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现代中医养生抗衰老-现代抗衰老方略

现代中医养生抗衰老-现代抗衰老方略

【摘要】:中医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的需要。中医养生,又称摄生、保生、道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是一种师法自然的健康自我健康管理艺术。《黄帝内经》是中华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2000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黄帝内经》之生命观是中医学关于生命科学的知识结晶。

中医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的需要。中医养生,又称摄生、保生、道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是一种师法自然的健康自我健康管理艺术。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振奋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为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积累。

中医养生历史久远,中医养生源于道家哲学思想。医家之宗《黄帝内经》几千年来一直是华夏子孙养生修炼的源头活水。首先,让我们翻开这一部流传千古的养生宝典,看它有哪些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养生秘诀!

一、《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1.《黄帝内经》是千古奇书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生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X线机、B超、CT、磁共振,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黄帝内经》则是要我们通过内观、体悟、直觉来内求。

《黄帝内经》是中华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做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养生、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突显出来。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2 000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约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1/4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2 000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像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是人文的,而不是纯自然的。它是以人为核心,讲的都是人,而不是物质。它具有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具有人文性。是一部关于天地宇宙、生命现象的伟大著作。它是中华传统医药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修炼的源头活水。《黄帝内经》讲人的生命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不能分割,人自身各脏象之间也是不能分割的。比如说《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篇章,都是强调人与天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

《黄帝内经》讲人的生命都是有差异的,而不是普遍的。比如说,它强调的是“辨证论治”,注重人的特异性、特殊性。它还非常强调人的体质,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所指。实际上,人还不止二十五种体质,还可以再扩展。《黄帝内经》就强调人的个体性,或者叫特殊性。它认为人的体质是具有可调性的。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是可以感知、感受的,可以给它定性的。但是人的生命不是通过现在试验室里试验分析的,不是可以用数学描述的,不是定量的。这可以称为直观性或模糊性。

《黄帝内经》之生命观是中医学关于生命科学的知识结晶。早在2 000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探索生命奥秘的有关天人合一、造化之机、形神与共、阴阳和谐的四大理论。这些观点不仅为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借鉴,而且一直指导着传统的养生实践,是每个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养生之道的指示灯!

《黄帝内经》是医学,更是医道,它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性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更像一位老师。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学习《黄帝内经》就是学习如何去找准我们的生命本性去做人,好好生活。是在培补我们的智慧元气,帮助我们完成对自我生命体的认知过程;所以,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和实践。

《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接受了我国古代唯物的气-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元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互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天地之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黄帝内经》是一部流传千古的养生“宝典”。是一部智慧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神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研读的书。它告诉您怎样治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我们怎么不得病的秘诀。书中还作了一个比喻:“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假如人得了病,而且病很重以后才去治疗,就像人口渴了,非常想喝水的时候,才去挖井找水,临去打仗的时候才去铸造兵器,这样就太晚了!对于事物的发展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对于健康我们要“治未病”。何谓“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如何使人不得病!它的核心办法就是养生。

2.《黄帝内经》养生总原则与方法

(1)《黄帝内经》养生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法于阴阳:“法于阴阳”就是效法于阴阳,师法于阴阳,以阴阳为法则,为准绳;学习领悟阴阳。《黄帝内经》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人类的养生长寿之道在“一阴一阳”里。有阴有阳,才能平衡,平衡才会健康,健康才能延年益寿。我们可以看到,在宇宙自然界里有天(属阳)就有地(属阴),有日(属阳)就有月(属阴);有山(属阳)就有水(属阴);有男(属阳)就有女(属阴)等。都是相对应,一阴一阳,处于平衡状态。大自然呈上的是斗转星移,日月轮回,山清水秀,四季来往,夫妻和睦的美好景象。假如自然界只有天没有地,只有山没有水,只有男人没有女人,那将又是一种什么景象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规律。人类生存、养生要按照宇宙、自然界的阴阳规律来做。换而言之,“法于阴阳”就是要顺应大自然规律,才能把握生命本质。

和于术数:“和于术数”的“和”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和谐”;二是“符合”。“术数”就是方法、技术。“和于术数”就是人类的养生方式方法、技术措施,都要符合大自然的阴阳规律。并要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即“阴阳和”。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庸之道”“中”“和”文化思想在养生中的具体表现。

