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信念的力量凭着过人的智慧和领导能力,王阳明指挥若定,谋定而后动,奇计迭出,仅用一个多月就生擒宁王,平定了叛乱。朱宸濠蓄谋叛乱已久,与朝中的诸多权贵皆有勾结。深受正德皇帝朱厚照宠信的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安边伯许泰、平虏伯江彬等人,均接受过朱宸濠的重金贿赂,在牵涉其谋反的事中,给予了或多或少的方便。那些与宁王有牵连的权贵,更是担心东窗事发,惶惶不可终日。......
2023-12-06
6.创造一切的力量
次日清晨,朝阳初升,悟道后的王阳明站在一山冈上,当风而立,仰望苍穹。
他已知道天地万物的秘密,但是常人可曾知道,天地之间有着怎样的秘密,心灵之中又有怎样的世界?
随从们远远望去,一轮红日正从王阳明的头顶冉冉升起,将整个天空映照得灿烂生辉。
王阳明凝视远处的山峰,似乎在苦苦思索着什么。
朝阳初起,光芒四射,将周围的群峰镀上了一层金黄的色彩。
远眺良久,王阳明收回目光,看着面前岩石上的一株小草,神情恬淡超然,充满爱意,好像在欣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慢慢地,他将目光从小草那里移开,注视着天际那自然舒卷的片片云彩。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这是古人对恬适心境的一种体会,一种纯任自然的境界。
王阳明悟到了“道”的奥秘后,心与万物为一体,看到任何外物,都能从中发现独特的造化之美,拥有恬淡自然的心态。
但是,王阳明追求的不仅是这种闲适自在的心境,他还要更进一层,与那种能够支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神秘力量融合为一,探知隐藏在世间万物背后的本质规律。如此方能达到“无心于定,却无所不定”的至善境界,也才能拥有创造一切、成就一切的真正力量。
《中庸》曰: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儒家认为,修身治学,明悟本性,与天地融为一体,固然是君子应追求的境界,但往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圣人”境界。
所谓圣人,就是明了“本心”,洞察了天地万物的规律,获得了大智慧,然后把这种大智慧用来协助天地裁成化育万物的人。
也就是说,认识本性后,提升了自己的身心素质,还要积极入世,做教化百姓,维护国家、社会乃至天地大自然和谐、平衡的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用源自“本心”的智慧和能力推动社会和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圣人所参与的这个过程,也称为“参赞化育”。
王阳明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忘记了清风,忘记了朝阳,忘记了周围的天地。
他在虚无静寂的境界中苦参默会。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www.chuimin.cn)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以前由于深受朱熹注解的影响,一向求理于事物之中,对这些圣贤经典总是似解非解。
此刻打通了内外之道,真的达到了“豁然贯通”的境界,一切都好理解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原来一切都在“我”的心中。
天理和人欲,其实就是一个东西。
物格知至,当一个人的心只停留在当下,没有分别心时,人欲即是天理。
此时纯是天理流行,自己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我”心即是道,道即是万物,心居万物之枢纽,顺其规律而行,又何事不可为、不可成?
道家认为,万物都是“无中生有”,是从虚无中化生、演变而形成的。而“道”就是万物的本源,所谓“道法自然”,其生化万物,遵循的就是“自然”的法则。
一个人在做事时,他的心灵同样也需要处于一种自然、宁静的状态,才能够感受到事物的本质规律,使灵感源源不断地涌出。
也唯有在空虚、镇定的心态中,我们的思考才是最有力量的,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和主观性太强,就容易被不良情绪干扰,而陷入喜怒哀乐的情绪中,如此一来,当然就不能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也就不能把事情做到完美的境地。
因为时间是不可逆的,当下这个时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唯一而宝贵的。我们的心只有非常真诚、非常专注,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时刻,把握住自己身心的最佳状态,将潜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所以儒家所强调的“诚”,就相当于一个人内心与外界事物相通的一种虚灵状态,也即是心灵中接近本源的一种境界。
唯有达到这种境界,我们才能对人性和事物的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握住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从而能够很自然地去接受一些以前不能接受的东西,始终保持一种灵活自如、积极进取的心境。
王阳明站在山冈上,颇多感慨。回想前些年来的所作所为,看似忧国忧民,敢于担当,其实学问未透,其中尚存一股激愤抗厉之气,欲成大事,不可能矣。
真正的中庸之道,绝对不是这样标新立异,只凭自我喜好去做事的,而要达到一种通盘考虑、符合于“道”、圆融处世的境界。
悟透了这一点,王阳明觉得自己的心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然而,王阳明虽然已悟道了,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在他的前方,还有很多路要走,任务还很艰巨。
有关王阳明心学全书的文章
67.信念的力量凭着过人的智慧和领导能力,王阳明指挥若定,谋定而后动,奇计迭出,仅用一个多月就生擒宁王,平定了叛乱。朱宸濠蓄谋叛乱已久,与朝中的诸多权贵皆有勾结。深受正德皇帝朱厚照宠信的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安边伯许泰、平虏伯江彬等人,均接受过朱宸濠的重金贿赂,在牵涉其谋反的事中,给予了或多或少的方便。那些与宁王有牵连的权贵,更是担心东窗事发,惶惶不可终日。......
