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姚贾向秦王论用人之道姚贾是魏国人,出身低贱,其父曾任赵国看管城门的小卒,姚贾本人曾为盗于魏都大梁,又曾为臣于赵国而被逐,入秦后姚贾位列秦王政的宾客。姚贾出色地完成使命后回到咸阳,秦王为此十分高兴,封姚贾千户,以姚贾为上卿。这番议论的意义,不在于姚贾因此而免受责难,而在于它对秦王政在兼并六国的战争中坚定地执行用人唯贤的路线,无疑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2023-12-05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蒙恬率军民修筑长城,其目的在于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匈奴亦称“胡”,自战国以来便是秦国北部边境上的严重威胁。
秦长城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为消除北部边境上的祸患,同时也是为着开拓帝国的疆土,想要攻伐匈奴。在攻伐匈奴的问题上,丞相李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
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吞并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治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毙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
李斯在是否攻伐匈奴问题上对形势所作的分析,是符合实际、颇有道理的。然而,对李斯一向言听计从的秦始皇,这次却没有采纳他的主张。其根本原因,是秦始皇急于建立一个疆土辽阔、边防巩固的大帝国,因而制定战略决策有时难免脱离实际。
秦始皇虽未采纳李斯的建议,但也没有在灭亡六国后立即对匈奴用兵。据《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促成秦始皇最终下定决心攻伐匈奴的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正迷恋于寻仙求药的秦始皇,接见由他派往海上寻仙求药的卢生。卢生从海上空手而回(这因为事实上哪里有仙人与长生不死之药),无法向始皇交差,便一方面编造一些有关鬼神的荒诞故事来继续蒙骗主上,一方面也不得不同时上奏一部宣扬符命占验的图箓之书,书上有“亡秦者胡也”五个大字。迷恋神仙的秦始皇见图箓后信以为真,但未有想到胡是指他的儿子胡亥,而认为胡即胡人匈奴。早就想发兵攻伐匈奴的秦始皇,这次见到“亡秦者胡也”的图箓,便当即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攻取被匈奴侵占的黄河以南(今内蒙古河套以及宁夏平原以南地区)的大片土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统率秦军向西北追匈奴,在榆中(今陕西省东北角)依傍黄河向东直达阴山,在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设置三十四个县,重新设置九原郡。接着,秦始皇又使令蒙恬渡过黄河攻取高阙、陶山、北假中,修筑亭障以驱逐胡人,令有罪之人来这里谪戍,以充实新设置的诸县人口。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下令从内地迁三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垦。这次大规模地移民屯垦,其意义远远超出了防止匈奴入侵的初衷,它大大有利于秦帝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边境地区的民族融合,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交流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蒙恬率大军攻击匈奴及其所取得的胜利,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史记・蒙恬列传》称:“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震匈奴。”《盐铁论・伐功》称:“蒙公为秦击走匈奴,若鸷鸟之追群雀。匈奴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
蒙恬对匈奴的战争确实是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是,这次胜利的取得不仅使秦王朝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而守卫攻占的领土和巩固边防,也给秦王朝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曾记载:
秦皇帝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又使天下蜚刍车免粟,起于黄、月垂、琅琊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正如《汉书・严安传》所概括的那样:“秦欲威海内,使蒙恬率兵北攻强胡,辟地进境,戍于北河,飞刍车免粟以随其后。”
总之,对匈奴作战中的后勤粮草供给,不能不是秦军的一个沉重负担,作战中的“死者不可胜数”也是在所难免。而“发丁男以守北河”以及从内地迁徙三万户居民充实边境,对加强和巩固北部边防也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一切毕竟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秦始皇从长远的观点全面地考虑这一问题,他寻求一项从根本上为巩固北部边防提供保障的措施。于是,在秦、赵、燕北部边地长城的基础上重修长城的方案,被秦始皇确定并付诸实施了。主持并负责实施修筑长城这一浩大工程的,理所当然的是蒙恬和他所统率的数十万(《淮南子・人间训》说“五十万”、《史记・蒙恬列传说》“三十万”)军民。