《黄帝内经》的“和”字告诉我们的正是这种“和谐”思想。“阴阳和”是总纲,它包含了四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要“和”;二是人与社会要“和”;三是人与人要“和”;四是心与神要“和”。这四个层面就涵盖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和谐”思想的全部内涵。“和”了就健康,“和”了就能延年益寿;如果不“和”,当然就不会健康,更谈不上长寿了。

(2)《黄帝内经》养生方法:大道至简,养生从顺应自然的简单生活着手,这就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就这样简单!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形与神俱”是《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益寿“四大基石”。

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古人对于“饮食”是很有讲究的。饮食饮食,必须先饮后食,同时还必须有饮有食。假如家里贫穷,就像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一样,先饮一瓢清水,再吃饭。这样才符合饮食之道。食物的品种是自然神所造化之物,即所吃的食物是自然、绿色、环保的。

“有节”有三个含义,一是节律,就是饮食必须按自然规律进食;二是饮食必须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三就是节食,也就是有粗有细,少吃多餐,七八分饱。由此看来,我们国家在几千年前就掌握了“限食”能延长寿命的抗衰老机制。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人的日常生活,要和大自然的变化规律经常保持相适应状态。要顺四时起居,春夏季节要养阳,得夜卧早起;秋冬季节要养阴,得早卧晚起。人体小宇宙的生物节律要与大宇宙的自然界规律保持高度一致。不能“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一定要睡好“子午”觉。

不妄劳作 上古时期,是刀耕火种时代,生产及生活方式全凭体力。“不妄劳作”一是指劳动量不能过强伤害身体。二是指从事一切运动、劳动、体力活动均要适可而止,要适度、适量、要守常规。不能随意从事违背超越自然的一切运动和劳动。比如超负荷承重劳动,远距离长途快速跋涉,损害身体的竞技运动等。

形与神俱 “形与神俱”的“形”是指形体,即机体。“神”是指精神及一切精神活动。也就是说人的形体和精神要俱合在一起。要形神合一,动静合一。形不离开神,神也不能离开形。神是形的主导,形是神之所托。形与神互相依托,身体就健康。

二、中医体质养生与抗衰老

1.体质的概念

《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说明远古时代,人和人就有区别。

那什么是体质?先走一走,看一看。

上街一走,有的人英俊潇洒,高大威猛,神气十足;有的人反应敏捷,短小精悍;有的人老态龙钟,有气无力;有的人娇小玲珑,秀色可餐;有的人蓬头垢面,狐臭难闻。再往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一看,有肥臀大腿的,有身轻如燕的,有的力大如牛的、大包小包扛着走的,有大腹便便移动前行的,还有左顾右盼等人来接的,目不睱接。神情各有不同。

走近仔细看,有的人白皮细嫩;有的人皮肤干燥;有些人毛孔粗大,油光满面,有的俊男靓女脸上还长有小痘痘……

有些人“爱患”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癌症、支气管哮喘,有些人喝水都长膘,有些人餐餐大酒大肉,照样血脂正常,体重不超标,这是为什么?

到医院一看,就更奇怪了,临床上同样的药物治疗同样疾病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有些病人吃了药物疗效好;有些病人用了反而过敏;有些病人还出现了不良反应,导致了死亡等。

体质!这是体质的原因。

体质:是指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综合的、固有的一些特质。体质具有先天遗传性,个体差异性或者特殊性,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后天的可调性等特征。换而言之,体质取决于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修养。健康强壮的体质是修炼出来的。

2.体质的分类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将体质按形态特征、性格心态、寒热适应细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而《灵枢·通天》按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在生理范围内的偏阴、偏阳分类。认为“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是根据中国人的体质特征,把人群分为: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平和体质(正常体质)8种体质。将体质进行基本分类,目的是为了学习、理解、应用体质。先立规矩,再有方圆;先定框架,再有圆活。

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的疾病具有易感性。比如说痰湿体质的人,就特别容易出现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或者容易出现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气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低血压、低血糖、内脏下垂、慢性炎症、贫血等,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阳虚的人,容易感受寒邪,形成各种痛证、痹证、水肿、不孕不育等。阴虚的人常内热上火,易感受热邪,常见咽喉疼痛、失眠、便秘、烦躁、泛酸等。瘀血的人容易罹患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各种痛证等。

