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本体意识的奇妙作用停了一会儿,一个弟子问道:“敢问先生,良知妙用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妙用?”这是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众人皆静下心来,屏息听着。......
2023-12-06
8.唤醒更高层次的“本体”思维
自从冀元亨与蒋信来到龙场后,王阳明收得两位才质甚佳的弟子,心情畅快,从此开始了他在龙场正式讲授“心学”的传道历程。
这天晚上,月儿正圆,没有云层,皎洁的月光尽情地洒向大地,连极远处的山峰、树木都能看清轮廓。
夜已深,大多数人早已进入梦乡,鸡犬不叫,鸟兽不惊,万籁俱寂,天地之间显得特别的空旷寂寥。
龙场,在一片荒野中的一间简陋的茅屋里,尚亮着一盏油灯。昏黄的、闪烁不定的灯光下,有三人似乎不知疲倦,还在讨论学问。
这三人正是王阳明和他新收的两位弟子。
“先生,请问认识仁体的关键在哪里?”蒋信首先问道。他从少年懂事起,就尊崇儒家修养之学,深知认识仁体是做学问的要害之处,但却不知从何处下手。
而王阳明早年寻师访友,与众多佛、道高人交游,对修心养性之道颇有心得,加上近年来在龙场苦修默会,更是大彻大悟,参透了心性之玄机,如能得到他指点一二,将会使自己受益匪浅。
听闻此问,王阳明略作沉吟,左手抚须,慢慢答道:“识仁之道,须从仁为何物说起。仁者,乃造化生生不息之理。它弥漫周遍于宇宙天地之间,天下万物,皆有其仁体。仁之流行发生,也是一步一步地逐渐变化,慢慢深入的,以其固有的规律,推动着各种事物的发展,所以它是万事万物能够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
顿了一会儿,王阳明又道:“这种生生不息的机窍和现象,无处不在,无物不有。古人云:‘鸢飞鱼跃,无处不是化境。水流花开,随时都见天机。’只要心能静得下来,用心去观察、体验,在任何事物上,都能看到生机勃勃的景况。”
说到这里,王阳明两眼凝望窗外清亮如水的月光,似乎沉浸于一种神秘、悠远的境界,以缓慢的语气说道:“如天地之间运行不息,自冬至极寒之时,阴阳开始转化,在极阴之中,有一微阳开始生长。此后阳气渐生,慢慢增至六阳。然而盛极而衰,阳气到顶点后又向阴转化。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便是大自然的生生造化之机。”
其实,儒家所推崇的“仁体”,说到底也相当于道家所说的“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能推动力,其中蕴含着独特的能量。
我们人类的意识具有善于联想、浮躁、不稳定等种种特点,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改变意识的这些特质的。因为意识是由一个外在的“自我”意象所控制,我们为这个所谓的“自我”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成为它的奴隶。(www.chuimin.cn)
正是那些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截断了我们天地大自然与内心相沟通的渠道,遮蔽了内心的智慧和能量,使得我们难以洞悉大自然的规律,自然就一味去追求那些如镜花水月一般的外在物欲了。由此而陷入了几乎不能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
而认识仁体,就是要体认心灵本体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当我们的外在意识停歇下来时,内在心灵所呈现出来的光明、清静的状态。在这种清明的状态中,我们的内心深处是能够知道事情怎样才能做得最好,怎样待人接物才能恰到好处的。这就是说,我们的心灵本体其实自然有“开物成务”之智慧的,只要你不去干扰它就行了。
而要唤醒这种更高层次的“自我”思维,就要在做任何一件事时,刚开始要尽量专注去做,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上面,待到能集中注意力后,便可将各种细微的思虑慢慢放下来,直到“忘掉自己”,忘掉周围的一切,进入一种忘物忘我的潜意识状态。
正如中国太极文化中的“阴极阳生”理论所说的一样,事物始终处于矛盾之中,是不断地进行转化的,任何事物到达了极点之后,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我们的意识思维也是这样,外在的、能够被人们意识到的思维是“显意识”,属“阴”;而大脑深处的、不能被意识到的思维,即深层自我的意识,则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无意识”,属“阳”。
现代的脑科学研究证明,要进入“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状态,外在显意识思维的不断刺激很重要。任何一种活动,通过反复的体验,然后放松自己,让这种体验刻印到意识深处,沉淀下来,慢慢地就能转化为潜意识,直到无意识,形成一种自动化的程序。这也是一个由“阴”到“阳”的转化过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其转化是有一定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要注意体认并发掘本能意识的作用。换一句话说,这就要求在注意力集中到一定程度时,就要淡化意识,放松自我控制,把平常由显意识控制活动的状态,慢慢变换成由本能(潜意识)自动支配自身活动的境界,从而进入一种纯任自然的状态。
当一个人超越了常态的“自我”层次,到达接近心灵本体的层次时,对人类的本性乃至万物的本性都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们就能超越平常软弱无力的状态,内心具有更强大的力量,面对突发而至的紧急情况时,能从容镇定地当机立断。这是一种更高的智慧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超越了自我的人,由于内心得到净化,其心理矛盾大幅度减少,很少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他们的行动力就更强,效率更高,把握事物的精准程度也是常人难以比拟的。
当然,对于如何认识“仁体”这个心灵本源来说,这只是一个大体的原则,具体的方法在后面还要进一步涉及。
蒋信和冀元亨宁神静气地听着,细细品着先生话中的精义,觉得一种亘古以来的空灵虚寂的感觉在心头慢慢弥漫开来,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有说不出的受用。
有关王阳明心学全书的文章
72.本体意识的奇妙作用停了一会儿,一个弟子问道:“敢问先生,良知妙用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妙用?”这是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众人皆静下心来,屏息听着。......
