在还是设想?......
2023-07-26
27.避免“空想”与“盲动”
这时,徐爱插话说道:“古人将知行说成两个,也是希望人们有个明白的地方。一方面做知的功夫,一方面做行的功夫,这样做功夫才有下手之处。”
此时夜已经深了,阵阵微风吹来,灯光时明时暗,飘忽不定,给人一种变幻无常的迷离之感。
灯光映照在徐爱的脸上,他的情绪显得比较亢奋,没有一丝倦意,眼里闪着探索真理的光芒,坐在王阳明面前的,似乎仍是当年那个求知若渴的年轻人。
王阳明沉吟了一会儿,说道:“这种说法,正是失去了古人强调的宗旨。我曾经说过,真正去了解的过程,就是行的办法,而去实践的过程,又是知的功夫。也可以说,下定决心去了解,只要你一动这个心意,就是行动的开始,而行动呢,就是去了解的结果。如果领会了其中的道理,知行是相融为一的,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里面;同样,只强调‘行’,亦自有‘知’包含在其中。
“世人之所以认为知与行是两回事,就在于他们不能致其知,而要致其知,就要从正心诚意入手。一念真诚之下,知也是行,行也是知。如大家学圣人之道,假如这个念头是非常真挚、纯一不二的话,你去追求了解的过程,也即是修养实践的行动;而修身养性的行动,也是一个去了解致知的功夫。
“古人之所以要既说一个知字,又说一个行字,只因为世上有一种人,他们只知道懵懵懂懂地随便去做,一点都不经过思考琢磨,只是随着自己的性子去胡来妄为罢了。所以必须强调一个‘知’字,才能行得正确。又有另外一种人,他们只是漫无边际地去凭空思索,完全不肯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如此思来想去,也不过是一个凭自己的主观去臆测而已。所以必须强调一个‘行’字,方能实践出真知。”
这晚的月色很好,说到这里,王阳明停了下来,招呼徐爱来到宽敞的庭院中,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下来,周围万籁俱寂,夜空里弥漫着一种空灵而幽静的气氛。
两人在院里的石凳坐下,静静地享受着这空旷寂寥的夜境,只觉心胸坦坦荡荡,一片清明。
过了一会儿,王阳明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说道:“对于将知行一分为二,这是古人迫不得已的补偏救弊之法。如果能领悟到这个意思,有一句话就够了。如今的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一定要了解透彻,然后才能去采取行动。所以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我现在且去探求讨论求知的功夫,等到真正知道了,方才去做行的功夫。这样拖延下去,也就终身不能行,也就终身不能知了。”
“空想”与“盲动”是我们很容易陷入的弊端。走任何一边的极端,都会导致劳而无果。为什么呢?(www.chuimin.cn)
因为不经过思考的鲁莽行动,与只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空洞地思索,这种所谓的“行”或“知”,都是与本体意识的智慧脱节的,它们无法触动深层自我的智慧源泉,也就不能获得对天地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
要避免“空想”与“盲动”,就得取“中”道而行,既要积极行动起来,又要在行动中正确把握住思维意识的活动。
如做一件事时,首先应当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做它。如果这件事是自己应该且必须做的,就把全部的注意力和焦点集中到它的上面,身心欢畅地去行动。
在做任何事的过程中,既是一个不断向目标前进的努力过程,也是一个提升自己心境的良机。而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让心灵体验到一种真正幸福的境界,这也是一种参透生命、活泼自由的人生境界。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人禀天地之灵气而生,所区别于其他万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有心头一点灵明——良知,要想获得与万物不同的结果,就要修养自己,将有限的生命激发出无限的智慧和能力,为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明白了这个道理,立定决心从自己的心上做起,把心态调整到与天地宇宙相协调的状态。
当发现自己跑神了,心不在焉地胡思乱想时,就马上把心思集中到当前所做的事情上;而当发现自己不愿深思熟虑,只想蛮干时,就要暂时停下来,深呼吸几次,放松一下身心,给心灵一个休息的空隙,然后再心情舒畅地干下去。
这样将当前所生发的正确的念头与所做的事物结合起来,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参悟,让心态逐渐接近道的规律,即进入自然无为的境界。不断努力,不断精进,在这个过程中,新的能力和智慧即可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
王阳明看了看徐爱,说道:“从某个角度来看,知行合一的本体,亦相当于天地间造化万物的生生不息之功,《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运行,自遵行一种刚健有力的规律,不管天空是电闪雷鸣,还是风雪交加,天地都一如既往地照常运行,不受一点影响。”
“我们修身治学,乃至做任何事,如果也能这样,不因困难而畏惧,不因挫折而气馁,持之以恒地朝一个方向去努力,这也就是顺着自己的良知行动。那么,即使再困难的事,也有可能做成。”
有关王阳明心学全书的文章
但是在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经常会很遗憾地发现,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懒惰拖延、担心失败、害怕别人的嘲笑等等,梦想最终沦为设想,慢慢褪色直至变成空想。此外,对于梦想,如果我们总是在设想,设想未来有多美好,设想成功了将怎样怎样,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话,梦想就只能止步于设想,永远也不可能实现。那么,我们如何避免梦想毁于“设想”?思考题回想自己曾有哪些梦想,哪些梦想现在还是设想?......