由于长城的修筑是同蒙恬对匈奴的作战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后者的继续,而修筑“直道”一事也与此有关,因此有关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史记》、《汉书》、《淮南子》等文献中,都往往是一并加以记载的,在文字上亦大同小异。
《史记・蒙恬列传》说: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史记・匈奴列传》作“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汉书・匈奴传》说:
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奚谷谷,可缮者缮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淮南子・人间训》说:
“秦皇挟图箓,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蒙恬)、杨翁子(秦军将领名)将筑长城,西属流砂,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车免车而饷之。
《史记・六国表》载:
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以谪戍西北取戎,为三十四县。(《集解》引徐广云:筑长城河上,蒙恬将三十万。)
三十四年前(公元213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
《水经・河水注》载:
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
秦长城起乐浪郡遂城县。
以上文献的有关记载,是秦始皇命蒙恬率军民修筑长城的可信文献资料,从这些文献资料中可知:
修筑长城的决策人是秦始皇;
率军民修筑长城的是大将蒙恬;
协同蒙恬率军民修长城的还有太子扶苏以及秦军将领杨翁子;
参加修筑长城的军民人数有“十万”、“三十万”、“五十万”等多种说法;
长城修筑者的身分除蒙恬所统率的将领与士卒外,还包括平民百姓、犯罪的刑徒,司法官吏在办案中犯有“不直罪”的,亦被罚作修筑长城的苦役;
修筑长城的时间,始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四年仍在谪刑徒修筑长城。长城的修成年份虽然不见记载,但距秦始皇三十四年不会太远,这是由于修筑长城是军事上巩固边防的紧急需要;
秦王朝长城的里程,《史记》、《汉书》均言“万余里”,故后人亦称秦长城为“万里长城”。
神鹰护鞭,是说龙王的女儿偷了秦始皇的赶山鞭,龙王怕被偷,派神鹰护之
关于修筑长城的具体情形,从文献中“因地形,用制险塞”“因边山险堑奚谷谷,可缮者缮之”的有关记载可知:
长城的修建充分利用了行进路线中山川地形上的险要,即所谓“因边山险堑奚谷谷”;
长城的修建是在原秦、赵、燕防御匈奴的长城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而成,即所谓“可缮者缮之”。
为了解秦代万里长城的走向,这里有必要对战国时代秦、赵、燕防御匈奴的边地长城及其走向作如下介绍。
秦长城。
秦国为防备匈奴的北部边地长城,修建于秦昭襄王时期,秦“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史记・匈奴列传》)这道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向西北折,到达现今陕西安塞县境内分为两支:一支止于秦国上郡治所肤施附近,一支抵达内蒙古托克托县十二连城附近黄河岸边。
赵长城。
秦始皇陵一号地宫瓦当
赵国为防备匈奴的北部边地长城,修建于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并阴山下,至高阙(今黄河河套西北狼山附近)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正义》引《括地志》云:“赵武灵王长城在朔州善阳县(今山西朔县县治)北。”
燕长城。
燕国为防备北部匈奴的边地长城,修建于燕昭王时期,即《匈奴传》所言:“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怀来县治)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市),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由于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秦、赵、燕的北部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而成,因而秦、赵、燕长城的走向与秦长城的走向在大体上是相一致的。秦长城在东北地区的西段,较燕长城的遗址向东北有所移动。例如围场境内的秦长城,其遗址尚保存140公里左右,南距燕长城的最近处也有20多公里。这一段秦长城的走向,大体是从多伦县南进入围场县北部,至赤峰市北,复沿英金河北岸构筑,呈东西走向,自赤峰东北行。秦长城进入敖汉旗、奈曼旗,北折至牛亡牛河东岸,又东南行至库伦旗,然后至阜新市[1]。秦长城自阜新以下,其走向与燕长城大体相同,即经彰武、开源、新宾、宽甸,然后渡鸭绿江而抵达朝鲜半岛北部的遂城碣石。
赵国长城遗址
秦长城西端的起点为临洮,这在学术界没有什么疑义。而它的东端,文献记载和今人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比较倾向一致的看法是碣石。碣石之地有三:一在河北昌黎,一在辽西兴城,一在朝半岛北部的遂城。今朝鲜平安南道曾出土过秦戈等遗物,这些遗物应是当年秦兵戍守时所用,表明秦帝国的统治势力确实越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半岛北部一带。《水经注》所言碣石[2],是秦长城的东端。《淮南子》书中的“东结朝鲜”,亦是指秦长城在朝鲜半岛的北部而言。