2023-12-06
31.怎样控制思维十五之夜,龙潭之畔,一轮明月高悬天际,天地之间一片清白。瀑布下注成潭,潭水深不见底,传说其下通地下河的龙宫,故其名曰“龙潭”。潭水外溢,形成一条小溪,流水潺潺,给空寂幽静的山谷增添了无限的生机。环绕着龙潭,数百人席地而坐,正在听王阳明讲学论道。王阳明素来强调“寓教于乐”,如此借月夕之夜,在相聚、游玩中亦不忘治学,可谓一举数得。王阳明端坐于一块大石之上,觉得心境异常空灵。......
2023-12-06
16.心想事成的秘密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创办“龙冈书院”,名声越来越大,远在贵阳的提学副使席书也闻其消息,经过“四顾茅庐”与他切磋学问,终悟到“知行合一”之旨,确信他在龙场创立的“心学”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可以说,王阳明在其修身养德的过程中,不仅参透了世事人生的奥秘,还无意中领悟到了“心想事成”的秘密。心想事成的关键,就在于对思想状态和其运化规律的正确掌握。“心想事成”中的“心想”,并不是胡思乱想的意思。......
2023-12-06
14.超越受限的人生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随着王阳明的影响力不断向周围弧射,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这天晚上,龙场四周的人们都入睡了,山野一片俱寂,唯有龙冈书院的一个房间里还亮着油灯。王阳明神情超然地坐着,久久不动。第二天一早,在龙冈书院前,搭着一个木台,一旁的平地上,数十位学生坐得满满当当的,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人,便只好站着。出于对王阳明的敬仰,人们摒息静气等待着。......
2023-12-06
10.“观照”的奇妙作用广阔无垠的苍穹下,荒凉寂静的山野中,唯有这座茅草盖成的屋子还亮着如豆的油灯,就像虚无的境界中蕴含着一点活泼的生机。听到此处,冀元亨问道:“先生,平常我总感到心绪很乱,无法安静下来,请问怎样做‘知止’这步功夫呢?”“不过,”王阳明话锋一转,说,“诚敬虽是一种入门的心法,但也要注意做到活泼自然,不能太过。古人曰,‘必有事焉,勿忘勿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23-12-06
4.认识事物的独特智慧心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宋朝大儒周敦颐那里,薪传数代,始名于陈白沙。朱熹认为,要发现“良知”,就要接触事物,研究事物。王阳明发现,一个人的内心态度如何,对于学习、认识、掌握事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拥有这种认识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处理当前的问题时,一个人的心灵能够摆脱自我意识的干扰,以整个身心投入进去,在一种客观的状态中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得出最佳的答案。......
2023-12-06
58.探寻心性的奥秘此时夜已深,从窗户望出去,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天地间一片清寂。回去后,梁日孚静下心来,回味王阳明对他说的内容,发现平淡中蕴含着与众不同的道理,欲罢不能,第二天又来谒见王阳明,继续讨论学问。这种求学的诚心,令王阳明大受感动,称赞梁日孚出于流俗,乃孟子所谓“豪杰之士”者矣。后来梁日孚又在赣州住了三个月之久,弄懂了心学的精髓后,方辞师北行。......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