2023-07-26
57.定力是怎样炼成的自班师返回赣州后,正德十二年九月,王阳明改授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并获得了一个特殊的权力——给予能够调兵的旗牌,使他得以根据具体情况而行事。至此,王阳明从只有暂时调兵权的巡抚,一跃而成为拥有实际兵权的地方大员。在这种情况下,王琼毅然力排众议,赋予王阳明以足够的权力,以便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2023-12-06
60.调整心境的方法此时晨曦已现,一丝丝阳光刺破薄薄的雾霭,幻化成五颜六色的霞光,呈现出一种玄虚、空灵的意境。一道晨曦从窗户射进来,正映照在王阳明的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黄的光辉。王阳明讲学,极欢迎学生们提问,每当有人登台请教,他总是雍容自如,十分耐心地进行解答,随各人不同的具体情况,而给予不同的回答。这一条亦出自《大学》。......
2023-12-06
31.怎样控制思维十五之夜,龙潭之畔,一轮明月高悬天际,天地之间一片清白。瀑布下注成潭,潭水深不见底,传说其下通地下河的龙宫,故其名曰“龙潭”。潭水外溢,形成一条小溪,流水潺潺,给空寂幽静的山谷增添了无限的生机。环绕着龙潭,数百人席地而坐,正在听王阳明讲学论道。王阳明素来强调“寓教于乐”,如此借月夕之夜,在相聚、游玩中亦不忘治学,可谓一举数得。王阳明端坐于一块大石之上,觉得心境异常空灵。......
2023-12-06
20.怎样才能高效率做事游过桃花源后,王阳明继续前往庐陵赴任。王阳明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开国太祖皇帝制定的那一套地方规矩,以教化乡民为主,能有效地止争息讼,只可惜荒废已久,名存实亡了。由于王阳明的功夫做到了家,该县的积案逐渐得到清理。冀元亨与王阳明在庐陵的二百多天里,眼见着先生亲力亲为,日夜操劳,举重若轻,化繁为简,心中极为佩服。“那么,怎样才能像您这样悠游自如地做这么多事?”......
2023-12-06
69.履险如夷的智慧自从校场较射后,王阳明凭着一手出神入化的箭法,震骇全场,亦赢得了京师官兵的敬重。几番大战过后,双方死伤惨重,平民百姓亦有不少人死于兵祸。张忠如此说,是有他的道理的。得知此次召见属实,远在南昌的王阳明不敢怠慢,立即动身前往南京觐见皇帝。朱厚照素以荒唐著称,对于这种朝令夕改的事,王阳明亦无可奈何。......
2023-12-06
29.随时使心灵变得更强大王阳明这一席话,犹如一阵微风,拂去了徐爱长久以来遮蔽在心中的疑团,一时间,他仿佛有一种言下大悟的感觉。徐爱兴奋地说道:“昨天我听了先生的教诲,亦隐隐约约觉得功夫应该这样来做。现在听先生阐述得这样详细,更觉得无可怀疑。昨天早晨我就寻思,‘格物致知’中的‘物’字,也就是‘事’,都是从心上来讲的。不知这个观点对不对?”......
2023-12-06
22.心即是“理”王阳明自龙场悟道,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后,时来运转,先是提拔担任庐陵知县,后到京师任职,官运亨通,扶摇直上,短短两三年时间,连升数级。徐爱以前所习,尽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事事物物皆有理”那一套,乍一闻王阳明那“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新学说,不啻于被一记炸雷猛然惊起,一时间很难接受。......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