了解自身的体质,就可以和自己的身体对话,倾听生命的吟唱,触摸生命的韵律。关爱生命,呵护体质,摄生自我。我们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生命体验,走过健康和幸福的一生,使我们的生命之树长青。中医体质医学就是为了读懂您身体所传递的信息,能够解读身体的密码。

3.不同体质的养生方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呵护体质、调整体质、关爱体质,精心耕耘生命之树就是“治未病”。“治未病”就是使人不得病,要想身体健康就得养生,中医养生的核心和精髓就是体质养生。

现代中医体质养生,就是根据人体体质的差异性,对其个体进行具体分类,根据体质特征,采用饮食调养、运动锻炼、心理调节、中医中药、并融入现代医学理论,先进科技为主的养生方法。其意义与价值在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配合辨证论治。最终目的是延年益寿。使我们人类活到最大寿限。

(1)阴虚体质的养生

体质特征:阴虚体质是由于人体阴液亏损,导致滋润、宁静功能下降。出现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大便干结、尿少色黄、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重者,潮热盗汗(肺阴虚);失眠多梦(心阴虚);眩晕耳鸣(肾阴虚);两胁疼痛、视物昏花(肝阴虚)等。

养生原则: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的关键在补阴。

养生方法:饮食调养,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牡蛎、豆腐、蜂蜜、乳品、甘蔗、藕、红薯、白薯、鱼类、老鸭熬汤等清淡食物,对于羊肉、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运动锻炼:步行运动最适宜阴虚体质。站桩静养能增体重。不要做运动量大的运动。

药物药膳:常用补阴的药物,如麦冬、沙参、枸杞子、百合、山茱萸、银耳、蜂王浆等。可根据身体具体情况选用。

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汤(丸):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茯苓9g,泽泻9g,牡丹皮9g。

精神调养:阴虚体质者性情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生大法。要保持“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原生态人生境界。要看得远,看得开,看得透,高瞻远瞩,回归自然。(www.chuimin.cn)

(2)阳虚体质的养生

体质特征:阳虚体质是由于人体阳气不足,即“火力不足”导致温煦、蒸腾、气化功能减弱。出现畏寒肢冷、蜷卧嗜睡、精神萎靡、关节僵硬、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口淡不渴、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重则四肢厥冷(手冷过肘,足冷过膝)。

养生原则:阳虚体质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养生方法:饮食调养,适当多吃一些温肾壮阳的食物。可选用羊肉、猪肚、鸡肉、带鱼、狗肉、麻雀肉、鹿肉、黄鳝、虾(龙虾、对虾、青虾、河虾等)、刀豆、核桃、栗子、韭菜、茴香、番茄蛋汤等,这些食物可补五脏,添髓,强壮体阳。还可选用适合自己的药膳调养。

运动养生:因为“动则生阳”,春夏秋冬,每天进行1~2次运动。如快步行、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及各种球类运动。

药物药膳:补阳的中药很多,用于保健的常用中药,可选用鹿茸(代)、海狗肾、肉苁蓉、补骨脂、杜仲、菟丝子、怀牛膝、仙茅等。可选用适合自己的补阳保健药方。肾阳虚者,宜服金匮肾气丸。

精神调养: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虚体质就是红日不那么灿烂,真阳不那么温暖。总之一句话:火力不够。这种体质的人要注意不伤阳气,温化水湿,畅通气血。

(3)气虚体质的养生

体质特征:气虚体质是由于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功能下降。进而导致脏腑功能下降。常表现为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常自汗出,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重者,心悸气短、咳喘无力;食少腹胀,或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等。

养生原则:补气养气,理气健脾,补中益气。脾、胃、肺、肾均当温补。

养生方法: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玉米、红米、大麦、山药、西米、燕麦、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黄鱼、比目鱼等。这些食物都有很好的健脾益气作用。亦可选用补气药膳调养身体。如八宝粥加减是最好的补气药膳调养方。

