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方三郡的设置与五十万大军南下

南方三郡的设置与五十万大军南下

【摘要】:三南下的五十万大军与南方三郡的设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灭亡六国之后,立即派尉屠睢率50万大军向华东、华南、西南地区进军。五路大军中翻越萌渚岭进军广西贺县的一路以及翻过越城岭进军广西桂林的一路,即南下秦军的西线两路大军,均遭到西瓯人英勇而顽强的抵抗。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的设置,使得东南沿海和岭南广大地区正式纳入了秦帝国的版图。

三 南下的五十万大军与南方三郡的设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灭亡六国之后,立即派尉屠睢率50万大军向华东、华南、西南地区进军。

华东是指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以温州一带为中心,这里当时居住着东越人(亦称瓯越);再往南便是现今福建省的福州一带,这里当时居住着闽越人,是闽越的势力范围。

华南是指今广东省,即湖南、江西南部五岭中的大庚岭、骑田岭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当时居住着南越人,是南越的势力范围。

西南是指今湘桂边界的五岭中的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以南的地区,即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以及云南东南部,这里当时居住着西瓯人,是西瓯的势力范围。

东越人、闽越人、南越人依水傍海,“断发文身,错臂左衽”,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以农业和渔猎为其主要经济生活来源。而居于西南地区的西瓯人,或“魋结耕田”,或“编发随畜迁徙”,其风俗习惯与闽越、南越人有所不同,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来源。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使尉屠睢发卒50万为5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江华境)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东广州市)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之界,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三军不解甲驰弩。”

尉屠睢所统率的五路大军,进攻东越、闽越的一路由今江西省东向出击,当年便顺利地攻占东越和闽越,并在这里设置了闽中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五路大军中进攻南越的另外两路,一路由今江西南昌市南下,翻越大庾岭进入广东北部;另一路由今湖南长沙市南下,翻越骑田岭,直接抵达并攻占番禺。后来秦帝国在这里设置了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市。(www.chuimin.cn)

五路大军中翻越萌渚岭进军广西贺县的一路以及翻过越城岭进军广西桂林的一路,即南下秦军的西线两路大军,均遭到西瓯人英勇而顽强的抵抗。湘桂边界以南地区,山路崎岖,河道纵横,给西线秦军的进军带来极大的困难,特别是给军粮的运输带来很大的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秦王朝派一位御史名禄的人(后来人们称他为“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境内开凿了一条联接湘水与漓水的著名运河,即后人所称的“灵渠”。开渠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运送军粮。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前后,灵渠工程完工,秦军得以向西南地区继续挺进。秦军在进军中与西瓯人的军事斗争很是激烈,秦军杀死西瓯君译于宋,西瓯人便进入丛林中坚持抵抗,不肯做秦军的俘虏,另立将领夜袭秦军,大破秦军并杀死秦军统帅尉屠睢,死伤数十万。这便是《淮南子・人间训》所记载的灵渠凿成后,秦军“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西线秦军惨遭失败,统帅被杀。这时,秦始皇派尉佗统率士卒戍守湘桂边界。据《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记载:“秦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这段记载表明,尉屠睢进军西南并惨遭失败被杀后,秦王朝一时无有能力继续派大军征讨西瓯,不得不接受尉佗的建议,暂不派大军进攻西瓯、由尉佗统率士卒戍守边境。

秦始皇对进军西南的失利并不甘心,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又发“尝逋逃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秦始皇本纪》中所说的“陆梁地”,即今日五岭以南的广东、广西以南的的广大地区。第二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又把50万罪徒谪戍到五岭以南地区戍边和开垦,同越人杂居而处。这次秦始皇摈弃了派大军征伐的政策,而是采取同越人杂居而处的戍守政策。这种以实力为后盾的渗透政策,其目的当然仍是“略地”,而且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这里建置了南海郡(治所番禺,即今广东广州市)、桂林郡(治所在广郁,即今广西凌乐县东)、象郡(治所在象林,即今越南会安附近)。

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的设置,使得东南沿海和岭南广大地区正式纳入了秦帝国的版图。

西南地区的现今云南、贵州两省,在秦统一六国后,派常安页在原来僰道的基础上,修筑了由四川通往云南、贵州的“五尺道”,加强了秦王朝同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联系。秦帝国在这里设置了官吏进行管理,云贵地区也正式归入了秦帝国的版图之中。