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超越心的执着第二天,黄直因家中有急事,便先辞别众人,下山归去。睹此胜境,三人雅兴大发,各自吟诗作对。游玩之余,王阳明还将观心岩辟为讲学之所,日与邹守益、陈九川二人于此宴坐论学。现在得到王阳明指点致良知之学,方知在做“戒慎恐惧”的功夫时,又要超越它,不要执滞于它,这样不为其所束缚,才是此心的安顿处。而陈九川经王阳明点化后,悟到了一些境界,对静坐大感兴趣,更加着意练习。......
2023-12-06
9.不执着思维后会发生什么
银盘高悬,月明星稀,四野俱寂。
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夜晚。
对冀元亨来说,这却是一个神秘的夜晚,一个决定了他一生命运的夜晚。
在这个夜晚,在笼罩着一种近乎神秘的气氛中,他接触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学问,一种能解开他以往所有人生困惑的学问。
夜愈深,王阳明兴致愈高。面对两位好学上进、求知欲极强的弟子,他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学问一股脑儿地传授给他们。
他接着往下讲道:“欲识仁体,即当知止。《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达到了定、静、安的境界,才能正确地思考问题,无论想什么都有所收获,这是认识到了‘仁’这个贯彻于万物之中的本源力量。
“唯有如此,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与天地相参。在这个时候,一种源自心性本体的伟大力量,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并将自己的这种聪明才智,用来协助天地宇宙裁成万物,这即是儒家‘参赞化育’的境界。”
我们都知道思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然而,也就是这个重要的思维,由于它的多变善思,也给人类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和困惑。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不幸福,不能拥有快乐、安详的心态?就是因为我们的心静不下来,如果心灵老是在各种外物上面游走,如同钟摆一样摇来晃去,它就失去了本有的洞察力,认为外在的物欲世界是真实不虚的,生活就是尽情地享受这些物质刺激。
然而,向外寻求物质及精神的满足,这是一种充满错觉的认识,这种生活缺乏智慧,它不能解决心灵的最终归宿感,更不能解决人之所以为人的这个问题,必然陷入焦躁不安的冲突之中。
而思维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心灵本来具有的智慧和光明受到了抑制。心灵就像池水一样,如果波动不止的话,就无法映照出事物的规律,唯有静止下来,波平浪静,才能看到事物的深处。
所以,要想使心灵达到一个持久快乐、幸福、和谐的境界,让其内在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一颗宁静而不受干扰的心。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学会让自己外在的思绪停止下来。
所谓的停止思绪,并不是指停止思维。我们的思维是不会停止的,即使你什么也不想,那也是一种“什么也不想”的思维。
停止思绪,指的是不要执着于自己的情绪,有什么要思考的东西当然可以去思考,但不要随着杂念去胡思乱想就行了。(www.chuimin.cn)
通常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的获得,是我们苦苦思索而得到的。其实恰恰相反,创意和智慧的源泉,正是在于意识的“虚无”之中,我们能获知问题的答案,就是因为我们在思索的过程当中,头脑能处于正确的放松状态,在那静谧的一瞬间,潜意识深处的答案浮现到了显意识中,被我们的头脑感知到了。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静能生慧”的原因。
月光透进窗来,照在王阳明的身上,他一动不动,宛如一尊雕像一般。悠长的话音回响在茅屋内外、天地之间,就像从遥远天际传来的天籁仙音。
这时已近子时,山野薄薄的雾霭袅袅升起,整个世界变得朦胧起来,人和天地似乎已融为一体,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圣洁的气氛。
空寂荒野里的一间简陋茅庐中,一盏闪烁不定的昏黄孤灯下,冀元亨和蒋信听得如痴似醉。
没想到,世上还有这样一种博大精深的神奇学问!
道无为而无不为。
大巧有所不为,大智有所不虑。
光风霁月,性如朗天。
修身齐家,平治天下。
无为与有为,内圣与外王,修身养性与积极进取,心境的恬淡与宏伟的事业……这一切看似对立而又统一的因素,组成了一个有别于世间任何知识的学问系统。
这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
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样的生命奥秘?