2023-12-06
9.不执着思维后会发生什么银盘高悬,月明星稀,四野俱寂。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夜晚。对冀元亨来说,这却是一个神秘的夜晚,一个决定了他一生命运的夜晚。在这个夜晚,在笼罩着一种近乎神秘的气氛中,他接触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学问,一种能解开他以往所有人生困惑的学问。夜愈深,王阳明兴致愈高。面对两位好学上进、求知欲极强的弟子,他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学问一股脑儿地传授给他们。......
2023-12-06
31.怎样控制思维十五之夜,龙潭之畔,一轮明月高悬天际,天地之间一片清白。瀑布下注成潭,潭水深不见底,传说其下通地下河的龙宫,故其名曰“龙潭”。潭水外溢,形成一条小溪,流水潺潺,给空寂幽静的山谷增添了无限的生机。环绕着龙潭,数百人席地而坐,正在听王阳明讲学论道。王阳明素来强调“寓教于乐”,如此借月夕之夜,在相聚、游玩中亦不忘治学,可谓一举数得。王阳明端坐于一块大石之上,觉得心境异常空灵。......
2023-12-06
14.超越受限的人生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随着王阳明的影响力不断向周围弧射,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这天晚上,龙场四周的人们都入睡了,山野一片俱寂,唯有龙冈书院的一个房间里还亮着油灯。王阳明神情超然地坐着,久久不动。第二天一早,在龙冈书院前,搭着一个木台,一旁的平地上,数十位学生坐得满满当当的,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人,便只好站着。出于对王阳明的敬仰,人们摒息静气等待着。......
2023-12-06
10.“观照”的奇妙作用广阔无垠的苍穹下,荒凉寂静的山野中,唯有这座茅草盖成的屋子还亮着如豆的油灯,就像虚无的境界中蕴含着一点活泼的生机。听到此处,冀元亨问道:“先生,平常我总感到心绪很乱,无法安静下来,请问怎样做‘知止’这步功夫呢?”“不过,”王阳明话锋一转,说,“诚敬虽是一种入门的心法,但也要注意做到活泼自然,不能太过。古人曰,‘必有事焉,勿忘勿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23-12-06
18.本体智慧根源于“无”沅江之上,江水涛涛,一叶轻舟顺流而下。王阳明坐于船头,目视江面,神态恬适淡然,似已与这朦胧的春色融为一体。船越驶越近,王阳明终于看清了,这三人正是冀元亨、蒋信与刘观时!三人也看到了王阳明的座船,认出了他,大声欢呼起来。“真是难为你们了。”王阳明高兴地说:“这次经过这里,我打算与你们到寺中静坐几天,参悟一下心性。”......
2023-12-06
4.认识事物的独特智慧心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宋朝大儒周敦颐那里,薪传数代,始名于陈白沙。朱熹认为,要发现“良知”,就要接触事物,研究事物。王阳明发现,一个人的内心态度如何,对于学习、认识、掌握事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拥有这种认识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处理当前的问题时,一个人的心灵能够摆脱自我意识的干扰,以整个身心投入进去,在一种客观的状态中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得出最佳的答案。......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