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四大“难”-一辈子的事业:我的创业非传奇

中国四大“难”-一辈子的事业:我的创业非传奇

【摘要】:中国的四大“难”看病、上学、住房和养老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要素组成,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不能只重视GDP的增长,忽略了长期的、更根本的问题。中国目前面临的几大难题:看病、上学、住房和养老,都与过度商业化相关。新加坡的大部分国民都拥有自己的住房,基本上是政府开发的“组屋”。中国政府的强势和有效性一点也不亚于新加坡政府,完全可以借鉴新加坡“组屋”的管理模式。

中国的四大“难”

看病、上学、住房和养老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要素组成,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不能只重视GDP的增长,忽略了长期的、更根本的问题。

中国目前面临的几大难题:看病、上学、住房和养老,都与过度商业化相关。在市场经济初期,政府经验不够,在以上几大方面的过度“市场化”,使得这些和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出现了诸多问题。

看病难

看病难主要在于两点: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看不起病;普通百姓找好医院、好医生难。

目前主要医院都是国有,但却是企业化管理机制,医生奖金和医院考核都和利润相关,这就会出现:一个小感冒要花上几百上千的费用;用进口药而不用国产药,用昂贵药而不用普通药;抗生素更是乱用、猛用。这样就使得普通收入者看病贵,看不起病;进城务工者几乎没有医疗保险,大多是自费,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

也同样是国有机制,差异化收费和医疗资源差异化分配不够,即使有差异化也不够大,这样就使得好的医生和设备都集中在大医院,而且收费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医院的名医基本都是排长队,有些要凌晨就去排队,才能拿到预约号。想要病床一般也是很难,有时托人、走后门才能搞定,有钱也没用的。

解决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我建议:

建立遍布社区的医疗网络,从社区卫生所开始,为普通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险制度,让所有人小病看得起(不见得是名医、大医院),大病有保险。

让一部分医生开设私家诊所,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以服务于高端人群和解决大病、疑难杂症。现有医院除正常医疗服务外,还提供设备、病床等后勤服务,私人医生和诊所可以有偿使用。

上学难

上学难跟看病难非常相似。一是到城市务工的家庭子女无法在城市就读,或者就读以后无法参加当地升学考试;二是好的学校非常难进。

第一种情况主要是,城市的原有学校容量无法满足新增的进城务工者子女就读的需求,而当地政府也没有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而对于城市一般家庭子女来说,想要进好学校也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同样受商业环境的熏陶,名校就设立许多赞助费、择校费、补偿费等收费名目,以增加学校收入、改进学校设施、改善教师待遇。在主管单位三令五申之下,表面收费是行不通了,那就是开后门、托关系,更加不公平,更多暗箱操作。

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一是多建学校。所谓“民工学校”除了有歧视的味道外,其实是应景之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大城市政府手里有充裕的资金,不要单单看到GDP指标,而是应该抽出相当的资金来新建更多的学校,以解决全体城市建设者子女上学的问题。(www.chuimin.cn)

二是按照就近择校的原则,抽签录取。而这个“就近”不是按照户口,而是按照常住人口的标准。

住房难

住房难难在大众消费者想买买不起,许多适龄青年虽然有体面的工作,不错的薪酬,但就是买不起房。

由于种种原因,房价被推波助澜,甚至到了泡沫的程度。只是苦了普通的工薪阶层,想在城市里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多难啊!居者有其屋是大多数劳动者正当的权利,也是应得的回报。就连平常农村人家,也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屋而自豪、而努力的,何况标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呢?

关于住房,我觉得新加坡的“组屋”政策非常好,值得借鉴和引入。

新加坡的大部分国民都拥有自己的住房,基本上是政府开发的“组屋”。这些“组屋”由政府统一开发,统一销售。而且“组屋”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要卖只能卖给政府;二手组屋也是政府定价,政府出售。这样就完全控制了“组屋”的价格,没有人有空子可钻。而且“组屋”不能出租,只能自用,想要用低廉的价格来投资也没有可能。但是“组屋”的设计往往不一定是最好的,公共配套,如游泳池、网球场等基本没有,但价格非常实惠,通常,同样地段的组屋价格是商业房产的三分之一。

如果想住得好一点,或者对于外国人,可以买商品房,比如共管公寓,价格完全随行就市,政府只是防止出现泡沫。一有泡沫的迹象,政府反应很快,而且调控效果显著。

中国政府的强势和有效性一点也不亚于新加坡政府,完全可以借鉴新加坡“组屋”的管理模式。

养老难

养老难表面看与商业无关,实际上也是密切相关的。一是欠债,二是贬值,三是缺位。

欠债指的是现在大家交的养老保险,实际上是用在过去的老人身上,因为他们那个时代没有交,国家也没有拿出额外的钱来弥补,就寅吃卯粮。

贬值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相关。中国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高增长和高通胀共生,使得现在交的养老保险,即使没有拿去“补洞”,未来也会贬值得非常厉害。

缺位主要是对于进城务工者而言,如果政府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即使企业想做,也缺乏相应的渠道。那么这些人就是光工资,没有相应的养老保险、公积金之类。挣了钱就存银行,防老、防病、为子女。最近刚刚开始可以跨区域缴纳养老保险,但许多制造业和服务业并没有按照政策执行。

国家追求GDP增长、企业追求利润,对于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养老等问题,因为时效性不强,目前问题不突出而未予充分重视,但总是要还的。

看病、上学、住房和养老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要素组成,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不能只重视GDP的增长,而忽略了长期的、更根本的问题。经济、商业是市场化的内容,让企业多操心;政府营造好的环境,解决重要民生问题,搭建公共平台。这样的“各司其职”,可能更有利于持续性增长与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