战国时期的秦、赵、燕北部长城作为防御体系,在长城沿线筑有台、鄣、城等工事。秦长城亦有这种台、鄣、城等工事,以供士兵驻扎戍守,其形制、规模与燕长城的工事大体相同。长城的台址,如围场县15号村的峰火台,形如圆台,底部直径15米,上部直径2.5米。长城的鄣址,如赤峰北五里岔村的遗址,长50米,宽40米。长城的城址,如围场县的岱伊古城,长宽均为200米。
修筑长城的决策人及组织者,当然是秦始皇、蒙恬以及太子扶苏、将军杨翁子等秦军将领与有关的地方官员。但是,为修长城出力的则是广大兵卒、平民百姓以及人数众多的刑徒等等。这些军民和刑徒,在沉重的劳役和饥寒交迫之下,有很多人悲惨的死去;有的竟是被残酷地折磨而死。今日赤峰地区的秦代长城脚下,发现了秦代的刑徒墓,他们很可能就是当年长城的修筑者。从尸骨上判断,有些有被打断腿骨的骨折痕迹,可见其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唐宋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故事,反映了人们为修筑长城竟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是劳动人民的血肉之躯,筑成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当然,秦长城的建成,这中间也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反映出当时建筑技术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秦长城的建成,对于巩固中原政权的边防,保障北方边境的安定,对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流以及当地民族融合的进程,都起了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
长城的修筑,是秦始皇为巩固秦帝国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措施。所谓“中国内部,车免车而饷”,说明这一浩大工程的修建,动用了全国的巨大人力与物力。中国秦代人民为修筑万里长城所付出的代价是十分巨大的,但长城建成后也对后世的历史发展起过不少的积极作用,是秦人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有关毛泽东评点的帝王大传·秦始皇嬴政传的文章
四姚贾向秦王论用人之道姚贾是魏国人,出身低贱,其父曾任赵国看管城门的小卒,姚贾本人曾为盗于魏都大梁,又曾为臣于赵国而被逐,入秦后姚贾位列秦王政的宾客。姚贾出色地完成使命后回到咸阳,秦王为此十分高兴,封姚贾千户,以姚贾为上卿。这番议论的意义,不在于姚贾因此而免受责难,而在于它对秦王政在兼并六国的战争中坚定地执行用人唯贤的路线,无疑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2023-12-05
一秦国重用客卿的传统从秦穆公称霸西戎到秦王政统一天下,人们无法否认一个这样的事实,那便是辅佐历代秦王、为秦国富强卖力最多的英雄豪杰,大多不是出身于秦国本土上的人,而且多数出身低微。历史事实表明,重用客卿,以布衣为将相,这在秦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2023-12-05
二茅焦犯颜直谏的奏效在秦王政指派主管官员审理嫪毐“宫闱秽事”的案件中,太后的身分已暴露无遗。秦宫玉杯临危不惧的茅焦,已察知秦王政情绪上的变化,确信进谏已经奏效,自己也没有被杀的危险了。此时此刻,秦王政惟恐茅焦寻短见,自己落得一个杀害贤士的罪名。《说苑》所载这则茅焦犯颜直谏的故事表明,秦王政自即位之初始,便坚持和发扬了秦国重用客卿的传统。......
2023-12-05
五皇帝属下的三公九卿皇帝名号制度以及五德终始学说,赋予皇帝以“天下之事大小皆决于上”的生杀予夺大权。秦帝国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设置、官员的职掌以及其与皇帝的隶属关系,基本上是秦统一六国前秦国中央政府的继续。......
2023-12-05
九从议论分封到焚烧诗书公元前213年,大秦帝国已度过了8个春秋。李斯这份驳斥淳于越的长篇上书,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证淳于越关于实行分封的理论不能成立;第二部分是论证儒生以“私学”来“以古非今”的严重危害;第三部分则是李斯为制止并消除这一危害而起草的《焚书令》,共有8条。焚书令下达后的第二年,秦王朝又发生了坑杀儒生的事件。......
2023-12-05
四“水德之始”的君权神授理论秦始皇即皇帝王之位,采用了战国时代齐人邹衍所提出的“五德终始说”,来宣扬秦代周是顺应天意,自己的贵为天子是受命于天。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为表明和宣扬自己的即天子之位是受命于天,对这种“五德终始”理论当然十分感兴趣,只是一时还没有“符应”的出现。事实表明,秦始皇的以水为神授理论的先河。......
2023-12-05
二开凿沟通南北水系的灵渠李冰像秦始皇在灭亡六国后,当即派大军南下。秦军在向岭南进军的途中,为解决军粮运输不便的问题,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了沟通湘水与漓水的运河,唐以后称此运河为“灵渠”。灵渠的设计与施工,反映出当时的水利工程所达到的较高水平,对沟通我国古代南北两大水系的交通运输,二千多年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一大动脉。......
2023-12-05
六阳翟大贾成了少年皇帝的“仲父”嬴政降生不久,秦国又违约派大军围攻邯郸,形势危急,赵国想杀害人质异人,进行报复。异人逃出邯郸后,赵人大怒,急于搜寻并杀死异人的妻子。到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之时,秦国已领有15郡以上,统一山东六国的时机已日趋成熟。据史书记载,“仲父”吕不韦专权期间,“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