用粳米、糯米、小米、玉米、红米、大麦、山药、西米、燕麦各5g为粥的基方。脾胃气虚者,加淮山药50g;心气虚者,加莲子10g;肺气虚者,加百合10g;肝肾气不足加枸杞子10g;气血不足,加大枣5枚,补脑加核桃仁15g。夏日炎热,夏天可加绿豆30g祛暑。

运动锻炼:气虚体质的人适合步行运动,舞蹈、太极运动,“体质312经络锻炼法”。

药物药膳:常用的补气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西洋参、太子参、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灵芝、五味子、大枣等。也可适当服用一些有补气功效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四君子汤(人参6g,炙甘草6g,茯苓10g,白术10g)。

精神调养:怡情益气。要做到劳逸结合,怡养情志,振奋精神;遵道家之法:“心无妄念,身无妄行,耳无妄听,口无妄食”静养其身。

(4)血虚体质的养生

体质特征:血虚体质是由于血的濡养功能减退。导致血不能充养机体,则出现:面色无华、口唇淡白、头晕眼花、视物不明,皮肤干黄、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白、脉细无力。

养生原则:滋阴、填髓、生血、养血、补血。

养生方法:饮食调养,常用于补血的食物有黑米、芝麻、龙眼肉、荔枝、大枣、桑椹、蜂蜜、菠菜、金针菜、黑木耳、芦笋、牛奶、乌骨鸡、羊肉、猪蹄、猪血、驴肉、鹌鹑蛋、甲鱼、海参、胡萝卜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运动锻炼:平常生活要规律,适当参加运动与锻炼。

药物药膳:有补血作用的中药很多,常用的补血中药可选用当归、阿胶、何首乌、白芍、熟地黄等。治血虚用治血百病方宗四物汤: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加减调养,功效卓著。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用归脾汤。

精神修养:血虚质的人,不可劳心过度。不以物易情,不失情于俗。要做到不为世俗所媚,不为流行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浮华所惑,专心致志做自己高兴做的事,在物欲横流的红尘世界中保持真我风采。保持内心和谐,“形神合一”,故能静养生血。

(5)气郁体质的养生

体质特征:怎么理解“气郁”呢?大家试着体会一下,在“理不通,气不顺”“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好憋屈啊”“真郁闷”“堵心”等状态下,身心是什么感觉。就会出现气机不顺,情绪郁闷,急躁易怒,易于激动,忧郁寡欢,胸闷不舒,舌红苔白,脉弦。重则胸胁胀痛,小腹胀痛,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泛吐酸水,呃逆嗳气,大便泄利不爽;气上冲逆等症状。

养生原则:气郁体质是肝脏的疏泄条达功能相对不足造成的。肝脏为将军之官,指挥全身的气畅通无阻,无拘无束,这叫“疏泄条达”。肝脏疏泄相对不足,就比较容易气阻滞。总原则:疏肝解郁,行气止胀。

养生方法:饮食调养,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提高情绪。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大蒜、火腿、高粱皮、刀豆等。

运动锻炼:多参加体育锻炼及旅游活动,因体育和旅游活动均能运动身体,流通气血,既欣赏了自然美景,调剂了精神,呼吸了新鲜空气,又能沐浴阳光,增强体质。步行运动,采用“逍遥步行”为宜。

药物养生:常用以香附、乌药、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能疏肝理气、解郁。

精神调养:气郁体质的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常看喜剧、滑稽剧、听相声,以及富有鼓励、激励意义的电影、电视,勿看悲剧、苦剧。多听轻快、开朗、激动的音乐,以提高情志。多读积极的、鼓励的、富有乐趣的、展现美好生活前景的书籍,以培养开朗、豁达的意识,在名利上不计较得失,知足常乐,调摄情志。

(6)瘀血体质的养生

体质特点:瘀血体质就是血脉不畅通,缓慢瘀滞,导致瘀血内阻。出现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甲错,出血紫暗。“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因此,瘀血体质很容易产生各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疼痛较为持久、位置固定,是刺痛、憋痛,比如偏头痛、胸痹等,而且疼痛聚集、瘀滞时间久了还会形成肿瘤包块,比如全身各种良性及恶性肿瘤。

养生原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养生方法:饮食调理,可常食桃仁、油菜、山慈菇、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山楂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内养操、保健按摩术,“体质312经络养生”等均可实施,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药物养生: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山楂、丹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血府逐瘀汤,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精神调养: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要“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7)痰湿体质的养生