有关王阳明心学全书的文章
65.超越心的执着第二天,黄直因家中有急事,便先辞别众人,下山归去。睹此胜境,三人雅兴大发,各自吟诗作对。游玩之余,王阳明还将观心岩辟为讲学之所,日与邹守益、陈九川二人于此宴坐论学。现在得到王阳明指点致良知之学,方知在做“戒慎恐惧”的功夫时,又要超越它,不要执滞于它,这样不为其所束缚,才是此心的安顿处。而陈九川经王阳明点化后,悟到了一些境界,对静坐大感兴趣,更加着意练习。......
2023-12-06
31.怎样控制思维十五之夜,龙潭之畔,一轮明月高悬天际,天地之间一片清白。瀑布下注成潭,潭水深不见底,传说其下通地下河的龙宫,故其名曰“龙潭”。潭水外溢,形成一条小溪,流水潺潺,给空寂幽静的山谷增添了无限的生机。环绕着龙潭,数百人席地而坐,正在听王阳明讲学论道。王阳明素来强调“寓教于乐”,如此借月夕之夜,在相聚、游玩中亦不忘治学,可谓一举数得。王阳明端坐于一块大石之上,觉得心境异常空灵。......
2023-12-06
8.唤醒更高层次的“本体”思维自从冀元亨与蒋信来到龙场后,王阳明收得两位才质甚佳的弟子,心情畅快,从此开始了他在龙场正式讲授“心学”的传道历程。而要唤醒这种更高层次的“自我”思维,就要在做任何一件事时,刚开始要尽量专注去做,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上面,待到能集中注意力后,便可将各种细微的思虑慢慢放下来,直到“忘掉自己”,忘掉周围的一切,进入一种忘物忘我的潜意识状态。......
2023-12-06
14.超越受限的人生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随着王阳明的影响力不断向周围弧射,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这天晚上,龙场四周的人们都入睡了,山野一片俱寂,唯有龙冈书院的一个房间里还亮着油灯。王阳明神情超然地坐着,久久不动。第二天一早,在龙冈书院前,搭着一个木台,一旁的平地上,数十位学生坐得满满当当的,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人,便只好站着。出于对王阳明的敬仰,人们摒息静气等待着。......
2023-12-06
10.“观照”的奇妙作用广阔无垠的苍穹下,荒凉寂静的山野中,唯有这座茅草盖成的屋子还亮着如豆的油灯,就像虚无的境界中蕴含着一点活泼的生机。听到此处,冀元亨问道:“先生,平常我总感到心绪很乱,无法安静下来,请问怎样做‘知止’这步功夫呢?”“不过,”王阳明话锋一转,说,“诚敬虽是一种入门的心法,但也要注意做到活泼自然,不能太过。古人曰,‘必有事焉,勿忘勿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23-12-06
4.认识事物的独特智慧心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宋朝大儒周敦颐那里,薪传数代,始名于陈白沙。朱熹认为,要发现“良知”,就要接触事物,研究事物。王阳明发现,一个人的内心态度如何,对于学习、认识、掌握事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拥有这种认识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处理当前的问题时,一个人的心灵能够摆脱自我意识的干扰,以整个身心投入进去,在一种客观的状态中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得出最佳的答案。......
2023-12-06
58.探寻心性的奥秘此时夜已深,从窗户望出去,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天地间一片清寂。回去后,梁日孚静下心来,回味王阳明对他说的内容,发现平淡中蕴含着与众不同的道理,欲罢不能,第二天又来谒见王阳明,继续讨论学问。这种求学的诚心,令王阳明大受感动,称赞梁日孚出于流俗,乃孟子所谓“豪杰之士”者矣。后来梁日孚又在赣州住了三个月之久,弄懂了心学的精髓后,方辞师北行。......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