体质特点:痰湿体质是由于人体重浊之水太多,生命的河流不畅通,导致痰湿内阻,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调。出现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口中黏腻,大便溏薄、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重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食少口腻;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浑浊等。

养生原则:健脾除湿,化痰利水。

养生方法: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红小豆、白萝卜、荸荠、紫菜、洋葱、白果、扁豆、鲤鱼汤、冬瓜汤、萝卜排骨汤等。

运动锻炼:痰湿之体质,多形体肥胖,身体困重,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快步运动、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且运动量要大一些,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让部分湿气通过运动排掉。

药物养生: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肺失宣降,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制半夏12g,橘红12g,茯苓9g,炙甘草6g,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痰湿重者可用苍术20g,麻黄6g,茯苓15g,泽泻15g煎服。

精神调养:怠惰沉重,容易发胖是痰湿质的重要特性。这叫“瘦人多火,肥人多痰”。要树立信心,使用一切有效的方法把过多的“肥湿”排掉。

(8)平和体质的养生

体质特征:平和体质(正常质)表现为形神和谐。平和体质的人形体比较匀称,体重适中,食欲稳定,饮食规律。体重稳定反映情绪平稳;皮肤光泽洁净。血液循环好、代谢畅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命之水清澈、干净,舌头是淡红的,苔薄薄的,正常舌象。胃口好,大便通畅,走得快,睡得香。

形成因素:先天禀赋,后天修为,造就平和体质。平和体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给的,来自先天禀赋,这一点很重要。生在长寿家族很幸运,但是可遇不可求。自幼的家庭养育、自身修炼对于维护或促生平和体质也有重要作用。生活、心态都简单的人,容易促生平和体质。

养生原则:“不伤不扰,顺其自然。”

养生方法:平和体质的人,尽量不要再动它了,不要画蛇添足,不然“过犹而不及”。回归自然,要保持自己的原生态养生方法。其道理何在?这是因为:“大道至简,天何言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季有明法而不议。春暖花开,小鸟欢唱;夏月蝉鸣,荷花飘香;秋季明月,落叶缤纷;冬寒下雪,草木萧条,就是“道”在吟唱,在倾诉。告知您平和体质是大自然造化出来的,它的养生之道,只有在大自然里去感悟。换而言之,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适应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中国正常人群,一般分这8种体质。就个人体质来说,不大可能是单纯的阳虚体质、瘀血体质或痰湿体质等,更为常见的是各种体质间夹、混合。如瘀血体质兼气虚,阳虚体质兼有痰湿、阴虚体质兼瘀血等。小孩子的体质可能会简单些,所以古代医家说“小儿脏气清灵”。但是,随着环境、年龄增长等后天因素的变化,体质一定会发生变化,青少年以后间夹、混合体质逐渐增多,到了中老年就基本上没有单纯体质,都是比较复杂的间夹、混合体质。因此,在具体的体质养生操作上,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正确把握,不离框架。

三、中医体质养生在抗衰老中的意义

中医体质养生,是在《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养生总纲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的个体化养生。采用的方法是根据人类不同的体质,采用饮食的调养、运动调养、精神调养,中医药调养以及行为干预的一种养生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并在逐步融入现代高科技养生技术。

中医体质养生是《黄帝内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形与神俱”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贤留给我们的民族瑰宝,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自己的健康“四大基石”。它的提出,比世界卫生组织(WHO)1992年提出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之“四大基石”要早近3千年。这充分说明,中医养生是目前世界上最科学,最古老,又最先进的抗衰老,延年益寿方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告诉我们只要按《黄帝内经》的养生总纲,养生方法,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养生“四大基石”,用体质养生的个体化调理方案。平均寿命就能延长15~20年或以上。“度百岁乃去”在不久的将来终将成为现实。

生命至重,生命至贵。生生不息,万物与生命,顺应它,尊重它,静思它,体悟它,这就是《黄帝内经》教给我们对生命的虔诚与长寿的理由。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我们都要知道《黄帝内经》是一部惟有中国才有如此智慧而玄妙的养生真经。《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它告诉了中华子孙,在自己的“四大基石”养生呵护下就能健康、就能延寿,就能够活到百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